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家园   

  返回首页

河南省长垣县宁庄村的起源在何处?

寻找.......
发言:宁炳伟 日期:2011/4/9 13:29:04

恳请知道宁庄渊源的提供详尽

我们村在河南长垣宁庄村,不知道和那个支系有渊源?
解放后,我们的族谱被一个出门在外的宁家后人借走了,一直没有归还。
寻找族谱。。。。。。。

恳请知道宁庄渊源的提供详尽

发言:宁炳伟 日期: 2011/4/9 13:34:28

山东、山西、陕西的消息

陕西武功 关中宁氏一村:我村都是宁姓,至于考证,难于下手?希望本家多多帮忙!陕西武功县河道村西马村

(宁文博)
★ 陕西省合阳县 我们村(陕西省合阳县新池乡西王庄村)也都全姓宁,去年村里的老年人还整理了一部族谱。据说我们村的宁姓是从山西迁徙来的。今年回家浏览了一下族谱,感觉很自豪,自己的老祖先竟然还有跟纪晓岚一起编撰《四库全书》的,乾隆赐匾“校书东观”,只可惜这位老祖宗的名字已失传,请问那位知道此事?

宁凯军发表于: 2003-2-20 1:02:25                     
--------------------------------------------------------------------------------
★ 山东章丘  章丘宁有两大支,我支世辈为兴、玉、传、继、广,昭、现、庆、凡、祥。续得是孔孟辈,并有孔孟颜曾宁不分家之说。另一支丗辈为兴、玉、延、凡,继、述、宏、昌。
   不知我们从河北枣强迁来前属于哪一分支。我们家廟挂得是扣角一封,看来是以宁戚为先祖,章丘紧靠临淄,有宁戚采邑,但不知后来又迁何处,希望方家赐教。 (宁昭收)
★ 山东寿光 山东寿光宁氏在山东寿光一个村子里有一半的人姓宁,也就是我的老家  (宁伟)

★ 山东荣成 我籍贯山东荣成宁家村,我们的村志上写的我的祖宗来自于山东蓬莱
三个兄弟,明末清初,一个创立了宁家村,一个创立了东庄村,另一个老祖宗,南下不知道到那里去了。宁家村约1500人其中宁氏约700人,东庄村约200人应该全部是宁氏。 (宁晓刚)

★ 山东日照 我家谱旧序上如是说:
先世无可考。可考者讳宁拜住祖原籍乐安,洪武元年率本处人归附,遂充青州卫总旗。第二世宁忠祖征进北黄河等处,有功升诸城所百户。蒙特恩予以世袭,与明代同休。
其前八世世序为:拜住--忠--胜--成--祥--威--智--君锡。
请近支宗亲,跟我联系。以追宗溯祖。能告诉我宁拜住祖前支的,更是感谢。 (宁堂原)

★ 山东清河 山东清河县陈庄乡宁台头 位于乡政府驻地南2.7公里处。有97户,410人;耕地948亩,其中水落地888亩。明永乐年间,移民宁志赞由山西迁至赞固,后迁居此地,因此地名为“台头”,故加姓氏定为宁台头。   (宁志强)

★ 山东青岛 我是青岛城阳区红岛镇的,在这里有一个宁姓的大村!我的老祖传说是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搬来的,不知道这是否正确!而且在济南地区也有一个宁姓的大村!  (宁氏)

★ 山东平原 宁志強:
您好!
看到您们办的这个网站,让我这个姓宁的感到很亲切,我是山东德州平原县宁庄的,我们村大约有一千多人,据说是明朝末年从山西洪桐县迁过来的,我爷爷是“世”字辈的,我父亲是“光”字辈的,我是“兴”字辈的,我的孩子是“玉”字辈的。以后有机会,我们长联系。
宁晓川 (宁晓川)

★ 山东蓬莱 我是山东蓬莱人,蓬莱有几个村子宁姓是大姓,据我父亲说是明朝从云南迁来的,后来在蓬莱又分出几支,在我们这一支的家谱中,我父亲那一辈犯“福”,我这一辈犯“禄”,在往下应该犯“寿”,哪位宗亲知道我们这一支是从哪儿源出呀?  (宁录游)

★ 山东蓬莱 我是来自山东威海的,我的老家是山东蓬莱的,我的爷爷告诉我,以前他们是从云南来到山东的,不知道那位知道,宁氏在云南的起源,谢谢!  (宁川)

★ 山东蓬莱 我也是蓬莱人,蓬莱有几个村姓宁,于庄、小皂、大辛店都有姓宁的村,我听老辈讲我们是道光年间,从云南迁来的,来时主要是从事渔业,后来分散在蓬莱各地,开始以农为主 (宁福彬)


