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获嘉第二届宁氏文化研讨会暨首届全球宁氏寻根祭祖大典活动侧记
中国•获嘉第二届宁氏文化研讨会暨首届全球宁氏寻根祭祖大典活动侧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作者:李玲玲
“中国•获嘉第二届宁氏文化研讨会暨首届全球宁氏寻根祭祖大典”活动于2008年3月28~30日在河南省获嘉县召开,会议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获嘉县政府、政协,及中华甯氏宗亲联谊会共同主办。由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获嘉县甯邑历史文化研究会提供学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教育学院、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领导,以及来自30个省(区)、马来西亚、英国、加拿大、美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甯氏宗亲共300余人出席了会议。在3月29日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甯氏文化研究者通过热烈的讨论和研究对甯姓的地位、祖地、始祖及甯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开发等问题达成一致共识,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3月30日上午来自海内外各地的甯氏宗亲齐聚位于史庄镇东北李村的季亹墓,进行大型的祭祖拜谒活动。祭祖完毕后,甯氏宗亲与与会专家又参观了齐州故城、同盟山武王庙等历史遗迹,圆满结束了此次活动。下面对此次活动的具体行程做一简单介绍。
3月28日下午,获嘉县专程派车前往郑州迎接参会专家,到达获嘉后入住同盟山下的同盟庄园。山庄里桃花盛开,玉兰飘香,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满园春色扑面而来。简单安顿下后,稍作休息,还未等看够这山庄的美景,便已是华灯初上,炊烟缭绕之时,县里的组织者早已安排好车接送专家前往国泰酒店参加迎接晚宴。此时天空已经淅沥地飘起了春雨,美丽的景色都悄悄融入了沉沉的暮色和雨雾之中,与会专家陆续登上迎接的客车前往晚宴举行地。六七分钟后车在国泰酒店门前停下,3楼便是宴会大厅,刚到大厅门口便听到人声鼎沸,大厅里人群熙熙攘攘,都是从海内外各地赶到的甯氏宗亲!虽然操着不同的口音,说着不同的语言,但那脸上的激动和满面的笑容却全都是如此的相同!与会专家和领导按事先安排的席位入席后,激动地相互问候的甯氏宗亲也都慢慢平静下来。晚上7点半,欢迎晚宴正式开始,由获嘉县委副书记兼县委办公室主任李建涛主持,获嘉县县长张金战、中华甯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宁长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作为主办和承办单位的代表分别致祝酒辞,向与会的专家和甯氏宗亲表示感谢和祝福。欢迎晚宴在甯氏宗亲的激动和亲切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宴会结束回到住所后,作为主办方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及获嘉县政协仍连夜加班工作,收集专家论文,撰写会议纪要,安排会议议程,以确保第二天研讨会的顺利进行。
3月29日上午9点,中国•获嘉第二届宁氏文化研讨会在国泰酒店三楼正式拉开帷幕。新乡市及获嘉县县委、县政府、政协、人大等单位的20多位领导出席了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其他地方相关领导和专家有: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万兵先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保佑研究员、河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副处长刘慧敏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宇信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副编审刘翔南、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小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考古所所长马世之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王永宽研究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主任王星光教授、河南大学历史学院徐有礼教授、黄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瑞先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所长穆朝庆先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所长李立新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研究员陈建魁先生、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刘德杰女士、郑州大学在读美籍硕士杨贝起女士、焦作市山阳区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宁继学先生。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开幕式,由获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荆汝大主持。