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料 | 甯氏源流| 宗亲功德| 甯氏名人| 甯氏文采| 研究文摘| 甯氏家谱| 甯氏祖墓| 史海钩沉| 甯氏动态| 地方联谊|
双击滚屏  关闭窗口
|  甯氏文采>>甯氏故事>>甯戚饭牛而歌,齐恒公举火授爵
甯戚饭牛而歌,齐恒公举火授爵
http://www.ningcn.com  2003/5/23  


    一

  公元前六八一年春天,齐桓公为谴责宋桓公违背北杏盟约,采纳管仲的计策,派隰朋讨得周天子之命,出兵讨伐宋国。周厘王派大夫单蔑,率一百乘战车与齐军一起讨伐。陈、曹二国也申请派军队配合齐国,愿为前锋。桓公便派管仲先率一军先行,会同陈、曹二国军队。他与隰朋、王子成父、东郭牙等统帅大军跟进,约好在商丘集合。 
  战车隆隆,战马啸啸。整齐威武的齐国军队,斗志昂扬,意气风发,雄纠纠、气昂昂地开出临淄南门。 
  齐桓公好色,每次出行,都带着夫人侍女。这次管仲也把婧和一名侍女带上,夫妻同乘一车。她依靠在管仲怀中,娇滴滴地问道:“相爷,为何要讨伐宋国?” 
  管仲摸着婧的秀发,笑道:“夫人,你怎么又问,不是告诉过你了吗?” 
  婧撒娇地说:“相爷再说一遍不行吗?” 
  管仲道:“去年三月,君上奉周天子之命,在北杏与诸侯会盟,主要目的是巩固宋桓公的君位,可宋桓公御说竟敢不遵王命,私下背盟逃会,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还了得!” 
  婧又问道:“相爷,打仗很危险吗?” 
  管仲笑道:“打仗哪有不危险的,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可有些仗非打不可,要打就要打赢。” 
  婧笑着说:“看来这次伐宋,相爷定是稳操胜券了!” 
  管仲肯定地点点头:“那是当然,正义王师讨伐不讲信义之人,战必胜。” 
  婧突然用手捂住管仲的嘴,把头靠近车窗,掀开窗帘朝外望,管仲也随着向窗外看去。 
  只见峱山脚下,站着一个身穿粗布褐衣的男子,一只手拍着牛角在高声唱歌。 
  婧道:“相爷请听,这人唱的歌,不是平常的山歌俚曲,蛮有味道呢!” 
  管仲笑道:“面对青山,独自一人引吭高歌,倒是别有一番情趣。” 
  婧侧耳仔细听了一会儿,说:“相爷,这唱歌的,象在说些什么给人听。” 
  管仲也似乎听出了什么,说道:“此人气质不凡,独具一格。可惜军务紧急,否则倒真该见他一见。”对驭手道:“停车!” 
  骏马收缰,车轮嘎然停止了转动。 
  管仲对侍卫道:“去,给那牧牛之人送酒肉去,赏赐于他,快去快回!” 
  侍卫答应一声,跳下车,拿出一包肉,一小坛酒,向牧牛人走去。 
  车队缓缓继续前进。 
  一会儿功夫,侍卫气喘吁吁地跑回来,纵身跳上车,说道:“不识抬举的家伙!” 
  管仲问:“怎么个不识抬举法,说来听听。” 
  侍卫道:“我拿着酒肉赶到牧牛人跟前,对他说:‘放牛的,相爷赏你酒肉,快点接着。’可那人连理都不理,头也不回,话也不答,兀自唱他的古里古怪的歌儿。我生气地转到他面前,对他说:‘哎,你这人是怎么回事儿,我们相爷赏赐你酒肉,给你!’他这才看了我一眼,接过酒罐,连声谢也不说,更恼人的是,他打开封盖,举起酒罐,把酒全洒在地上。我火了,喝斥他说:‘对相爷如此不恭不敬,你可知罪?’他朝我微微一笑,说了一句话。嗨,真是个怪人!” 
  管仲越听越有兴趣,忙问:“他说的什么,你快说呀!” 
  侍卫想了想,说:“浩浩乎白水,浩浩乎白水哪!” 
  管仲一下怔住了:“浩浩乎白水……”他凝神沉思,自言自语地重复:“浩浩乎白水……” 
  婧道:“相爷,你不记得这首古诗了?” 
  管仲惊疑地看了婧一眼,说:“怎么,夫人记得这句古诗?” 
  婧想了一想,说:“妾记得古有白水之诗:‘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此人很有学问,是想当官。” 
  管仲一拍婧的肩膀道:“夫人记性真好,这首诗我忘得影也没了。对对,是白水之诗。看来,此人谢绝我的美酒,是想见我一面。”对侍卫道:“传我命令,人马就地休息。” 