是从山西稷山翟店镇迁来的吧?我父亲69年回山西的时候曾路过你们村,受到同族的盛情款待,代他谢谢你们了。







(宁聪琴)
山西忻州 我山西忻州里沟村宁氏家族现有约1000人左右,大多在外,以在太原居住较多。据碑铭记载原籍河南,明朝时迁来山西3兄弟,一到晋南,一去太原,一落户晋北忻州里沟村是我直系祖先。许多碑铭均有记载,数百年来,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做官的,以武官居多,如湖广总督宁鸿章,墓地有许多雕刻龙的碑文为历代皇帝所赐,建国后也有多名高级干部,实为世代宦官之家。据民间传说,我们村风水好。小村地处半山坡上,前有潺潺泉水,周边山沟远处眺望为九垴(山头)围一垴(山头),是风水宝地。其实宁氏家族世代奋斗不息的精神更是家族发达兴旺的保证! (宁文广)

发言:宁炳伟 日期: 2011/4/9 14:04:36

来自陕西的消息--收集

祖籍。


我是陕西渭南市阳郭镇宁家村人,听家父说他年轻时看过家谱,[俗语也叫爷婆轴子]一共有五本。说是先秦时就有了记载。有[宁八家之说]以前村里人都姓宁,现存有宁家沟,有宁家水库,有老埚城遗址,但因受过回回《音》人屠杀后迁走,有迁往河南,宁夏等地。有后来回来追记过家谱的,但家谱在文革中破四旧立四新时被毁,后因人丁稀少,被同化一部分,现不到百人。还有一位伯伯在国民党拉壮丁时被迫当兵,后去了台弯,也不只现在还在不在人世?《75---85岁》请各位同宗帮吗?13824140705----QQ46711456.广东珠海格力电器空一分厂宁立立便是。为谢。

发言:宁立立 日期: 2006-1-5 21
发言:宁礼哲 日期: 2011/4/9 14:23:10

关于冠名“宁”的地名

关于冠名“宁”的地名

  当今全国自然村用“宁”冠名者甚多,据初步估计超过四百个,其中河南省60多个、东三省80多个,大多以甯姓村民为主,只有个别宁村现已无甯氏居住。但也有不少甯姓聚居村,其村名并不戴“宁”,如湖南隆回县的多个聚居地,陕西武功县的青口村、西马村,河南漯河市的马店村,等等。
  现行全国县市名称中,凡以“宁”字冠名者,除一般赋予“安宁”之意外,也有的与甯氏有关。从宗亲网注册用户来看,以下这些冠“宁”之地,都有甯氏居住:山东宁阳、宁津,湖南宁乡、宁远,江西宁都、宁冈,河北宁晋,福建宁化,河南宁陵,广西宁明,安徽宁国,陕西宁陕,四川宁南,天津宁河,甘肃宁县,内蒙宁城,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其它网站还可得知,河南、安徽、山东都有关于“宁国”的介绍,现摘编如下:
  (1)河南宁国:
  春秋初期有上百个诸侯国,2800年前,卫武公封幼子季亹于甯邑(古为甯国,在今获嘉、修武一带),国人以“甯”为姓。另曰:“蒲邑为甯殖食采之邑(在今河南长桓县东)”,现长桓与获嘉同属新乡市,也许当时甯邑和蒲邑皆为甯氏属地,故而称为“甯国”。
  甯氏传至九世甯喜,被卫献公诛杀,族人被迫外逃四散,但其定居落业之地名,一般都带“宁”字。如安徽的宁国县,山东的宁阳县,江西的宁都县,湖南的宁乡县,广西的宁新县(三国时设置),河北的宁县(今宣化县西北),云南的宁州(今玉溪市宁州镇),山西的宁边州(今偏关县东),等等。
  (2)安徽宁国:
  古安徽分属吴、楚、齐、鲁等大国。从中原迁来的甯国(原为诸侯附属小国),将其定居地命名为“甯国村”,后属吴、越、楚,至秦属会稽郡。西汉时属丹阳郡,治在宛陵(今宣城);东汉时在宛陵置“甯国县”,沿用原“甯国村”之名。
  安徽甯国,具有钟灵毓秀的自然景观,古朴淳厚的人文风情,名因地显,地因名传,同时寓意“邦宁国泰、物阜民安”,文化底蕴浓郁。故此1800余年间,甯国由诸侯国名演化为村、乡、县、府四级行政名称,全国仅此一例。
  古甯国,在今宁国市南郊区竹峰万福村,历代有分支迁徙凤阳府宁陵县、阜阳市、肥东县、青阳县陵阳镇等地。现天津市双港镇甯氏聚居地,其始祖甯从道,即安徽甯国县人。
  (3)山东宁国:临沂市费县上冶镇宁国庄村,历史悠久,费县故城遗址就在宁国庄一带,应该与甯氏有关。但因目前查无证据资料,暂且空缺,有待稽考。            (甯蔚华 2011.1.11)
发言:宁守礼 日期: 2011/4/9 14:29:56

我们村过去有“宁冈”之说

我们村过去有“宁冈”之说,据老年人说,宁庄先前叫宁冈,不知谁人所起,后来由不知谁人改为宁庄?
发言:宁炳伟 日期: 2011/4/9 14:34:00

真是真的吗?