新乡市政协副主席张会琴、获嘉县政协主席李素平、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万兵和中华甯氏宗亲联谊会主席宁长春等先后致辞,对大会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对甯氏宗亲表示欢迎。领导致辞完毕后,开幕式结束,所有与会领导、专家和甯氏宗亲合影留念。第二阶段为宁氏文化论坛,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保佑致辞,获嘉县政协副主席刘兴儒作了《追溯宁氏之源》的主题报告。与会专家与甯氏宗亲代表共12人发言,提交论文14篇,发言内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甯姓起源地的考证;第二,甯姓的得姓来源与播迁考证;第三,甯氏家族传统文化和名人的探讨;第四,获嘉县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问题。
关于甯姓起源地的考证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但最后都肯定获嘉县为其起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王宇信教授认为,宁氏家族的发祥地是商周时期的宁。甲骨文中有地名宁及泞字,宁地是商王朝时重要的田猎地,其地虽历代沿革有所不同,但为今获嘉县内的宁邑无疑。宁地在商王朝时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商王朝的狩猎场,是商王田猎、驻次和戍守之地,是商王对方国用兵的出发地之一,是商王朝举行祭祀并敛贡之处,还是周武王伐商决战前的勤兵之处。因此商周时期的宁地地位非常重要,宁氏宗族“以地命氏”,在此发祥、繁衍,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考古所所长马世之研究员也认为宁氏祖源在获嘉。根据历史考古资料,宁是一个地域之名,最早指宁国和宁邑而言。商代宁国就在今河南获嘉一带,本是商王的重要田猎区,获嘉的宁国故城就是后代的宁邑。宁氏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获嘉,获嘉为其祖根。甯氏宗亲代表甯蔚华在发言中也赞同甯姓的祖根地在获嘉,始祖季亹之墓就在今获嘉县史庄镇李村。
对于甯姓的得姓来源与播迁问题,与会专家对宁氏得姓的主要来源见解基本一致,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稍有不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认为,宁氏的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支为卫国宁氏,另一支为秦国之宁,这两支,姬姓之宁古文写作“甯”,赢姓之宁古文写作“寜”,但古文献中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汉字简化后更不宜区分。但宁氏源头中居于中国西南部的宁氏族群其源头可能来源于少数民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教授认为宁姓的起源有两大支,第一支出自姬姓,卫武公之子季亹,封于宁邑,即今河南获嘉,季亹弟顷叔之子跪以邑为氏,遂有宁氏,姬姓宁氏的历史大约有2700年。第二支出于赢姓。秦襄公之曾孙,死后谥号宁,史称宁公,其支庶以谥号为氏。赢姓宁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年。到隋朝时,外族血液流入宁姓。马世之先生认为宁氏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曰出自赢姓,二曰出自姬姓。从历史记载来看,宁氏主要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源于河南获嘉。源于河南获嘉之宁氏,其得姓始祖为季亹,季亹冢位于获嘉县张巨乡李村东北约500米处,被称为“宁家古冢”。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副编审刘翔南先生认为,宁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支出自姬姓,为周代卫国开国之君卫康叔之后,以邑为氏。一支出自赢姓,为春秋时秦宁公之后,以祖父谥号为氏。三少部分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所长李立新博士认为,宁姓主要起源于两支,其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其二,出自赢姓,以谥号为氏。姬姓宁氏,以皇帝、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周文王等为远祖;以卫康叔或卫武公为始祖;以季亹为得姓始祖。出自姬姓的甯氏是中华甯氏的主干。赢姓宁氏,其始祖为上古颛顼帝,为黄帝曾孙,也属于姬姓后裔。甯氏宗亲代表甯蔚华关于甯姓来源的问题与专家不同,她认为甯氏的血缘归属为姬姓,出自周族,周族始祖乃黄帝苗裔。甯氏源于姬姓;与“甯”混同的“寜”姓,以辽宁的铁岭、抚顺、沈阳及河北的承德、丰宁最多。这个满族的宁姓,系由宁尔佳氏、宁古塔氏所改;学术界曾认为宁姓的另一来源为秦寜公,现经考古发现,“秦寜公”乃“秦憲公”之误,此一支系根本不存在。
关于宁氏分布与迁徙,马世之先生认为,文献记载的宁氏郡望有齐郡、济南、安平、洛阳、华阴、河东等。集中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吉林等地。袁义达教授认为先秦时,宁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北部地区;宋朝时,宁姓集中分布与陕西、山西、甘肃、江西等地;明朝时广西为宁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湖南;当代宁姓以河南最多,其次分布于辽宁、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广西等省区。刘翔南先生认为卫国宁氏自春秋时得姓之后,一直在中原地区繁衍发展;到汉代,宁氏活动地域逐渐扩大,主要聚居在山东、河南一带,有部分移居四川;隋唐之际,山西“河东宁氏”和广西钦州蛮族宁氏开始兴旺,同时北方宁氏开始南迁,陆续进入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宋元时,宁姓主要聚居于我国北方和江西一带。