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家园   

  返回首页

致中华甯氏所有宗亲

致中华甯氏所有宗亲:
你们好!诚邀您在2011年10月2日—4日参加中华甯氏宗亲会湖北联谊会成立大会及恳亲会,追根问源,寻亲访友,甯氏大家庭团圆联欢会,是本届大会的主题,热烈欢迎全球甯氏宗亲的到来!

参会地址:湖北大悟县泉水山庄
参会时间:2011年10月2日—4日
咨询QQ:44754287  (湖北甯氏QQ群)
         467622027(宁自忠•荆州)
         949047728(宁凤梅•北京)
         592982605(宁甫胜•武汉)
         386042561(宁积宝•湖北红安)
         287266433(宁朋•湖北大悟)
         691580709(宁德智•湖北大悟)

武汉机场、高铁站(武汉站)、武昌,汉口站、接车人员姓名及电话:
总调度:宁  朋(湖北大悟):18608625553
        宁德智(湖北大悟):18671222218
        宁甫胜(武   汉): 13377872179
        宁积宝(湖北红安):13871951882
中华甯氏宗亲会湖北联谊会筹委会
                               2011年9月17号

发言:致中华甯氏所有宗亲 日期:2011/9/19 14:58:20

支持为甯姓正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甯氏全球宗亲网( www.ningcn.com)成立于2001年,是海内外甯姓人士寻根联谊的网上平台,已知现有甯姓人口约百万。《通用规范汉字表》为“甯”氏正名,我们十分支持,由衷感激!现补充有关材料供参考,不妥之处诚请指正。

一、甯姓只有一个来源
  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卫武公将其子季亹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境),其后子孙以邑为氏,此为甯姓起源。
  学术界曾流传“寧姓来源于秦寧公,是嬴姓后裔”的说法,但已被考古发现推翻。1978年在陕西宝鸡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拓片,证明“秦寧公”为“秦憲公”之误,《姓氏急就篇》等书所言“秦寧公之后为寧姓”是子虚乌有的。
  《百家姓》中只有甯姓而无寧姓。宋代邵思《姓解·三七》:“寧,史传无闻”。清朝之前的书中,也未见“寧”姓人物(注:至于《史记》中甯成又作寧成,甯越又作寧越,那是不同版本出现的传抄错误)。

二、少数民族改姓“寧”
  清初满族入关后,寧古塔氏、寧佳氏改为“寧”姓,简体为“宁”。我们认为,由少数民族姓氏改的“寧(宁)”姓,应该保持原有写法,与“甯”姓相区分。

三、甯姓被误写之由来
  甯姓被误写的原因,既是户籍登记人员对简化字方案的误解,更是《新华字典》等辞书的误导。1956年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甯”作为异体字并入“宁”;加之《汉字简化方案》的实施,又将传承字“宁”成为“寧”的简体。自此,“寧、甯”二字就被“宁”所异化混同了,讹误至今半个世纪。
  当年在文化部与文字改革委员会同时发布的《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中有规定:“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然而这一规定却被户籍登记人员所忽略,所以在登记户籍时,“甯”姓大都被当成异体字“简化”为“宁”姓。
  但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有些地区和部门严格执行了上述《联合通知》的规定,四川、重庆等地有相当部份甯姓户籍保留了“甯”字;国家标准总局于1981年实施的《GB 2312-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也保留了“甯”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

四、支持为甯姓正名
  姓氏的本义就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作为姓氏的“甯”字沿用已有2800年,被误作“宁”只是近50年左右的简短经历。现在通过《通用规范汉字表》,使得具有文化内涵的甯氏得以正名,这是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希望规范表正式颁布之后,新出版的教科书、辞书及其他书籍,不再将“甯”姓误作“宁”姓,并有相关政策出台,让想恢复祖姓的甯家人能进行户籍资料变更。

  此致
敬礼!