我查到了:

河南长垣
常村镇甯庄原名甯堽,始祖甯争魁来自获嘉,传18代。字辈:争宗世忠瑀,慎大殿培际,广瑞丙(东)甲允。

这是真的吗?
发言:宁炳伟 日期: 2011/4/9 14:41:15

希望河南宁庄来看看

真是太感谢《宁氏宗亲网》了,我居然找到了出处。
感谢!
发言:宁炳伟 日期: 2011/4/9 14:43:49

关于甯姓起源地的考证问题,

关于甯姓起源地的考证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但最后都肯定获嘉县为其起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王宇信教授认为,宁氏家族的发祥地是商周时期的宁。甲骨文中有地名宁及泞字,宁地是商王朝时重要的田猎地,其地虽历代沿革有所不同,但为今获嘉县内的宁邑无疑。宁地在商王朝时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商王朝的狩猎场,是商王田猎、驻次和戍守之地,是商王对方国用兵的出发地之一,是商王朝举行祭祀并敛贡之处,还是周武王伐商决战前的勤兵之处。因此商周时期的宁地地位非常重要,宁氏宗族“以地命氏”,在此发祥、繁衍,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考古所所长马世之研究员也认为宁氏祖源在获嘉。根据历史考古资料,宁是一个地域之名,最早指宁国和宁邑而言。商代宁国就在今河南获嘉一带,本是商王的重要田猎区,获嘉的宁国故城就是后代的宁邑。宁氏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获嘉,获嘉为其祖根。甯氏宗亲代表甯蔚华在发言中也赞同甯姓的祖根地在获嘉,始祖季亹之墓就在今获嘉县史庄镇李村。

    对于甯姓的得姓来源与播迁问题,与会专家对宁氏得姓的主要来源见解基本一致,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稍有不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认为,宁氏的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支为卫国宁氏,另一支为秦国之宁,这两支,姬姓之宁古文写作“甯”,赢姓之宁古文写作“寜”,但古文献中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汉字简化后更不宜区分。但宁氏源头中居于中国西南部的宁氏族群其源头可能来源于少数民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教授认为宁姓的起源有两大支,第一支出自姬姓,卫武公之子季亹,封于宁邑,即今河南获嘉,季亹弟顷叔之子跪以邑为氏,遂有宁氏,姬姓宁氏的历史大约有2700年。第二支出于赢姓。秦襄公之曾孙,死后谥号宁,史称宁公,其支庶以谥号为氏。赢姓宁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年。到隋朝时,外族血液流入宁姓。马世之先生认为宁氏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曰出自赢姓,二曰出自姬姓。从历史记载来看,宁氏主要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源于河南获嘉。源于河南获嘉之宁氏,其得姓始祖为季亹,季亹冢位于获嘉县张巨乡李村东北约500米处,被称为“宁家古冢”。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副编审刘翔南先生认为,宁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支出自姬姓,为周代卫国开国之君卫康叔之后,以邑为氏。一支出自赢姓,为春秋时秦宁公之后,以祖父谥号为氏。三少部分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所长李立新博士认为,宁姓主要起源于两支,其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其二,出自赢姓,以谥号为氏。姬姓宁氏,以皇帝、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周文王等为远祖;以卫康叔或卫武公为始祖;以季亹为得姓始祖。出自姬姓的甯氏是中华甯氏的主干。赢姓宁氏,其始祖为上古颛顼帝,为黄帝曾孙,也属于姬姓后裔。甯氏宗亲代表甯蔚华关于甯姓来源的问题与专家不同,她认为甯氏的血缘归属为姬姓,出自周族,周族始祖乃黄帝苗裔。甯氏源于姬姓;与“甯”混同的“寜”姓,以辽宁的铁岭、抚顺、沈阳及河北的承德、丰宁最多。这个满族的宁姓,系由宁尔佳氏、宁古塔氏所改;学术界曾认为宁姓的另一来源为秦寜公,现经考古发现,“秦寜公”乃“秦憲公”之误,此一支系根本不存在。


发言:宁炳伟 日期: 2011/4/9 15:03:15

谨记

宁姓的起源有两大支,第一支出自姬姓,卫武公之子季亹,封于宁邑,即今河南获嘉,季亹弟顷叔之子跪以邑为氏,遂有宁氏,姬姓宁氏的历史大约有2700年。第二支出于赢姓。秦襄公之曾孙,死后谥号宁,史称宁公,其支庶以谥号为氏。赢姓宁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年。到隋朝时,外族血液流入宁姓。马世之先生认为宁氏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曰出自赢姓,二曰出自姬姓。从历史记载来看,宁氏主要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源于河南获嘉。源于河南获嘉之宁氏,其得姓始祖为季亹,季亹冢位于获嘉县张巨乡李村东北约500米处,被称为“宁家古冢”。
发言:宁炳伟 日期: 2011/4/9 15:08:08

关 于 始 祖 的 名 字

关 于 始 祖 的 名 字

  “天下甯氏出获嘉,获嘉甯氏遍天下。”几千年来,正是因为开枝散叶,久未敦族联宗,所以始祖“季亹”的名字,出现南北发音不同,还闹了笑话。这一次,就要趁首届祭祖大典统一起来:
  我们的得姓祖,姓甯(nìng4),名季亹(wěi娓)。“季”是最小的意思,季亹是卫武公的小儿子。又如,古代称小叔叔为“季父”。
  