明清时期,宁姓家族发展迅速,人口剧增,散布全国各地。李立新先生认为,先秦秦汉时期,宁氏主要活动与中原地区;南北隋唐时期,广西钦州的宁氏比较兴旺发达;两宋元明清以来,宁氏分为北方宁氏和南方宁氏。北方宁氏有山东山阳宁氏、湖南三阳支系、天津双港支系、山西洪桐支系、山西忻州支系、云南迁山东支系、辽南宁氏、河南镇平支系、山东宁阳支系等;南方宁氏有湖北麻城支系、湖南长沙支系、安徽青阳支系等。今天,宁氏聚集较多的省份有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湖南、广西、广东、辽宁、黑龙江、香港、台湾、四川、天津等省市,就国外而言,宁氏侨居较多的地区和国家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泰国、越南、东南亚等。甯氏宗亲代表甯蔚华认为古老的甯氏历史上经过七次大变迁,发展成为五大宗支:齐郡系、岭南系、莲邵系、大槐树、小云南。当今的甯氏大多集中于广西、湖南,其次才是山东、河南。再其次顺序为江西、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以及东北地区。
在对宁氏家族传统文化和家族名人的探讨中,与会专家或对宁氏家族中一些名人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或从众多宁氏名人入手,从整体上概括其传统文化。张新斌先生对中华宁氏家族的六大文化遗产概括为正统、贵责、尚智、自强、勤奋、严正。从宁氏各个时代的分布与迁播可以基本窥视宁氏的迁移规迹,体现出其戍边守土的护国之情。如隋唐宁氏戍守边疆,明清宁氏守土有责。宁氏家族大智大勇的处世之道,使他们在国家的军事、外交与内政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中华成语也来自宁氏族人,如“愚不可及”、“同仇敌忾”等均来自于春秋时期卫国的宁武子。另外宁氏族人自强不息,不甘沉沦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仿效和怀念。宁氏家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勤奋刻苦,严正清明,不畏权贵等优秀内涵,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具体表现,值得所有人学习和仿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王永宽研究员对春秋齐桓公时期的齐国大夫宁戚进行了详细的个案分析,对宁戚的籍贯、葬地、主要事迹、记载宁戚的历史文献、宁戚事迹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证和分析,认为宁戚当时卫人,即今河南新乡一带。他不甘贫贱,积极谋求进身之机,为国效力,在齐国的称霸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事迹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有礼对近代倡导和实践宛西自治进而为之现身的革命先烈甯洗古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其投笔从戎,参与镇平自治,现身家乡自治事业的种种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刘德杰以汉代著名酷吏宁成为例,论述了宁成所代表的汉代酷吏文化的内涵及对宁成人格特点的新认识。认为宁成个性鲜明,可概括为酷、能、傲、廉、猾,是特殊的封建政治与封建法制文化培养出来的典型“酷吏”,与后世专意残害无辜、滥用酷刑的“恶吏”有很大区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名人。以宁成为代表的两汉“酷吏”,精明强干,气傲胆壮,廉洁自律,为政上崇尚法家思想,从重施刑,穷究奸凶,杀伐果决,在汉王朝封建中央集权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获嘉县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问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主任王星光教授认为,获嘉县是古代重要的城邑,在古代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曾是郡治所在地,并在历史上三度称殷州,管辖范围相当辽阔。获嘉与孔夫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曾是孔子踏过的土地,孔子的著名弟子子夏、陈亢都与获嘉县紧密相关。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人物都与获嘉县相关,如殷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季亹、汉武帝、刘伶、刘知几、李商隐等,或在获嘉举行大事,或生于获嘉,或任职于获嘉,为获嘉县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另外获嘉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有特色,第一,历史厚重,连绵不断;第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第三,三代遗产,颇具特色;第四,古城遗址,凸现价值;第五,宁氏祖地,名闻天下。对于获嘉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对获嘉县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第二,对现有文物的保护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力度。第三,积极主动开展文化遗址的勘察发掘工作。第四,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获嘉的文化品味和知名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研究员陈建魁先生认为,获嘉县姓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采取以宁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龙头,以姬姓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导,以其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辅助的开发策略。
