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长真(附宁猛力、宁道务)
http://www.ningcn.com 2003/5/22
甯长真,隋末唐初广南西道钦州人,死于唐太宋贞观元年(627)。其族本为壮族先民乌武僚的后代,世为岭南大族豪酋。《新唐书·南蛮传》说:“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指的正是宁氏大族,世为豪酋,雄据一方,与中原封建王朝,时即时离的状况。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屡次出兵征讨,但也无济于事,为了长治久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又招又抚,招抚结合,以抚为主的策略,调整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汉代的“以其酋为都督刺史”,唐代的“岭南人稀,贼之所处,洞垒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得其地在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卫,去则不追,未有亏损朝廷……”(《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蛮》)的羁縻政策的推行,正是使宁氏大族能够世袭钦州刺史的根本由来。 钦州,秦为象郡地,汉至三国属合浦郡,南北朝时,先为宋寿县,后改越州,梁时置为安州,隋高祖开皇四年(584),改安州为钦州。钦州即钦顺之义。(明《嘉靖钦州志》)其名之改变,有—段曲折的历史过程。隋高祖开皇二年(582),陈后主叔宝即帝位,年号至德。当时任安州刺史的宁猛力,认为自己与陈后主同日而生,“貌有贵相”,后主为王,他不入朝谒拜,而自己拥兵据地,占有南海—带,称雄—时。高祖平陈后,宣谕招抚,封猛力为安州刺史。这一封赐,并没有满足猛力意愿,他继续骄横跋扈,恃其险阻,不予参谒。此时,令狐熙为桂州(治所在今桂平县)总管十七州诸军事,采取招抚政策,允许刺史以下官员“得承制补授,结帐内五百人,赐帛五百匹”,大施恩信,还为他们“建城邑,设学校”,亲笔写信致猛力,提出愿“肝胆相见,交为朋友”,闻知其母有疾在身,立即派人惠送药物诊治。(《隋书·列传》第二十一《今狐熙传)此情此景,使猛力感激涕零地说:“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率领所属官兵众人等,出而降附,再不敢诘责相抗。今狐熙深感各地州县之名多有相同者,因而奏请朝廷改安州为钦州。钦者,即“钦顺之义”,继续由宁猛力承袭刺史之职。这就是钦州之名的由来。 开皇末年(600),桂州俚入(壮族的先称)李光仕聚众起事。高祖命令何稠率军征讨,军旅所向披靡,宁猛力帅众迎接,作提出要求随军入朝,以见诚心。何稠见其身有病患,不予同意,今他回州调养,待病愈后八、九月间再来京师相见。何稠返抵京城,将此情况奏报文帝,文帝听后甚不喜欢。同年十月,猛力病死,事闻于帝,文帝感慨地对何稠说:“汝前不将猛力来,今竟死矣!”何稠答道;“猛力共臣为约。假令身死,当遣子入侍。越人性直,其子必来。”原来,猛力临终前,已告诫其子长真,说:“我与大使为约,不可失信于国士。汝葬我讫,即宜上路。”(《隋书·列传》第三十三《何稠传》)长真依嘱,按时入朝,文帝大喜,授何稠以勋职,赐宁长真承袭钦州刺史。 文帝仁寿末年,岭南又起动乱。朝廷派刘方为欢州道行军总管。仁寿四年(604),文帝崩,炀帝继位。大业元年(605),令刘方率领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开府秦雄,步骑万余及罪犯数千人,南征林邑。林邑王梵志率其众乘大象为战,两军相交,刘方部众不利。在此“象军”之前,要取胜必须妥为筹谋。于是刘方部署将士,掘坑为阵,上以草佯装,然后出兵挑战。梵志早已识破,只是排列“象阵”以待,按兵不动。此时,刘方又主动出击,在撕杀间假装败退,林邑“象军”追来,大多陷落坑中,转相惊撞,全军大乱。刘方趁机反扑,并令宁长真率军击其后,象身庞大,转动不灵,结果林邑大败。其王梵志弃城而遁。刘方得胜班师回朝,梵志复其故地,慑于隋军威力,派使臣上京谢罪。从此,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从不间断。宁长真此次随征有功,奉赐进上开府,仪同三司钦江县开国公行军总管。(《隋书·列传》第四十七《林邑》)大业三年,改钦州为宁越郡。大业八年(612),宁长真又率领部众数千人,随炀帝出征辽东,又建勋劳,奉召为鸿胪卿,授安抚使,不久又封授为右光禄大夫宁越郡太守(明《广东通志》《沿革》《职官》《名宦》),官阶越来越高。 隋朝末年,全国大乱,肖铣雄据岭南,自立为粱帝,宁长真以地归附。唐高祖武德初年,李靖奉派率军讨平肖铣,受封为岭南安抚大使。宁长真以宁越郡地归附,自以为对平定岭南有功而据地请为总管府,并进献合浦大珠。高祖深知由钦州至京师,路途遥远,不愿多劳南人,拒而不受,令“珠还合浦”,而改太守为总管府之事,经过再三考虑,权衡利弊,于武德五年(622),同意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赐宁长真为总管,下辖安京、内宾、钦江、如和四县(均今属钦州地区)。七年,又改总管府为都督府,长真继任都督。八年,宁长真又起兵反抗唐朝,攻陷邻近封山县(今属浦北县),与唐军昌州刺史庞孝恭部激战。(明《嘉靖钦州志》《官署》《人物》)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宁长真死,其子宁洄藻承袭刺史。当时,岭南地方欠靖,溪涧酋豪兴兵相掠,朝廷大臣奏请出兵讨伐,唐太宗李世民深谋远虑,不许动兵,而采取较为和缓的策略,遣员外散骑常侍韦叔,偕同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等前来招谕,各处溪洞酋领皆出而降附,岭南重归安定。贞观十年,钦州都督府易名为总管都督府,移治灵山。十二年罢止总管都督府。自此,宁氏世袭土官之制宣告废止。但宁氏原有的豪酋势力,仍未消减。从唐武周天授年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宁长真之孙宁道务又出而为官,先后受任为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刺史。(见民国三十五年修《钦县志》《宁道务墓碑》。此外,参见广东博物馆藏《宁贙墓碑》。该碑刻于隋大业四年(608),清道光六年(1826)出土于钦州石狗坪。宁贙系宁猛力次子、宁长真弟。碑中叙述宁氏家世来历,世袭土官,登上政治舞台后随征林邑、辽东等事迹。)直至唐末,宁氏大族活动才渐消歇。 宁氏大族自南北朗时代宁猛力为安州刺史起,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到唐武德年间宁长真为钦州都督府总管时,是这个家族在政治上的极盛时期,至武周后期以宁道务先后出任新州、封州刺史后为走向下坡路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宁氏家族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两百多年间,其势力时起时落,与中原封建王朝的关系时即时离,变化无常。深入了解宁氏家族的兴衰衍化,对研究岭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原作者:李干芬
来 源:
《广西历史人物传》
共有389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