  亹:作为名词,读“门mén ”,水流夹山岸若门,青海省有亹源县(今门源县)。
  亹:作为形容词,读“娓wěi”,勤勉不倦、时间推移,或美好之意。
  亹:作为动词,也读“娓wěi”,进入、行进、修养(内亹其性情)。
  若按古音,读作“季门”,今以“祖根地”为准,统一读为“季娓”,娓娓动听。
  
  广东信宜和安徽阜阳的甯氏族谱,都读“门mén ”,东北的甯氏族谱都读“娓wei”,这也是有来由的:
  1、汉代之前,“亹”有门与勤勉两种意思,但读音相同。汉代之后,“亹”变为“娓”音,仍为勤勉不息之意。
  2、清代人说得模棱两可:凡物中有间隙可进者,莫首于“门”。而转读为“勉”时,即有间而进,进取不息。(清阮元《释门》:“凡事物有间可进,进而靡己者,其音皆读若门,或读若免、若每、若敏、或孟,而其义皆同”。)
  3、门men、勉mian、娓wei,普通话读音差异明显,但在古汉语中却不然。以保留古汉语的客家话为例,门、勉、娓,都读“m”声母。这就是南方人读“季门”的来历了。
发言:宁炳伟 日期: 2011/4/9 15:17:10

宁氏由来

流一

  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逝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源流二

  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卫国有位公族叫卫成公,卫武公将其儿子姬季亹(Wěi 音伟)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世代相传姓宁。据《元和姓纂》四十六:“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孙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潜夫论》引《世本》云:“甯氏出自卫武公子季亹,食采于甯,因以为氏。”再《姓氏考略》:“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城。”据此,宁氏发源于春秋时期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古老家世,始祖卫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相当鹤立鸡群。卫武公则为卫国第二任国君,其在位时间相当于公元前812-758年。

源流三

  出自满族复姓所改。清满族有宁佳氏、宁古塔氏,入关后有从汉姓风俗,改单姓为宁氏。

   得姓始祖:季亹。宁氏的远沮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于康,后人称他为康叔。周武王灭商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今河南省安阳)四周地域分封给他,国号“卫”,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成为西周卫国的始祖。传至卫成公时,其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后来他以邑为姓氏,其后嗣世代相传姓宁,这便是宁姓的来源。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嗣宁相、宁渝、宁喜等,皆为卫国史籍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宁戚者,从卫国迁去齐国的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寓居,也当上齐桓公的大夫,后来世代为官。故宁氏后人尊季亹为宁姓的得姓始祖。


发言:宁浩然 日期: 2011/4/9 16:02:42

寻根之地

值得留意的是,在“齐州故城”也即早期宁地的范围内的获嘉县张巨乡李村东北发现有“宁家古冢”,据大众引见该村至清代宁氏为老户人家,最后一户宁氏人家住在村中“大胡同”,有西屋草房三间,北屋草房二间,光绪三年(1877)把庄基卖给姓马的,后又转给姓程的,特别是要1995年之后在该村发现有二份宁氏人家买卖地契的文书,其中一份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宁久远买邓胡氏祖宅基地约大六分七厘的契约;另一份为清同治六年(1876)宁福堂买侯清彦耕地十五亩七分八厘的契约,二份契约均为撤除李村大队部时,在房子的大梁上被发现的,反映了该村确实为宁氏的集聚区,特别是东北的古冢,假如最终从考古学上确证为宁氏祖茔,那么在宁地所发现的宁氏祖茔,也有可能与宁氏始祖季亹有关,当然也就是中华宁氏寻根地之所在。
发言:宁浩然 日期: 2011/4/9 16:05:52

寻根(续)