另外,甯氏宗亲联谊会辽宁分会会长宁长占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其近三十年来对甯氏历史文化考证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于辽南甯氏渊源及其繁衍的初步探索。甯氏宗亲联谊会安徽阜阳分会会长甯文芝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安徽阜阳甯氏源流的考证,及对颍州“甯半城”的政治地位、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研究情况。
与会专家和甯氏宗亲代表发言完毕后,研讨会告一段落,由中华甯氏宗亲联谊总会向各地分会进行赠牌仪式,分别向海南、辽宁、山东、安徽阜阳四个地区的宁氏联谊中心代表赠送牌匾,同时地方也向中国甯氏宗亲联谊总会回赠礼物。
下午5点半,举行研讨会闭幕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从五个方面对研讨会进行了精彩、简洁、全面的总结。第一,研究姓氏文化要注意姓氏起源的的多源和一源的问题。把姓氏科学与姓氏文化认同区别开。姓氏科学是从全面的角度考察各姓氏的来源发展,不带主观色彩,但姓氏认同就不同了,它是一个姓氏共同认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二者并行,不必过分地苛求同一。第二,要分清小与大的问题,小姓氏大分布,小地方有大的聚集。甯的历史非常悠久,甯姓虽已分散到世界各地,但获嘉作为其祖根地对世界各地的甯氏宗亲却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第三,把握早与晚的关系。第四,把握亲与亲的关系,甯氏宗亲要与祖根地亲,甯氏宗亲会要加强与祖根地的联系与沟通,为祖根地的建设贡献力量。祖根地也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吸引宗亲回乡建设。第五,要把握细与细的问题,在甯氏文化研究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推敲研究,如甯的发音问题,甯姓诸多写法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细致研究。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所长穆朝庆随后宣读了会议纪要,会议就以下方面达成共识:
一、中华甯氏是中华姓氏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甯氏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正统、贵责、尚智、自强、勤奋、严正等宝贵文化遗产,极大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甯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春秋时期甯姓族人长期执掌卫国朝政,为卫国“九世卿族”,在今天河南获嘉县一带达到辉煌,甯姓祖先兴邦创业、仁政惠风,流韵至今。
二、甯氏的始祖是季亹,季亹的始封地甯邑在河南省获嘉县境内,位于张巨西1公里的“齐州故城”即为早期的甯地所在,甯姓始祖季亹墓位于获嘉县史庄镇李村东北。河南获嘉县是天下甯氏的祖根地。
三、甯氏出自周朝国姓姬姓,周武王伐纣于牧野大战前盟誓于今获嘉县,留下了同盟山、饮马池、诸侯井、阅兵台、武王庙、文王冢、黄飞虎冢,以及甯邑故城、季亹冢等与甯姓相关的名胜古迹。河南获嘉县是中华甯姓的祖根地。
四、获嘉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积极扶植甯氏文化、寻根活动,修葺季亹墓、文王冢、武王庙等文物古迹,为海内外甯氏宗亲寻根谒祖活动提供了平台,这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赞许和称道。
五、海内外甯氏宗亲应进一步加强与祖地获嘉县的联系,将甯氏文化园建设成为中华甯氏的标志性景观。同时希望获嘉县委、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甯氏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合力营建中华甯氏的共有精神家园。
六、中华甯氏宗亲联谊会代表海内外的甯氏宗亲对主办和承办此次盛会的有关单位和专家表示感谢,希望与有关单位进一步沟通与合作,进一步推动甯氏文化研究工作和甯氏宗亲寻根活动。把宁氏文化研究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会议纪要宣读完毕之后,与会专家学者和甯氏宗亲一致鼓掌通过。获嘉县政协副主席刘兴儒致闭幕辞,为期一天的第二届宁氏文化研讨会圆满结束。
晚宴结束后,与会代表和甯氏宗亲共同欣赏了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寻根情结的精彩文艺晚会。