甯氏全球宗亲网
www.ningcn.com
粤ICP备05014826号
发言:甯方明 日期: 2011/9/27 20:02:06

亲人们好!

我乃广东高州人仕,我也是甯氏家族的一员,真的很想参加亲人们聚会!
发言:甯鎮 日期: 2011/10/2 20:29:37

我乃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原始森林宁氏后人!

有时间我也会多做对宁氏家族有意义的事情。
发言:甯宜虎 日期: 2012/1/14 9:44:31

不能不教育子孙后代勿忘祖!文明中华自古重教养!

生活再忙碌也不能对自己的祖宗老人和姓氏文化莫不关心!最起码应该知道问父母或老人自己的姓氏起源∶为什么甯变成宁呢?
发言:宁周 日期: 2012/1/22 8:09:56

为什么甯变成宁呢?

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卫武公之子季亹(wěi),食采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境),其后裔以邑为氏,此为甯氏来源。
  然而,现中国大陆甯姓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已大部份用“宁”字所代替。这与甯氏的历史事实不符,并造成有些甯姓年轻人,已不识祖姓为“甯”。更有很多人认为,“宁”是“甯”的简化字,用“宁”代替“甯”也没有错。
  现就“甯”被误作“宁”作专题论述,还甯姓以正本清源。

  一、不作姓氏时,宁是寧的简化字,甯是寧的异体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寧,愿词也,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亦云:“甯、寧音义皆同”。不作姓氏时,甯与寧的确是相通的。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二者相通的场合大都用于人名和地名,如春秋人物公孙寧,《公羊传》作公孙甯。
  而在古汉语中,“宁”字一直读作zhù,如贮藏、伫立,大门与屏风之间曰“宁”。至实行简化字时,因其生僻少用,被借用为“寧”和不作姓时“甯”的简化字。
  清朝为避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寧)讳,除姓氏之外的“寧”字,都被刻意改成“甯”字,如辽甯、海甯、建甯等地名;湖北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将“寧静致远”写作“甯静致远”。
  在1956年国务院公布、1986年重发的《简化字总表》中,将“寧”简化为“宁”。而同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甯”列为“寧”的异体字,但另有说明,作为姓氏使用的异体字可以保留。

  二、作姓氏时,甯、寧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得姓祖季亹之后,甯氏在2800年历史长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包括寗、(宀心冉)等异体字),普通话读nìng四声。甯氏各支系现存的老家谱,以及出土的各种甯氏碑刻,从未用“寧”字作姓。《四库全书》中提到的甯氏人物,也都是用的“甯”,而非“寧”。
  然而,由于“甯”字不作姓时与“寧”相通,所以自古就有人随意误用“寧”代“甯”。如《史記》记述西汉酷吏“寧成”,在班固《汉书》中已纠正为“甯成”;《史记》中的六国谋士寧越,司马迁引自《贾谊新书•过秦论》,其原文为“甯越”。
  清朝之前的《百家姓》,只有甯姓而无寧姓,宋代邵思《姓解•三七》云:“寧,史传无闻”。而现已简化为“宁”的满族寧氏,是由满族寧古塔氏、寧尔佳氏改姓而来,读作níng二声。寧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寧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三、秦憲公误为秦寧公,不存在秦嬴寧氏
  学术界曾有一种说法,“寧氏与秦同姓(源于嬴姓),秦襄公曾孙谥“寧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载文称:“寧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为“秦憲公”。1978年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石鼓铭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刺邵文公、静公、憲公。不坠於上…”(见《文物》1978年第11期)。
  这足以证明“秦寧公”为“秦憲公”之误。既然没有“秦寧公”,所谓秦寧公之后的“寧氏”,就是子虚乌有。不但清前史书从未出现过“寧”姓,也没有家谱自称本族源于秦寧公。