宁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历史长久。西汉《急就章》一书上,已列为汉代常见的姓氏之一,宋代编的《百家姓》中列为第241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宁姓名人28例。那么,宁姓何时来源?他的始祖是谁?源于何地?宁姓为中华民族的开展做出了哪些奉献?这些都是宁姓族人非常关怀的问题。以下依据历史材料,逐题作一讲解,供宁氏宗放族后嗣阅读,也请专家学者评审,多给本人提珍贵意见。 一、 寻根问祖。 首先谈宁氏来源,宁氏来源有三。 一是源于姬姓,周文王(姓姬)。周灭商朝之后,即春秋时期,分封姬姓诸侯,文王封他的儿子康叔于卫(今河南濮阳一带)树立卫国。其后嗣有卫成公,成公子季亹,又封于卫地宁邑(在今河南获嘉县一带),其后嗣以祖上食邑(封地)为氏,遂有宁姓。《姓氏急就篇·注》对此历史材料有记载。姬姓宁氏是黄帝后嗣,周文王是其远祖,宁氏先祖为康叔,始祖应是季亹。 二是源于赢姓,这支宁姓是以谥号为氏。秦国君襄公姓赢,秦襄公的曾孙对秦国有功,因此逝世后谥号为"宁"。后世称他为"宁公",其后嗣支庶以祖上的谥号为氏,由赢姓改为宁姓。《元和姓纂》一书有此记载。赢姓宁氏始祖为宁公。 三是改姓。少数民族中有改为宁姓者。清满州八旗有宁古塔氏、宁佳氏等,后有人改为宁姓,是以地名为姓氏,如宁古塔多尼喀,是清镶白旗人。蒙古族中也有改为宁氏者。 另外,大陆各省原有宁、甯两姓,因文字简化,均简为"宁"当今已宁、甯不分。 二、宁氏祖根地考证 宁氏祖根地在哪里,姓氏书上有二说,一说宁氏祖根在河南获嘉县,一说在河南修武。依据有关材料查证,获嘉、修武两说实为一地。 宁氏祖地源于古宁邑,关于古宁邑地名的沿革史籍有如下记载。 《韩诗外传》载:周武王伐纣,走不到邢邱,盾折断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惊惧,召太公讯问:"呈现这种状况能否阐明不应该伐纣呢?"太公对曰:"不然!盾折断为三,阐明军应分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是想淋洒战士"。然后,周武王就勒兵修武,住于宁邑,还把邢邱更名为怀,改宁邑名修武。《方舆记要图记》载:"获嘉是周武王伐纣修武之地。"《一统志》载:"今获嘉治(即获嘉县城,县的政治中心)即古修武之地。"《水经注》载:"修武固宁也,亦名南阳。"《汉书武帝记》载:"元鼎六年,东将到缑氏,至左邑桐乡,得知南越攻破的喜讯,就命名该地为闻喜县。春,到汲新中乡,又得到吕嘉的首级,就命名该地为获嘉县。"《获嘉县志》记载:"南阳故城即宁邑故城,在县西二里,今名南阳屯,获嘉古宁邑,亦曰南阳。"注:南阳故城遗址,在今获嘉县城西一公里处,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故城遗址西边有南阳屯村。《获嘉县志》又载:"修武故城在县城西北崇兴寺东,世传是旧县治,故址犹存(崇宁寺在今县城外西北隅)。" 以上历史材料和当地文物遗址证明,获嘉县这片热土从上古到夏、商奴隶制社会时期均为宁邑。商末周武王伐纣时改为修武,汉武帝时改为获嘉,因在此得吕嘉首级,至隋开皇四年至今均称获嘉。但在周初分封姬姓诸侯时,封周文王儿子康叔建卫国,康叔之后有卫武公,春秋时期武公封其子季亹于卫地宁邑,后嗣以祖上食邑(封地)--宁为氏,而有宁姓。至今宁姓已有3000年的历史,宁姓祖根地在获嘉县是有根有据的。持修武说者,其地亦是今获嘉县,(古宁邑可能比今获嘉县的土空中积宽广,包括今修武县境)因获嘉县曾命名过修武这一地名,对宁氏祖根地说成修武亦有历史依据。
发言:宁浩然 日期: 2011/4/9 16:11:27

寻根(续)

宁氏家族中出了不少名人,对社会的开展作出了奉献。如春秋时有宁戚,是周代卫国人,幼年家贫,为人挽车。曾走到齐国,在车下喂牛时,扣着牛角唱歌,唱道:"生不逢尧与舜禅"。齐桓公得知他的歌词,很惊喜其才气。就将他拜为上卿,后升迁为国相。有楹联诗赞他?quot;扣角兴歌,得为霸佐"。春秋还有宁越,是越国人,一说是秦国人。宁越是和徐尚、苏秦、杜赫同样有才干、有计策的人。终身苦读,成为齐威王的教师。亦有楹联诗赞他:"读书发愤,卒为王师"。周代还有宁俞,曾辅佐卫成公,成公被晋国扣压,宁俞遂辅佐国君复兴国度。世人称誉他忠心保国之志。有楹联诗赞曰:"辅君复国表其忠。" 西汉时有宁成,穰人,官至中尉,受皇室宗亲排斥,他遂辞官回家,赌咒道:"任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后来他果真置田千余顷,役民千万家,资产数千万,成为巨富。唐代还有宁原悌,曾修国史,秉笔直书,巢刺王妃之事,唐玄宗想要他修正,他违旨不改,任丢官不屈笔,亦有楹联诗赞曰?quot;修史直书全其节" 。宁姓名人还有宋代宁涛,是华阴人,画家。元代有宁玉,臂力过人,官至师职,礼贤下士,人称有古良将之风度。明代还有宁坚,邵武人,是凤阳府同知。当代宁氏人心系祖地,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各地和地域,艰苦勤奋,发奋学习,与时俱进,在各行各业作出了奉献。 四、宁氏郡望及人口散布 宁氏族人在数千年的开展历史上,迁移繁衍,名人辈出,构成了宁氏郡望,即当地的名门望族,如齐郡(今济南)即是宁氏的郡望。宁姓人口,因原有宁、甯两姓,汉字简化后,统合为宁,今宁姓人口散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特别是北方各省,如吉林、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南省和辽宁省多宁姓。以上七省的宁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宁姓人口的63%。宁姓人口也有迁往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国及地域者,总之,宁氏族人在各地落户,都为当地的开展和兴隆做出了奉献。他们也是急迫盼望回祖地获嘉寻根谒祖,回老家看看。 以上对宁姓有关问题研讨尚感材料缺乏,希望宁氏族人和读者,特别是姓氏文化的专家学者提出批判指正
发言:宁浩然 日期: 2011/4/9 16:13:08