3月30日凌晨六点,200多位从世界各地赶来的甯氏宗亲分乘六辆大型客车准时从住地出发,前往位于史庄镇东北李村的季亹墓进行大型的祭祖活动,拜祭和缅怀甯姓的得姓始祖季亹。与会学者随后也赶到祭祖现场,凭吊甯氏始祖。季亹墓坐落于大片的青油麦田之间,一条两米宽的土质甬道直通墓冢,甬道边矗立着一座墓园规划示意图,描绘了未来季亹墓规划和开发,“最前方为牌楼,往后走是祭祀大殿,大殿后不远是方形祭台,祭台两边各有两座小亭子以便祭祀人员的休息和暂时安置祭品,祭台后便是季亹墓。”不久的将来,在获嘉县政府和甯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将建成全球甯氏共有的精神家园甯氏文化园,为甯氏宗亲的寻根谒祖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发挥积极意义。甯氏宗亲为祭祖仪式准备了丰厚的祭品,包括全羊、全猪、酒水、各色果品等,程序包括宣读祭文,进献祭品,上香,进献花圈。附近村民前往观礼者达一千余人,摩肩接踵,人流如织。祭典庄严肃穆,盛况空前,井然有序。典礼结束后,一些甯氏宗亲仍在久久徘徊,不愿即走,其激动感怀之情溢于言表!在与会学者参观季亹墓的时候,同行的专家和围观的村民也向大家介绍了不少季亹墓以前的状况:季亹墓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以前周围全是麦田,村民知道这是古墓,但具体情况却一无所知,直到2005年经过专家论证,确定为甯氏始祖季亹的墓葬所在地,才修建了甬道,加固了坟冢。
参观季亹墓之后,与会专家向齐州古城遗址进发。二十分钟后,远远地看到一截残垣断壁,河南省社会科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告诉大家齐州古城已经到了,眼前看到的是西墙,保存较少,东墙保存较多。在东墙下车后,与会学者沿墙向东查看古城墙遗迹,张新斌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宇信教授不断地向大家讲解着古城墙的历史,高度厚度,作用,建筑方法等,让大家受益非浅。走到一段有水冲痕迹的墙垣前,张所长和王教授指着城墙裸露的层叠痕迹,告诉大家墙体为逐层夯制而成,因此可以看到明显的层次。这时有人在地上看到一些碎陶片,便捡起让两位先生看,竟然是西周时期的古陶片,有明显的西周时期陶器的花纹和质地特征。这一来大家都振奋不已,纷纷开始在地上寻找被水冲刷下来或是当地村民取土散落的碎陶片,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王教授说,这个城墙虽然是南北朝时期的,但这里的遗址时代应该很早,因为有不少这样的早期陶片,在铸城时因到处取土,便使这些早期陶片混铸到了城墙之中。
接下来驱车赶往同盟山,参观武王庙。同盟山武王庙位于专家下榻的同盟山庄附近,同盟山庄就是因同盟山而得名。同盟山传说是武王伐纣的决定性战役牧野大战前夕,周武王知会各地诸侯在聚集会盟,各地诸侯到时各自带着一把土倒在这里,由诸将士夯筑形成同盟山,是武王伐纣决战前的前站,也是武王的成功之地。据专家考证同盟山的武王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武王庙。景区入口是一座魁伟庄严的周武王雕像,进入景区在直通武王庙的道路两旁全是当地百姓的桃园,粉红的花骨朵缀满枝头,灰白的树干虬劲曲折,像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赏心悦目。很快就到了山门前,甯氏宗亲乘坐的客车早已停在停车场,景区中到处都是拜谒先圣的甯氏宗亲。同行的专家学者许多是古代史的专家,因此并不需要当地导游的讲解。大家相继下车进入景区,一路走过二门、文臣殿、武臣殿、拜殿、武王大殿、诸神殿、祖师殿等殿堂庙宇,到处都可看到甯氏宗亲的虔诚上香,跪拜祈福。张所长告诉大家,武王庙很早就已经存在,其所处的同盟山是一处很古老的商周遗址,现在的武王庙是明朝时期修整加固的,规模也是明朝时期的规模。整个庙宇的最后面是一块空地,可以看到一些商周时期的灰坑、遗迹等。大家随张所长一起走到后面,在凌乱的黄土地面上随手捡起几块碎陶片,经随行专家辨认竟有早到龙山文化时期的磨光篮纹陶片。据专家说能够发现年代如此早的陶片,可能是因为这里一直没人动过,而且这些碎陶片当地人并不懂,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才得以保存至今。整个武王庙的规模并不大,但其可贵处在于年代较早,而且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因此还有很大的开发余地。所有的庙宇殿堂都是灰砖青瓦,古朴厚重,庙中古木参天,青苔斑驳,游人如织,香火鼎盛,神话与现实,传说与历史,所有的一切穿越时空在这里交汇融和,让人倍感岁月流失的无情和人心思归的真情。
从武王庙出来,大家乘车前往国泰酒店三楼参加送别宴会,获嘉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所有的与会专家、甯氏宗亲齐聚一堂,在县领导、中华甯氏宗亲联谊总会主席宁长春先生分别致祝酒辞后,宴会开始,为此次中国•获嘉第二届宁氏文化研
讨会暨首届全球宁氏寻根祭祖大典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活动是一次增进友谊、促进交流、共谋发展的盛会,海内外各地的甯氏宗亲欢聚一堂,在获嘉寻到了自己的根,并实现了祭拜始祖的愿望。据悉,甯氏宗亲已与获嘉县达成多项投资意向,并将为宁氏文化园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获嘉县政府对此次活动大力支持,对于推介获嘉县,加强获嘉的对外联系与沟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积极意义。
发言: 李立新 日期:2008/10/10 9:50:45
|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宗】【族】 同 【姓】【裔】【家】【亲】
同【宁】就是“源”(根由来源); 同【氏】就是“媛”(相近牵连); 同【宗】就是“原”(最初开始); 同【族】就是“元”(第一初始); @@同:(如同相同 没有差异) 同【姓】就是“缘”(因由因为); 同【裔】就是“圆”(距离相等); 同【家】就是“园”(本家园地); 同【亲】就是“援”(帮忙援助)。
……河间宁氏: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县【宁氏亲兄弟四人---江、河、湖、海】,自大槐树下老鸹窝村(被捆绑押送---“解手”一词源于此),迁民至京南河间府,现住河北省河间市留古寺镇宁家庄,在此繁衍生息约20代。期间有一部分人(包括分支),分别迁居山东、辽宁、或其他村庄,“文革”前期曾到此来续【宁氏族谱】。可惜总谱在“动乱-破四旧”中被烧掉,现仅存极少部分分支家谱。 20130408
|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宗亲会、宁氏全球宗亲网的各位亲人:您好!