  四、简化字误导“甯姓”错为“宁姓”
  国家最初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只说明“寧”简化为“宁”,标准总局实施的《GB2312-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保留了“甯”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后来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又规定:“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因此,“甯”作为姓氏仍作“甯”,与已简化为“宁”的满族“寧”氏,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于2009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首见“氾、仝、谿、缐、甯”等姓氏得以正名,这些原本的姓氏,曾被视为“泛、同、溪、线、宁”的异体字或繁体字。而今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表中明确提到“甯:nìng,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同‘宁’。”
  综上所述,“甯”作为姓氏时,从历史来源的角度,汉族甯氏与满族寧氏不能混同;从国家文字规范的角度,“甯”已成为姓名专用字,不能再简化为“宁”。

  五、“甯”错为“宁”所造成的影响
  1、自文字改革后,由于“甯、寧”通被简化同“宁”,虽然对姓字“甯”有所追述,但很多人(包括甯氏)想当然地认为“甯姓”也应该简化成“宁”。况且“宁”字笔划少,书写方便,故在原始户籍登记时,户政人员或本人就将“甯”写成“宁”。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这一现象已成全国性问题。因为没有多少人了解“一异表”,不懂“异体字作为姓氏可以继续使用”这一政策。所幸的是,在四川资中、德阳和重庆梁平、南川、綦江等地的甯氏,其户口簿或身份证都保留了以“甯”为姓氏。
  “甯”错为“宁”已有五十多年,造成汉族甯姓与满族寧姓混为一谈。而且普遍认为“甯”是“宁”的繁体字,在编辑“简转繁”时,会自动转换为“寧”。现在的海外华文报刊,也都将“甯”写成“寧”。
  2、1999年出版,由教育部与中华书局合编的《中华字典》,虽然注明“‘宁’与‘甯’是两个不同的姓”。但在同书中的《姓氏频度表》(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分三次进行抽样统计),共得姓氏1436个,按每10万人出现频率计,得出:宁,第167位,每10万人中出现频率为73.69人;甯,第647位,每10万人中出现频率为0.85人。
  宁甯二者相差如此悬殊,说明根据户籍普查的宁氏人口,大部分是甯错为宁的混合数据。而单纯甯氏的统计数字,则只是保留了“甯”字的四川、重庆甯姓人士。
  再如湖南省隆回县,本是甯姓人口密集之地,但在《隆回县志(1978——2002)》户籍人口统计表中,甯姓宗亲共15144人,登记为“甯”姓者只有一人,其余均为“宁”姓。由此可知,宁甯混姓,已造成人口统计方面的严重混乱。
  3、甯氏与张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个水源,源自姬姓,得氏于甯邑,故有“天下无二甯”之说。如果继续沿用“宁”的错误写法,不仅与满族寧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会“数典忘祖”,不识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此看来,简化字造成的“甯姓错为宁姓”,似有变相灭族之效应。问题严重,前景堪忧。纠正错误,刻不容缓。

  六、由“宁”纠正为“甯”的可行性
  近年来,甯氏宗亲通过“甯氏全球宗亲网”、《中华甯氏》、《海南经济日报》等媒体,强烈呼吁恢复使用“甯”字本姓,为甯氏正名。不少族人逐步觉醒,到当地户籍部门要求将户口簿、身份证的“宁”纠正为“甯”。
  ChinaNings已致函相关部门,希望在《规范汉字表》颁布之后,职能部门能出台相应政策,落实实施办法,给愿意恢复甯姓的族人以操作方便。
  如果国家推出配套文件,配备相关数据库转换功能,并有执行部门可操作程序,那就能让错为“宁”姓的甯姓人,如愿以偿地恢复为“甯”姓了。
  譬如去银行取钱,原登记为宁**,现持身份证为甯**。由于银行依据配套政策,已对电脑系统进行更改,此时会自动提示:汉族宁姓存款人,可选择变更为“甯”姓…以后不再提示。
  同样地,持新的甯姓身份证,可以办理其他各项法律文书,如房产证、毕业证、公证书、著作权等等。至于新生儿的姓名和出生证,上户籍时可直接填写“甯”姓,不会对其公民事务造成影响。