欢迎您,来自河南长垣宁庄的朋友

天下姓宁的是一家,我们欢迎您的加入!
发言:宁啸林 日期: 2011/4/17 22:55:16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发言:宁祥之 日期: 2011/4/27 14:57:33

寻祖问宗

我是四川成都崇州市隆兴镇杨柳村的宁氏后代,我们这有1000多人,居住在宁板桥和宁家碥。想问来自哪里?
发言:宁中成 日期: 2011/5/6 22:38:19

天下一家宁

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八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寻根溯源  宁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卫大夫宁俞之后。2、出自姬姓。据《姓氏急就篇·注》及《姓氏考略》所载,文王之子卫康叔之后有卫成公,成公封其子季〓于宁邑(今河南修武),子孙以邑为氏(实与①相矛盾,宁俞为卫成公时忠臣,成公不可能把一地封于两人,与古制不符)。3、出自嬴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宁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以谥为氏。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八旗姓宁古塔氏、宁佳氏等均有改为宁姓者;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宁俞机智果敢,忠心耿耿,故后世宁姓尊宁俞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宁姓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之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战国时,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今属河南)人宁越,秦时有魏(今河北临漳)人宁昌,东阳(今安徽天长)人宁君,西汉时有东平亢父(今山东济宁)人宁寿,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宁成,东汉有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宁季,广汉(今属四川)人宁叔。这些史实表明,在两汉时宁姓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姓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姓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姓人家的足迹。隋唐两代,宁姓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姓发展呈现新局面。两宋以后,宁姓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明初,山西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姓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姓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宁姓填四川。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姓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姓入居台湾,山西之宁姓入迁内蒙,陕西之宁姓进入甘肃。如今,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之宁姓约占全国汉族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郡望堂号  宁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济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东平陵(故城在今山东章丘西),晋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地。

堂号:“济南”、“宽廉”、“解衣”等。

宗族特征  1、宁姓济济多才,早在先秦时期,其名人便竞现史册。2、宁之古体有两种写法,一作宁,乃秦宁公之支庶,一作甯,乃卫康叔之后,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他们统统都是黄帝之裔,又加后俱简化为宁,所以宁姓人更无须分彼此了。3、曾任齐国上卿的卫国人宁戚,他用来打动齐桓公的歌曲可以说是古代较早的一首诗。歌曰:“南山矸白石烂,中有鲤血长尽半,生不逢尧与舜……,长夜漫漫何时旦。”

名人精粹  宁戚:卫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怀才不遇,隐于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外出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闻而异之,谋于管仲。管仲根据他的擅长,向桓公推荐,遂任为大田(农官),后拜为大夫。宁成: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西汉酷吏。贪暴残酷,武帝时任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再起为关都尉。人说:“宁成治,如狼牧羊。”宁纯:钦州钦江(今属广西)人,唐代官吏。世为俚帅。父为宁宣,隋时为合浦太守。唐高祖武德中归唐。父亡后,以纯为越州刺史。善抚众,能以诗书教其宗人,民俗向化,徙刺合州。宁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唐代官吏。僖宗广明中黄巢起兵,赓与弟宁衮统乡兵拒之,守饶、歙二州。官至御史大夫。宁涛: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宋代画家。善画,师范宽,多作关右风景,以精雅称。宁智:绛州曲沃(今属山西)人,北宋学者。举乡贡进士。通《五经》,教授晋绛。其德性学问,为时所重。宁时凤: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官蕲春主簿。金兵至,众皆惊惧,独时凤慷慨陈词,卒死于难。宁玉: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元代将领。膂力绝人,从世祖渡江有功,授百夫。后攻襄樊、灭南宋,累官浙西道都元帅兼沿海上万户。宁正:凤阳府寿州(今属安徽)人,明初将领。沉着有胆略,随朱元璋征讨四方,并屯田数万顷,兵农饶足,积功至四川都指挥使,后守云南。宁钦:湖广衡阳(今属湖南)人,明代官吏。正德时为御史,谏武宗南巡。又奏革吉王府渔税,定递马之制,减带征之数。宁完我:辽宁辽阳人,清初大臣。天命间归降后金,后隶汉军正红旗。皇太极授为参将。后抚明朝百姓,主张仿明制,访六部、言官,又献灭明之策,皆被采纳。顺治时起为大学士、《明史》总裁官等。宁调元:湖南醴陵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诗人。留日期间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后因参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所杀。有《太一遗书》。