我是河北省河间市宁家庄的宁氏中国人。初登此网,倍感亲切。感谢你们为宁氏宗亲之间-互相了解、联系、沟通、相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与宁氏宗亲,谨对你们所做重大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浏览网页,觉得尚可改进。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仅供参考。首先,请您搜索《老部队战友情》网页。【郑重声明:顺便看看帖子也欢迎】---该网页最大的好处在于:便于-发帖、回复、修改、删除、管理、控制、等等。 这是我目前所见过的最容易操作、最顺捷使用的网页。恭请宗亲会中的网管高手,对此进行研究考量,【参照该网页、设置留言簿】。
此建议;请斟酌。谢谢了!! 您的宗亲: ningjianzhu 20130409
|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姓氏源】
【1、上古周朝时,得姓于距今约3000年的卫武公--宁俞。】
【2、来源于封地】《元和姓纂》记载:宁氏之始祖--季亹,食采于宁邑;其后裔便以封地名为姓。
【3、来源于谥号】《急 就 篇》纪述:秦襄公曾孙秦宪公,谥号--宁公;其支庶因以为姓。
【4、由其他民族改姓而来】据《李朝实录》《百家姓考略》:满、蒙等民族姓氏从汉族习俗;宁尔佳氏、宁古塔氏、富察氏、章佳氏,改单字姓氏;而且最多最早使用的就是宁姓。
有人说:“天下无二宁”。我的理解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宁”。【此乃一家之言】---见仁见智,暂勿褒斥。---天气挺好;晒晒心情-会更好!
君不见:襄阳人在南阳市诸葛亮草庐提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之所以:宁姓人无须分彼此;皆因为:同是地球人,同住地球村。
简言之: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毋庸赘述,【他们统统都是黄帝之裔】!!(借用-国奠黄帝陵祭文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您有异议吗?)
请众位宗亲海涵:容我画蛇添足-再跩个文【恍然大悟烺,关键是个恍;等您悟出来,那才真叫爽】。 20130410
|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封地说】【网传《宁氏世系》概略】
1、自远古-伏羲帝与女娲帝-至-黄帝,为直系第78代帝。 黄帝本名“公孙轩辕”。因为生于轩辕,故称“轩辕氏”。轩辕隶属“有熊国”,亦称“有熊氏”。其在姬水生长成人,故有“姬”姓。
2、距今约5000年时,黄帝职代炎帝。合力擒蚩尤而诛之,遂成天下共主。诸侯尊为天子。因有土德(黄土、黄河)之瑞,故称“黄帝”。炎、黄两个氏族部落合,即古史中传说的--“华夏”。其所创历数,后人俗称为“黄历”。同时还发明了文字,制做了衣裳等等。
3、从黄帝计始、其次子-玄嚣(青阳)、至周文王姬昌,直系延续大约30世。 国内现存《黄帝世系表》,历经-原始社会,至夏、商封建社会,各帝延续、名列排序-记述清晰。另有诸多《家族世系》古本-及《家谱》佐证。
4、周武王姬发有天下后,追尊其父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八子“卫康叔”,与周武王是同母弟兄。周武王分封其于-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 卫康叔的第八世孙-姬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其子季亹食采于-宁邑(今河南修武、获嘉)。
5、【季亹的后裔以其封地为姓】。最早见于史籍的“宁”姓,是距今约3000年的【宁俞】,即-“武子俞”。他是季亹的第五子(卫文公、卫成公时的大夫),尊【季亹-为宁氏之始祖】。季亹墓现存获嘉、修武一带的史庄镇李村。
6、据网友提示:黄帝直系后裔-现在约有300个姓氏。 20130413
|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谥号说】【网传《秦氏世系》概略】
1、黄帝将帝位传给嫡孙-高阳(黄帝的长子-昌意之子,即:颛顼帝)。颛顼帝有“嬴”姓后裔-嬴非子;等。
2、西周孝王(姬辟方),于公元前891年,封嬴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县东北)。始建秦-改“秦非子”,为秦第一世诸侯。自此-至-秦始皇(嬴政),共约36世。
3、秦第六世-秦襄公,改国号为“秦国”(区别于诸侯国),为秦国国君。
4、秦襄公曾孙-秦宪公,于公元前715年(10岁),继国君位。在位12年,莫名死亡。谥号【宁公】。 部分史籍记载为【秦宁公】。其三个儿子及支庶因以为【宁】姓。
5、宁邑---【宁氏之始祖-季亹】的第二子“宁跪”(即-“文仲跪”、卫国大夫),被放逐秦。其子孙与陕西之“宁”姓相融合;故有【宁秦是一家】之说---【都是黄帝直系后裔】。
6、提请宗亲及网友注意:A、原文出处及典源--请您细查网文;B、多种资料选其一--请您权作参考;C、众说各异皆有据--请您秉持客观; D、其内容如何考证--请您谨思慎断。 其他网文皆同。 20130413
|
满洲镶黄旗尚德堂宁氏
满洲镶黄旗尚德堂宁氏QQ群:160297059
发言: 宁延林 日期: 2013/4/24 12:47:04
