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家园   

  返回首页

希望 宁氏宗亲能救救她!!

蒲城“神鞭”是隐匿在民间的“中华一绝”,其“神威”丝毫不逊于安塞腰鼓。“神鞭”已经消停了20年,抢救“神鞭”迫在眉睫。
  

  鞭子也能成舞?蒲城县就有这样的绝活。据传,这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张飞留下来的,当地人称“张飞鞭”,也叫“神鞭”。

  一

  提起“神鞭”,有这么一段传说。

  县里的老人们讲,“神鞭”产生于三国时期(蒲城当时属魏国管辖)。那时,蒲城县前宜安宁家村建有一座规模雄伟的庙宇,有三重大殿,壮观得很,香火极为旺盛。

  有一年过冬,庙里竟闹起鬼来,不时还会听到鬼的叫声,村里人吓得不敢出门,庙里的香火也自然少了。时值魏蜀交战,蜀国大将张飞正好在这里驻扎。他闻讯哈哈大笑:“我这长相,可是鬼见愁啊!”张飞独骑进庙探个究竟,村里人也战战兢兢跟了上来。

  庙里阴森异常。张飞一时兴起,挥动马鞭,从庙外一直打过三重殿,鞭到之处立显红色,而且还伴有悲惨的哀鸣。村里人都说,那是鬼疼得叫唤呢!鬼被打跑了,庙宇又恢复了往昔热闹的景象。

  村里人无不被张飞舞鞭时的神勇所折服,纷纷拜师学艺。张飞便将马鞭的一招一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当时,村里广种桑麻。村民便用自产的青麻,模仿张飞马鞭的样子编制成了“张飞鞭”,用以强身健体和搏击格斗。

  久而久之,“神鞭”开始为祭祀开道所用,借以驱邪、打鬼、响报平安,同时,也慢慢发展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前宜安宁家村会打“神鞭”的10余人都已到中年,很多动作已做不出来了
 
 二

  前宜安宁家村成为“神鞭”的惟一传承地。这个地方据称古时“风水”极佳,适宜安葬,“宜安”即由此而来。村里人大部分都姓“宁”(原因不详),故又称“宁家村”。

  今年85岁的宁锡禄,就是“宁家”的一员。他好穿一身蓝布旧西装,灰布裤子,头戴一顶鸭舌帽———这是他的标志。

  宁大爷是村里惟一一个解放前就打“神鞭”的人。得知我们来访“神鞭”,宁大爷来了劲,他说:“几十年了,这可是第一次记者来采访啊!”

  “神鞭”被尘封了许久。1982年,在县里举行的正月十五庙会上,“神鞭”还亮了相。之后20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打过“神鞭”了。

  “再不抢救,就毕了(陕西方言:完蛋了)!”宁大爷抚摩着“神鞭”感慨道。他手中的“神鞭”长约8尺,重约6斤。没有力气可是“舞”不起来的,初见者感慨道:“鞭子哪有这么粗,简直跟蟒一样!”

  据了解,“神鞭”制作十分讲究。鞭把木制,长近3尺;鞭身则由纯麻编成辫子模样,5尺长左右;鞭梢生丝制作,染成红色,遇风能发出清脆的声音。长鞭在手,舞起来“劈啪”作响,其音其势都极为威猛。

  宁大爷小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打“神鞭”。他的爷爷、父亲都打“神鞭”。除了从长辈那里学之外,宁锡禄还专门跟村里的老艺人学了不少绝活。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会“神鞭”的人多已作古,他自己竟成了现在年龄最大的“神鞭”传人了。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三

  我们来之前,县文化局已和村上联系,找到了当年(指1982年)参加庙会表演的7位村民。那时十来岁的娃娃,现在已入中年。他们头扎毛巾,身着传统民族服饰。执鞭者画张飞脸谱,执棍者扮猴型花脸。阳刚之中,又不乏古韵。虽然20多年没摸“神鞭”了,但在宁大爷的指导下,他们打起来依然威风不减。

  打“神鞭”讲究棍打鞭,鞭打棍。棍为韧度极好的白蜡木,漆成黑红相间,也称如意金箍棒。鞭打一条线,棍舞数板眼,起落声回荡,扎势就挨鞭,这是“神鞭”表演的基本要求。棍鞭变换之快、之猛,令人目不暇接,宛若万马奔腾,汹涌澎湃,非常壮观。清脆的响声如乐如雷,美妙无比。

  “神鞭”招势繁多,从始至终还贯穿着小红拳的部分套路。整个表演,体现了快、准、美、响、活五个字,其要求十分严格。如鞭打棍时,一 人半蹲,双手握棍立于身前,一人持鞭飞速向棍击去,但听“劈啪”声响,鞭打之处,距手只有寸许,不偏不倚,看得人心里砰砰直跳!

  宁大爷讲,“神鞭”在训练之初,不受伤是不可能的。有的“神鞭”弟子还被伤得皮开肉绽,险些破了相。

  四

  过去,每年的正月十五,“神鞭”队都会威风出场。

  民间传说中,城隍爷就是正月十五生的。这一天,大家都要“抬爷(即城隍)”巡视县城,以求平安。四乡八镇都要在这时进城,各显绝活,耍社火的耍社火,抬芯子的抬芯子,“神鞭”队则打“头阵”,“鸣锣开道”。

  那丈把长的鞭子挥起来,“劈啪”作响,威风八面,围观的人全被撵到了两旁。

  县文化局局长万少平说,“神鞭”阵容要求人多势众,表演者越多越好。人数越多越整齐,越能体现“神鞭”之威、之刚、之大气。他表示,蒲城“神鞭”是隐匿在民间的“中华一绝”,如果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其“神威”丝毫不逊于安塞腰鼓。

  文化部门一直想组织一个“神鞭队”,但限于经费等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万少平大声呼吁:“神鞭”已经消停了20年了,拯救“神鞭”迫在眉睫!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五

  据了解,除了宁大爷外,村里会打“神鞭”的也就十余人,而且基本上都已中年,很多动作已经做不出来了。

  “神鞭”的很多套路,宁大爷只会说,只会演练,而不会写,“我是二月上学,三月下学,没文化”,这成了宁大爷的心病,他一直想把这种“老百姓自己的娱乐方式”记载下来,但感到力不能及。民间艺术的传承多在口头,而不见著于文字。没有文化的“乡下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可是又因为没有文化而面临传承危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采访结束时,我们去和宁大爷告别。在我们来前不久,他已经照好了老像(即遗像)。他说,自己从来不照相片的,这是第一次,“年轻的时候,铺的地,盖的天,头底下枕着半截砖(指生活清贫),哪有什么条件照相啊!”

  宁大爷去过的惟一一个大城市就是西安。那还是40年前出外做工时路过,至今他再也没有去过。他笑着说,当时他只认识两个字:“厕所”!为的是不让咱乡下人被人笑话。

  宁大爷的一生和前宜安宁家村结了缘,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以后又准备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他的一句话始终在我们耳边萦绕,“再不抢救,就毕了!”———我感到了人亡艺绝的可怕!!!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舞鞭的伙伴相继离开人世,“神鞭”的惟 一传人85岁的宁锡禄老人也照好了老像

发言:宁笑 日期:2005/10/6 18:01:23

什么?什么?

笑一笑!
发言:ningzhilong 日期: 2005/10/6 21:38:22


回应留言
姓名:
电子邮箱:
标题:
内容:
防恶意留言验证:   第三届中华甯氏恳亲大会2010年10月在哪里召开?
  请输入“海南”或“Hainan”(英文或繁体系统用户)
    

名捕网 制作维护
广东·深圳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