发言:宁漠然 日期: 2011/5/18 16:03:04

历代名人


  宁越——战国时中牟人。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宁调元——字仙霞,别号大一。湖南醛陵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更名《汉帜》)。萍例醛起义爆发,回国赶往参加,在岳州(今岳阳)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办《帝国日报》。武昌起义后在两湖从事革命工作。民国元年(1912年)在任上海《民声日报》主编,旋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民国2年宋教仁被暗杀,到汉口秘密活动讨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年40岁。有《太一遗书)留世。
  宁协万——字楚禅,号邦和。湖南长沙人。华兴会会员,民国12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国立北平大学教授。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辞去职务,编写史料和法学著作。著有《国际公法》、《最近政治史》、《宁卢讲义录》、《现行国际法》、《西征记事》、《柏林旅次》等。 
发言:宁漠然 日期: 2011/5/18 16:04:22

勤学

 宁越——战国时中牟人。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发言:宁漠然 日期: 2011/5/18 16:05:14

河南省,舞阳县,侯集乡,宁庄村人

有朋友知道河南省,舞阳县,侯集乡,宁庄村的来历吗?
我们村有一半多都是姓宁的,还都是一个家族
小时候就问长辈,他们只记得李自成曾到过此地,当时有一宁家大寨,还说有一个宁铁匠和杨木匠关系很好......

发言:宁浩敬 日期: 2012/3/22 10:35:19

云南的宁氏宗亲历史上有很多迁往山东,有的往湖南,山东和贵州

四川和贵州的宗亲已经有联系,湖南和山东的没有QQ152424890
发言:宁显永 日期: 2012/3/24 10:37:05

来自湖南邵东的宁女士

来自湖南邵东的宁女士
发言:宁彦妮 日期: 2012/8/3 1:13:24

我也是河南省长垣县宁庄的

家人都说宁氏都是一家人
发言:宁欣欣 日期: 2012/9/14 8:47:27

河南许昌东城区半截河乡唐岗村

我所在的村分东头宁姓和西头陈姓夹杂张王等他姓
有谁知道相关历史
发言:宁广远 日期: 2012/12/4 9:34:21

我们家在西安  但籍贯也是河南长垣县

是我爷爷他们迁来的  但说老家好像已经没人了  长垣县什么村啊求解   
发言:宁畅 日期: 2013/2/2 1:52:08

【宁氏起源-留言簿】

 ……河间宁氏: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县【宁氏亲兄弟四人---江、河、湖、海】,自大槐树下老鸹窝村(被捆绑押送---“解手”一词源于此),迁民至京南河间府,现住河北省河间市留古寺镇宁家庄,在此繁衍生息约20代。期间有一部分人(包括分支),分别迁居山东、辽宁、或其他村庄,“文革”前期曾到此来续【宁氏族谱】。可惜总谱在“动乱-破四旧”中被烧掉,现仅存极少部分分支家谱。  20130408
发言:ingjianzhu 日期: 2013/4/9 0:07:20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宗】【族】 同 【姓】【裔】【家】【亲】
同【宁】就是“源”(根由来源); 同【氏】就是“媛”(相近牵连); 同【宗】就是“原”(最初开始); 同【族】就是“元”(第一初始); @@同:(如同相同 没有差异)  同【姓】就是“缘”(因由因为); 同【裔】就是“圆”(距离相等); 同【家】就是“园”(本家园地); 同【亲】就是“援”(帮忙援助)。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0 9:54:23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宗亲会、宁氏全球宗亲网的各位亲人:您好!
    我是河北省河间市宁家庄的宁氏中国人。初登此网,倍感亲切。感谢你们为宁氏宗亲之间-互相了解、联系、沟通、相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与宁氏宗亲,谨对你们所做重大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浏览网页,觉得尚可改进。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仅供参考。首先,请您搜索《老部队战友情》网页。【郑重声明:顺便看看帖子也欢迎】---该网页最大的好处在于:便于-发帖、回复、修改、删除、管理、控制、等等。  这是我目前所见过的最容易操作、最顺捷使用的网页。恭请宗亲会中的网管高手,对此进行研究考量,【参照该网页、设置留言簿】。
    此建议;请斟酌。谢谢了!!      您的宗亲: ningjianzhu    20130409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0 9:56:19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姓氏源】
【1、上古周朝时,得姓于距今约3000年的卫武公--宁俞。】
【2、来源于封地】《元和姓纂》记载:宁氏之始祖--季亹,食采于宁邑;其后裔便以封地名为姓。
【3、来源于谥号】《急 就 篇》纪述:秦襄公曾孙秦宪公,谥号--宁公;其支庶因以为姓。
【4、由其他民族改姓而来】据《李朝实录》《百家姓考略》:满、蒙等民族姓氏从汉族习俗;宁尔佳氏、宁古塔氏、富察氏、章佳氏,改单字姓氏;而且最多最早使用的就是宁姓。
有人说:“天下无二宁”。我的理解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宁”。【此乃一家之言】---见仁见智,暂勿褒斥。---天气挺好;晒晒心情-会更好!
君不见:襄阳人在南阳市诸葛亮草庐提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之所以:宁姓人无须分彼此;皆因为:同是地球人,同住地球村。
简言之: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毋庸赘述,【他们统统都是黄帝之裔】!!(借用-国奠黄帝陵祭文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您有异议吗?)
请众位宗亲海涵:容我画蛇添足-再跩个文【恍然大悟烺,关键是个恍;等您悟出来,那才真叫爽】。   20130410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0 9:57:10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封地说】【网传《宁氏世系》概略】
    1、自远古-伏羲帝与女娲帝-至-黄帝,为直系第78代帝。 黄帝本名“公孙轩辕”。因为生于轩辕,故称“轩辕氏”。轩辕隶属“有熊国”,亦称“有熊氏”。其在姬水生长成人,故有“姬”姓。
    2、距今约5000年时,黄帝职代炎帝。合力擒蚩尤而诛之,遂成天下共主。诸侯尊为天子。因有土德(黄土、黄河)之瑞,故称“黄帝”。炎、黄两个氏族部落合,即古史中传说的--“华夏”。其所创历数,后人俗称为“黄历”。同时还发明了文字,制做了衣裳等等。
    3、从黄帝计始、其次子-玄嚣(青阳)、至周文王姬昌,直系延续大约30世。 国内现存《黄帝世系表》,历经-原始社会,至夏、商封建社会,各帝延续、名列排序-记述清晰。另有诸多《家族世系》古本-及《家谱》佐证。
    4、周武王姬发有天下后,追尊其父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八子“卫康叔”,与周武王是同母弟兄。周武王分封其于-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 卫康叔的第八世孙-姬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其子季亹食采于-宁邑(今河南修武、获嘉)。
    5、【季亹的后裔以其封地为姓】。最早见于史籍的“宁”姓,是距今约3000年的【宁俞】,即-“武子俞”。他是季亹的第五子(卫文公、卫成公时的大夫),尊【季亹-为宁氏之始祖】。季亹墓现存获嘉、修武一带的史庄镇李村。
    6、据网友提示:黄帝直系后裔-现在约有300个姓氏。    20130413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3 13:47:10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谥号说】【网传《秦氏世系》概略】
    1、黄帝将帝位传给嫡孙-高阳(黄帝的长子-昌意之子,即:颛顼帝)。颛顼帝有“嬴”姓后裔-嬴非子;等。
    2、西周孝王(姬辟方),于公元前891年,封嬴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县东北)。始建秦-改“秦非子”,为秦第一世诸侯。自此-至-秦始皇(嬴政),共约36世。
    3、秦第六世-秦襄公,改国号为“秦国”(区别于诸侯国),为秦国国君。
    4、秦襄公曾孙-秦宪公,于公元前715年(10岁),继国君位。在位12年,莫名死亡。谥号【宁公】。 部分史籍记载为【秦宁公】。其三个儿子及支庶因以为【宁】姓。
    5、宁邑---【宁氏之始祖-季亹】的第二子“宁跪”(即-“文仲跪”、卫国大夫),被放逐秦。其子孙与陕西之“宁”姓相融合;故有【宁秦是一家】之说---【都是黄帝直系后裔】。
    6、提请宗亲及网友注意:A、原文出处及典源--请您细查网文;B、多种资料选其一--请您权作参考;C、众说各异皆有据--请您秉持客观; D、其内容如何考证--请您谨思慎断。 其他网文皆同。    20130413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3 13:48:09