|
满族宁氏和汉族甯氏不是一个血统
一是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习俗,改单姓为宁氏。第二就是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这两个来源就和‘甯’姓没有关联,所以宁和甯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满族宁氏和汉族甯氏不同宗,不同族。
发言: 甯方明 日期: 2013/4/25 18:06:55
|
为甯姓正名————纠正甯姓被误解为宁姓
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卫武公之子季亹(wěi),食采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境),其后裔以邑为氏,此为甯氏来源。
然而,现中国大陆甯姓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已大部份用“宁”字所代替。这与甯氏的历史事实不符,并造成有些甯姓年轻人,已不识祖姓为“甯”。更有很多人认为,“宁”是“甯”的简化字,用“宁”代替“甯”也没有错。
现就“甯”被误作“宁”作专题论述,还甯姓以正本清源。
一、不作姓氏时,宁是寧的简化字,甯是寧的异体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寧,愿词也,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亦云:“甯、寧音义皆同”。不作姓氏时,甯与寧的确是相通的。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二者相通的场合大都用于人名和地名,如春秋人物公孙寧,《公羊传》作公孙甯。
而在古汉语中,“宁”字一直读作zhù,如贮藏、伫立,大门与屏风之间曰“宁”。至实行简化字时,因其生僻少用,被借用为“寧”和不作姓时“甯”的简化字。
清朝为避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寧)讳,除姓氏之外的“寧”字,都被刻意改成“甯”字,如辽甯、海甯、建甯等地名;湖北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将“寧静致远”写作“甯静致远”。
在1956年国务院公布、1986年重发的《简化字总表》中,将“寧”简化为“宁”。而同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甯”列为“寧”的异体字,但另有说明,作为姓氏使用的异体字可以保留。
二、作姓氏时,甯、寧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得姓祖季亹之后,甯氏在2800年历史长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包括寗、(宀心冉)等异体字),普通话读nìng四声。甯氏各支系现存的老家谱,以及出土的各种甯氏碑刻,从未用“寧”字作姓。《四库全书》中提到的甯氏人物,也都是用的“甯”,而非“寧”。
然而,由于“甯”字不作姓时与“寧”相通,所以自古就有人随意误用“寧”代“甯”。如《史記》记述西汉酷吏“寧成”,在班固《汉书》中已纠正为“甯成”;《史记》中的六国谋士寧越,司马迁引自《贾谊新书•过秦论》,其原文为“甯越”。
清朝之前的《百家姓》,只有甯姓而无寧姓,宋代邵思《姓解•三七》云:“寧,史传无闻”。而现已简化为“宁”的满族寧氏,是由满族寧古塔氏、寧尔佳氏改姓而来,读作níng二声。寧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寧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三、秦憲公误为秦寧公,不存在秦嬴寧氏
学术界曾有一种说法,“寧氏与秦同姓(源于嬴姓),秦襄公曾孙谥“寧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载文称:“寧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为“秦憲公”。1978年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石鼓铭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刺邵文公、静公、憲公。不坠於上…”(见《文物》1978年第11期)。
这足以证明“秦寧公”为“秦憲公”之误。既然没有“秦寧公”,所谓秦寧公之后的“寧氏”,就是子虚乌有。不但清前史书从未出现过“寧”姓,也没有家谱自称本族源于秦寧公。
四、简化字误导“甯姓”错为“宁姓”