  七、姓氏错用,甯氏并非特例个案
  实行简化字以来,姓氏错用的还有:萧(肖)、鍾(钟)、阎(闫)、詹(占)、傅(付)等等。如果国家能够贯彻《规范汉字表》,并提供权威《对照表》,下达有关证件业务部门,建立配套操作程序,可以自动有效转换。那么,所有希望恢复原姓者,均可得以实现。
  姓氏的本义,就是“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中国人讲究传统,历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说。《民法通则》也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吾族甯氏已有2800年历史,被误作“宁”虽只后50年,但已贻害无穷。“宁”姓毕竟不是甯家人的姓,首先在宗亲事务中,不管大家意见是否统一,都应该提倡用正字“甯”,这是尊重历史事实。如果具有文化内涵的“甯”姓得以恢复,标志血脉传承的姓氏得以保存,则为百万甯裔之幸矣。


发言:甯方明 日期: 2012/1/22 16:35:02

跟帖

同意方明的 意见
发言:甯廷防 日期: 2012/2/1 23:41:21

成都的甯姓

我们只知道是从湖北移民四川的,具体什么地方已不可考。
发言:甯猷义 日期: 2012/8/11 21:06:49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宗】【族】 同 【姓】【裔】【家】【亲】
同【宁】就是“源”(根由来源); 同【氏】就是“媛”(相近牵连); 同【宗】就是“原”(最初开始); 同【族】就是“元”(第一初始); @@同:(如同相同 没有差异)  同【姓】就是“缘”(因由因为); 同【裔】就是“圆”(距离相等); 同【家】就是“园”(本家园地); 同【亲】就是“援”(帮忙援助)。  
……河间宁氏: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县【宁氏亲兄弟四人---江、河、湖、海】,自大槐树下老鸹窝村(被捆绑押送---“解手”一词源于此),迁民至京南河间府,现住河北省河间市留古寺镇宁家庄,在此繁衍生息约20代。期间有一部分人(包括分支),分别迁居山东、辽宁、或其他村庄,“文革”前期曾到此来续【宁氏族谱】。可惜总谱在“动乱-破四旧”中被烧掉,现仅存极少部分分支家谱。  20130408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0 9:24:18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宗亲会、宁氏全球宗亲网的各位亲人:您好!
    我是河北省河间市宁家庄的宁氏中国人。初登此网,倍感亲切。感谢你们为宁氏宗亲之间-互相了解、联系、沟通、相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与宁氏宗亲,谨对你们所做重大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浏览网页,觉得尚可改进。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仅供参考。首先,请您搜索《老部队战友情》网页。【郑重声明:顺便看看帖子也欢迎】---该网页最大的好处在于:便于-发帖、回复、修改、删除、管理、控制、等等。  这是我目前所见过的最容易操作、最顺捷使用的网页。恭请宗亲会中的网管高手,对此进行研究考量,【参照该网页、设置留言簿】。
    此建议;请斟酌。谢谢了!!      您的宗亲: ningjianzhu    20130409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0 9:25:06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姓氏源】
【1、上古周朝时,得姓于距今约3000年的卫武公--宁俞。】
【2、来源于封地】《元和姓纂》记载:宁氏之始祖--季亹,食采于宁邑;其后裔便以封地名为姓。
【3、来源于谥号】《急 就 篇》纪述:秦襄公曾孙秦宪公,谥号--宁公;其支庶因以为姓。
【4、由其他民族改姓而来】据《李朝实录》《百家姓考略》:满、蒙等民族姓氏从汉族习俗;宁尔佳氏、宁古塔氏、富察氏、章佳氏,改单字姓氏;而且最多最早使用的就是宁姓。
有人说:“天下无二宁”。我的理解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宁”。【此乃一家之言】---见仁见智,暂勿褒斥。---天气挺好;晒晒心情-会更好!
君不见:襄阳人在南阳市诸葛亮草庐提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之所以:宁姓人无须分彼此;皆因为:同是地球人,同住地球村。
简言之: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毋庸赘述,【他们统统都是黄帝之裔】!!(借用-国奠黄帝陵祭文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您有异议吗?)
请众位宗亲海涵:容我画蛇添足-再跩个文【恍然大悟烺,关键是个恍;等您悟出来,那才真叫爽】。   20130410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0 9:25:59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封地说】【网传《宁氏世系》概略】
    1、自远古-伏羲帝与女娲帝-至-黄帝,为直系第78代帝。 黄帝本名“公孙轩辕”。因为生于轩辕,故称“轩辕氏”。轩辕隶属“有熊国”,亦称“有熊氏”。其在姬水生长成人,故有“姬”姓。
    2、距今约5000年时,黄帝职代炎帝。合力擒蚩尤而诛之,遂成天下共主。诸侯尊为天子。因有土德(黄土、黄河)之瑞,故称“黄帝”。炎、黄两个氏族部落合,即古史中传说的--“华夏”。其所创历数,后人俗称为“黄历”。同时还发明了文字,制做了衣裳等等。
    3、从黄帝计始、其次子-玄嚣(青阳)、至周文王姬昌,直系延续大约30世。 国内现存《黄帝世系表》,历经-原始社会,至夏、商封建社会,各帝延续、名列排序-记述清晰。另有诸多《家族世系》古本-及《家谱》佐证。
    4、周武王姬发有天下后,追尊其父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八子“卫康叔”,与周武王是同母弟兄。周武王分封其于-卫(今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 卫康叔的第八世孙-姬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其子季亹食采于-宁邑(今河南修武、获嘉)。
    5、【季亹的后裔以其封地为姓】。最早见于史籍的“宁”姓,是距今约3000年的【宁俞】,即-“武子俞”。他是季亹的第五子(卫文公、卫成公时的大夫),尊【季亹-为宁氏之始祖】。季亹墓现存获嘉、修武一带的史庄镇李村。
    6、据网友提示:黄帝直系后裔-现在约有300个姓氏。    20130413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3 13:23:02

