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山,属新乡市。西汉元鼎六年,武帝刘彻行至汲县,获南越相吕嘉首级,因而置获嘉县。面积473平方千米,人口38.57万。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C,年降水量561.7毫米,无霜期223天。区内矿产资源资源主要有煤,赤铁矿和石灰岩。已形成机械、化工、电器、建材、食品、棉纺等工业生产体系,建筑业兴于明朝,素有“瓦工之乡”。旅游景点主要有周武王庙,齐州城遗址、夏言渡河词碑。
获嘉县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数千年来人们在这里劳动、生活、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遗迹和遗物。获嘉现有文物保护景点53处,其中省级保护景点4处,县级保护景点49处,有古墓葬24处,古文化遗址7处,古代建筑14处,古石刻造像5处,近代文物3处。周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前诸侯兵在此捧土筑坛誓师盟誓,留下了同盟山、饮马池、诸侯井、武王庙、父王冢、黄飞虎冢等诸多古迹和故事。同盟山作为河南省规划的商周文化旅游线路的重要景点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及商周遗址,现已开发建设起来而初具规模。
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庙、牧誓园
周武王同盟山 位于获嘉县城,东距新乡市区16公里,毗邻新焦公路。乘坐新乡至获嘉、新乡至焦作、新乡至武陟的各路公交车,至获嘉同盟山景区下车即到。该山(坛)为昔年周武王率师伐纣,在商郊牧野举行战前誓师的盟台,史料记载为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书·牧誓》所载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军 武王庙 在同盟山之上,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人为纪念周武王在此誓师伐纣而建。碑载始建于周末,重建于洪武,经历代修葺,现存明代风格,属保护颇为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群。山门、大殿、后殿、厢房一应俱全,唐愧、明狮、明碑征古兆今。庙内塑周武王及其群臣塑像,四季观览者络绎不绝。其南3公里张卜村有武王旋师葬文王木主的“周文王冢”,其西南6公里刺狐寺村(现名后寺)有传说中姜太公刺杀妲已的“锁狐洞”。 牧誓园 在同盟山西侧,为纪念周武王牧野誓师而建。该园湖影山色,飞瀑流泻,石碑排立,亭台棋布,竹树青青,奇花争研。园内的“归心堂”可使游客对昔年武王军在此誓师的场面略见一斑,古存的“周武王饮马池”更使人触景生情。另有一线天、登仙洞、地宫、比干明心石、刘知几遇仙桥等景点。整体布局玲珑剔透,古朴典雅,给人以步移景迁之感。 该园与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庙合并实行一票通览,全天开放。举行牧野大战现存于地表的唯一物证。其文化层丰富,考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遗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侯演武场”、“诸侯井”、“周武王饮马池”、“姜太公校阅台”等古迹遗存与该山(坛)相依相连,交织形成了追溯牧野战景、寻古探幽的千古景观。
同盟山、武王庙简介
同盟山、武王庙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经113。30'至113。44',北纬35。02'至35。20',获嘉县城东三公里。因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前八百诸侯于此设坛誓师而得名。
商末,殷纣失政。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下,奉载文王木主(牌位),率领文武官员,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庸、蜀、羌、髦、微、卢、彭、濮及各姓国等八百诸侯以东伐纣,军至牧野战场边沿的清水西南岸殷畿内地宁邑(今获嘉县同盟山一带)勒兵修整,将士兜土筑台设坛,殷历二月四日黎明,武王左杖黄铖,右秉白旄,登台麾军,作决战前誓师(誓词 即《尚书》中的《牧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一战灭商。战后,周武王将文王木主葬之于盟台西南坤地(即今同盟山西南四公里文王冢)。誓师盟台即被后人称作“同盟山”。周末,七雄分争,战乱不止,人们缅怀故往,思念武王伐纣功绩,在同盟山上建武王庙以寄托情思,并将山左饮马之清泉砌池,山右太公校士阅兵台砌壁,连根泉处筑井,予以精心保护。
武王庙自周末始建,后经历代修葺,颇具规模,元末毁于兵火,明初重建。现存山门、二门、拜殿、武王大殿、东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圣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诸侯饮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历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宫、钟鼓楼、太公校阅台、夷齐叩马处、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遗迹,古建筑群占地68000平方米,格局严谨,气势恢弘。武王庙四周,分布着伐纣军的谋士营(今彦当村)、仪仗营(今东西彰义村)、兵甲仓粮仓(今东西仓村)、伯夷叔齐庙等遗 址和姜尚冢、妲已冢、黄飞虎冢等墓冢及传说中的纣王落马处(今大小洛纣村)、太公刺狐处(今刺狐寺)、宝镜照妖处(今照镜村)、妲已梳妆台等。这些遗迹遗址和狮伏虎卧的墓冢与紫雾蒸腾的同盟山一起,构成了一幅博大壮阔的历史画面,再现着当年伐纣军气吞山河的誓师场面与滚滚鏖兵的牧野大战场景。
齐 州 故 城 简 介
齐州故城,时代为北朝,现存城垣东西长458米,南北宽419米,总面积191902平方米,该城位于获嘉县县城西南12.5公里,张巨乡杨洼村正北0.5公里,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渡 河 词 碑 简 介
渡河词碑,时代为明,该碑园首龟趺,通高4.18米,长方型,碑身高3.45米,宽1.32米,厚0.66米,驼碑之龟高0.73米。该碑位于获嘉县县城南17.5公里。亢村镇西街村中路北沿。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满字九行,行书,字大10至15厘米,共169字。其三分之二是一首词,三分之一是作者释文和落款,为明内阁首辅夏言在嘉靖已亥(十八)年(1539年)三月,亲随明十二世帝世宗朱厚 祭黄河望嵩岳南巡游幸,于己巳圣驾渡黄河时所书。碑文如下:
“九曲黄河,毕竟是天上人间何物,西出昆仑东到海,直走更无坚壁。喷薄三门,奔腾积石,浪卷巴山雪。长江万里,乾坤两派雄杰。 亲随大驾南巡,龙舟凤舸,白日中流发。夹岸旌旗围,铁骑照水,甲光明灭。俯视中原,遥瞻岱岳,一缕青如发,壮观盛事,己亥嘉靖三月。
右次东坡赤壁大江东去词一首,于渡河日进呈御览,己书留河上,用记岁月云。
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知制浩国史总裁,贵溪夏言题。
该碑为记事而立,有补正史籍的作用,撰文是夏言填书的一首调寄《大江东去》的随驾渡河日进呈词。词文跌宕,气势恢弘。作者借用《词》的形式,寓真实于浪漫之中,艺术地描绘了祖国的雄伟河山和嘉靖帝南巡渡河时的壮观盛况。碑文行书镌勒,词文、自注、落款挥之一体,布白自然,错落有致,颇具有观赏价值。
从历次的调查看,现存城墙的断层均系夯筑而成,并在夯层内采集到大量的陶片,主要器形有:陶罐、陶盆、陶缸、板瓦、筒瓦、汉五铢钱等。陶质均为泥质。陶色为灰色和红色。主要纹饰有:粗细绳纹、蓝纹、弦纹、素面等。其制作工艺主要为手制、轮制和模制。
该城址是豫北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南北朝时城址,且现存四面城墙较为完整,如能进一步的科学发掘和开发利用,将是豫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