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寿安镇的宁村,朱溪村大部分都是宁姓

在江西景德镇市有很多地方的人都是姓宁,听老一辈人说是从陕西那边迁移过来的。看下面有中华甯氏恳亲大会2010年,不知道2014年在哪里举行,还是每年都举行呢?
发言:宁少明 日期: 2014/5/21 3:37:43

宁庄村

我是来自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宁庄村的
发言:宁党权 日期: 2014/9/10 23:40:53

我是长垣县宁庄村的

我翻看史料记载,宁姓始于春秋时期,把季尧分封到宁邑的地方放(宁获嘉地区)后代子孙就已宁为姓,还有一支来源于姬姓。仅供参考。
发言:宁甲旭 日期: 2014/11/11 15:26:29

寻宗

家住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平桥村,我村共有宁氏族人60人,高祖宁常春迁入此地,只留玉、发、兴、宽字辈。到我已无字辈,我在外碰到宁姓族人就打听,一直无果。若有知情者请告之我,谢谢!
发言:宁白水 日期: 2015/8/29 16:24:04

寻宗

家住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平桥村,我村共有宁氏族人60人,高祖宁常春迁入此地,只留玉、发、兴、宽字辈。到我已无字辈,我在外碰到宁姓族人就打听,一直无果。若有知情者请告之我,谢谢!
发言:宁白水 日期: 2015/8/29 16:24:04

寻宗

家住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平桥村,我村共有宁氏族人60人,高祖宁常春迁入此地,只留玉、发、兴、宽字辈。到我已无字辈,我在外碰到宁姓族人就打听,一直无果。若有知情者请告之我,谢谢!
发言:宁白水 日期: 2015/8/29 16:24:04

我的祖籍是山东省蓬莱县

我的祖籍是山东省蓬莱县
发言: 宁风玲 日期: 2016/9/29 16:17:16


回应留言
姓名:
电子邮箱:
标题:
内容:
防恶意留言验证:   第三届中华甯氏恳亲大会2010年10月在哪里召开?
  请输入“海南”或“Hainan”(英文或繁体系统用户)
    

名捕网 制作维护
广东·深圳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