【宁氏起源-留言簿】

【宁氏起源-谥号说】【网传《秦氏世系》概略】
    1、黄帝将帝位传给嫡孙-高阳(黄帝的长子-昌意之子,即:颛顼帝)。颛顼帝有“嬴”姓后裔-嬴非子;等。
    2、西周孝王(姬辟方),于公元前891年,封嬴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县东北)。始建秦-改“秦非子”,为秦第一世诸侯。自此-至-秦始皇(嬴政),共约36世。
    3、秦第六世-秦襄公,改国号为“秦国”(区别于诸侯国),为秦国国君。
    4、秦襄公曾孙-秦宪公,于公元前715年(10岁),继国君位。在位12年,莫名死亡。谥号【宁公】。 部分史籍记载为【秦宁公】。其三个儿子及支庶因以为【宁】姓。
    5、宁邑---【宁氏之始祖-季亹】的第二子“宁跪”(即-“文仲跪”、卫国大夫),被放逐秦。其子孙与陕西之“宁”姓相融合;故有【宁秦是一家】之说---【都是黄帝直系后裔】。
    6、提请宗亲及网友注意:A、原文出处及典源--请您细查网文;B、多种资料选其一--请您权作参考;C、众说各异皆有据--请您秉持客观; D、其内容如何考证--请您谨思慎断。 其他网文皆同。    20130413
发言:ningjianzhu 日期: 2013/4/13 13:24:01


回应留言
姓名:
电子邮箱:
标题:
内容:
防恶意留言验证:   第三届中华甯氏恳亲大会2010年10月在哪里召开?
  请输入“海南”或“Hainan”(英文或繁体系统用户)
    

名捕网 制作维护
广东·深圳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