甯邑故址在今河南省獲嘉縣境。《集韻•徑韻》:“甯,邑名”。《左傳•文公五年》:“晉陽處父聘於衛,反過甯,甯嬴從之。”杜預注:“甯,邑名,汲郡修武縣也。”《集韻•徑韻》:“甯,姓。”《通志•氏族略三》:“甯,姬姓,衛武公生季亹,食采於甯,因以為氏。”
《韩诗外传》载:周武王伐纣,走不到邢邱,盾折断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惊惧,召太公询问: " 出现这种情况是否说明不应该伐纣呢? " 太公对曰: " 不然!盾折断为三,说明军应分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是想淋洒兵士 " 。而后,周武王就勒兵修武,住于甯邑,还把邢邱更名为怀,改甯邑名修武。《方舆记要图记》载: " 获嘉是周武王伐纣修武之地。 " 《一统志》载: " 今获嘉治(即获嘉县城,县的政治中心)即古修武之地。 " 《水经注》载: " 修武固甯也,亦名南阳。 " 《汉书武帝记》载: " 元鼎六年,东将到缑氏,至左邑桐乡,得知南越攻破的喜讯,就命名该地为闻喜县。春,到汲新中乡,又得到吕嘉的首级,就命名该地为获嘉县。 " 《获嘉县志》记载: " 南阳故城即甯邑故城,在县西二里,今名南阳屯,获嘉古甯邑,亦曰南阳。 " 注:南阳故城遗址,在今获嘉县城西一公里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城遗址西边有南阳屯村。《获嘉县志》又载: " 修武故城在县城西北崇兴寺东,世传是旧县治,故址犹存(崇甯寺在今县城外西北隅)。 "
以上历史资料和当地文物遗址证明,获嘉县这片热土从上古到夏、商奴隶制社会时期均为甯邑。商末周武王伐纣时改为修武,汉武帝时改为获嘉,因在此得吕嘉首级,至隋开皇四年至今均称获嘉。但在周初分封姬姓诸侯时,封周文王儿子康叔建卫国,康叔之后有卫武公,春秋时期武公封其子季亹于卫地甯邑,后裔以祖上食邑(封地)——“甯”为氏,而有甯姓。
至今甯姓已有 3000 年的历史,甯姓祖根地在获嘉县是有根有据的。持修武说者,其地亦是今获嘉县,(古甯邑可能比今获嘉县的土地面积宽广,包括今修武县境)因获嘉县曾命名过修武这一地名,对甯氏祖根地说成修武亦有历史根据。总之,甯氏寻根谒祖,应组织大寻根,多走一些地方为好,濮阳、获嘉、修武等地均为寻根谒祖旅游的好地方。
(作者:杨静琦,系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河南省地方志协会一、二、三届会长、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地方志编委总编室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