国家最初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只说明“寧”简化为“宁”,标准总局实施的《GB2312-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保留了“甯”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后来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又规定:“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因此,“甯”作为姓氏仍作“甯”,与已简化为“宁”的满族“寧”氏,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于2009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首见“氾、仝、谿、缐、甯”等姓氏得以正名,这些原本的姓氏,曾被视为“泛、同、溪、线、宁”的异体字或繁体字。而今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表中明确提到“甯:nìng,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同‘宁’。”
综上所述,“甯”作为姓氏时,从历史来源的角度,汉族甯氏与满族寧氏不能混同;从国家文字规范的角度,“甯”已成为姓名专用字,不能再简化为“宁”。
五、“甯”错为“宁”所造成的影响
1、自文字改革后,由于“甯、寧”通被简化同“宁”,虽然对姓字“甯”有所追述,但很多人(包括甯氏)想当然地认为“甯姓”也应该简化成“宁”。况且“宁”字笔划少,书写方便,故在原始户籍登记时,户政人员或本人就将“甯”写成“宁”。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这一现象已成全国性问题。因为没有多少人了解“一异表”,不懂“异体字作为姓氏可以继续使用”这一政策。所幸的是,在四川资中、德阳和重庆梁平、南川、綦江等地的甯氏,其户口簿或身份证都保留了以“甯”为姓氏。
“甯”错为“宁”已有五十多年,造成汉族甯姓与满族寧姓混为一谈。而且普遍认为“甯”是“宁”的繁体字,在编辑“简转繁”时,会自动转换为“寧”。现在的海外华文报刊,也都将“甯”写成“寧”。
2、1999年出版,由教育部与中华书局合编的《中华字典》,虽然注明“‘宁’与‘甯’是两个不同的姓”。但在同书中的《姓氏频度表》(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分三次进行抽样统计),共得姓氏1436个,按每10万人出现频率计,得出:宁,第167位,每10万人中出现频率为73.69人;甯,第647位,每10万人中出现频率为0.85人。
宁甯二者相差如此悬殊,说明根据户籍普查的宁氏人口,大部分是甯错为宁的混合数据。而单纯甯氏的统计数字,则只是保留了“甯”字的四川、重庆甯姓人士。
再如湖南省隆回县,本是甯姓人口密集之地,但在《隆回县志(1978——2002)》户籍人口统计表中,甯姓宗亲共15144人,登记为“甯”姓者只有一人,其余均为“宁”姓。由此可知,宁甯混姓,已造成人口统计方面的严重混乱。
3、甯氏与张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个水源,源自姬姓,得氏于甯邑,故有“天下无二甯”之说。如果继续沿用“宁”的错误写法,不仅与满族寧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会“数典忘祖”,不识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此看来,简化字造成的“甯姓错为宁姓”,似有变相灭族之效应。问题严重,前景堪忧。纠正错误,刻不容缓。
六、由“宁”纠正为“甯”的可行性
近年来,甯氏宗亲通过“甯氏全球宗亲网”、《中华甯氏》、《海南经济日报》等媒体,强烈呼吁恢复使用“甯”字本姓,为甯氏正名。不少族人逐步觉醒,到当地户籍部门要求将户口簿、身份证的“宁”纠正为“甯”。
ChinaNings已致函相关部门,希望在《规范汉字表》颁布之后,职能部门能出台相应政策,落实实施办法,给愿意恢复甯姓的族人以操作方便。
如果国家推出配套文件,配备相关数据库转换功能,并有执行部门可操作程序,那就能让错为“宁”姓的甯姓人,如愿以偿地恢复为“甯”姓了。
譬如去银行取钱,原登记为宁**,现持身份证为甯**。由于银行依据配套政策,已对电脑系统进行更改,此时会自动提示:汉族宁姓存款人,可选择变更为“甯”姓…以后不再提示。
同样地,持新的甯姓身份证,可以办理其他各项法律文书,如房产证、毕业证、公证书、著作权等等。至于新生儿的姓名和出生证,上户籍时可直接填写“甯”姓,不会对其公民事务造成影响。
七、姓氏错用,甯氏并非特例个案
实行简化字以来,姓氏错用的还有:萧(肖)、鍾(钟)、阎(闫)、詹(占)、傅(付)等等。如果国家能够贯彻《规范汉字表》,并提供权威《对照表》,下达有关证件业务部门,建立配套操作程序,可以自动有效转换。那么,所有希望恢复原姓者,均可得以实现。
姓氏的本义,就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中国人讲究传统,历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说。《民法通则》也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吾族甯氏已有2800年历史,被误作“宁”虽只后50年,但已贻害无穷。“宁”姓毕竟不是甯家人的姓,首先在宗亲事务中,不管大家意见是否统一,都应该提倡用正字“甯”,这是尊重历史事实。如果具有文化内涵的“甯”姓得以恢复,标志血脉传承的姓氏得以保存,则为百万甯裔之幸矣。
发言: 甯方明 日期: 2013/4/25 18:13:44
|
清汉军八旗宁完我的姓即是寧而不是甯,有匾为证,他是汉族人。
所以寧不是汉人是不确切的
发言: 宁艳林 日期: 2016/4/22 19:52: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