  侍卫急忙鸣锣,军队立即停了下来。侍卫高声道:“相爷有令,就地休息。” 
  管仲对侍卫道:“你去将那牧牛人带来见我。” 
  侍卫飞也似地朝牧牛人跑去。 
  婧在车厢内取出琴,弹起《浩浩白水》,边弹边唱。 
  牧牛人来了,远远地就听见了婧的琴声和歌声,停步不前,凝神倾听。 
  管仲在车内道:“请牧牛人过来。” 
  侍卫回身道:“快,相爷请你到车前说话。” 
  甯戚没有动,大声问道:“车上坐的可是齐相管仲?” 
  侍卫一听火了,厉声道:“君上拜相爷为仲父,不准直呼姓名,此人大胆,待我去教训教训他!” 
  管仲连忙制止,跳下车来,答道:“在下正是管仲。” 
  宁戚道:“听许多人说管相国礼贤下士,有谦谦君子之风,如今居高临下,矜持踞傲,让人大失所望。” 
  管仲一惊,对牧牛人作了一揖,肃容说道:“管仲失礼,请教先生尊姓大名。” 
  宁戚还了一揖,答道:“卫国山野草民,贱名宁戚。” 
  管仲道:“管仲军务在身,千里出征,途经荒山脚下,忽闻先生对天长歌,特驻足兵马领教。” 
  宁戚道:“宁戚是长歌当哭,没敢想管相国能驻足停顿。既然相国诚意领教,宁戚也就一吐为快。” 
  管仲道:“先生请赐教。” 
  宁戚道:“宁戚乃在野之人,走了不少地方,闻听齐国声名日隆,威风赫赫。宁戚钦佩齐侯是位擎天立地的人,此乃天意所为,齐国称霸,一统天下,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相国乃天地造化之人,可惜独木难支,曲高和寡,难以左右逢源。” 
  这句话正中管仲的痛处,他感叹一声道:“先生所言甚是。可要寻求知音,谈何容易!” 
  宁戚道:“伊尹出身卑微,却辅佐商汤建立商朝;太公望出身贫寒,却辅佐周武王统一天下。山野之中,多有贤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戚唱浩浩白水,在于仿效自由自在的游鱼。如今,鱼置于地上,宁戚才长歌当哭。如若相国有滔滔之水,宁戚想游弋其中,上可佐相国纵横天地之间,下可为齐国播种五谷杂粮。故自荐于相国,如果相国唆笑,权当宁戚痴人说梦,就当作耳旁风好了。” 
  管仲细看宁戚,虽然身体清瘦单薄,但器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十分赏识,大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意。 
  管仲对宁戚道:“先生所言,使管仲顿开茅塞。我看先生谈吐不凡,英华过人,当推荐于君上。”回头吩咐:“笔墨伺候!” 
  管仲倚车修书一封,亲手交给宁戚,道:“管仲军务繁忙,不能当面向君上荐举先生。再过两天君上亲率大军前来,必定路经此地。请先生将此书信呈于君上,必获重用。” 
  宁戚将书信接过来,看也没看,藏进怀中,问道:“请问车上何人弹琴?” 
  侍卫道:“是相爷夫人。” 
  宁戚看了管仲一眼,道:“宁戚钦佩!” 
  管仲上车,对宁戚作了一揖,道:“再会!” 
  战车前进,渐行渐远,管仲三次回头向宁戚招手。 
  宁戚看着远去的马车,惊喜交加,热泪夺眶而出。 


周臣《宁戚饭牛图》

  宁戚与管仲的这次相见,是他精心安排的。他出身卑贱,家境贫寒。尽管如此,但他下决心要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他酷爱读书,同管仲一样,从小爱动脑筋。从十八岁开始,他便到处游历,一边给人家打工糊口,一边了解各诸侯国的情况,七、八年的时间,中原几十个诸侯国他转了个遍。他知道,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位开明国君。他本想为卫国效力,可卫惠公是位平庸的国君,胸无大志,统治卫国三十多年,没有什么建树。卫懿公继位后更糟,这是位标准的花花公子,只知道吃喝玩乐。他打听到齐桓公是位明君,而且有管仲作相国,特别是从北杏之会到柯地之盟,他为齐桓公的开明大度所折服,对管仲大胆改革的胆略和气魄,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决心到齐国去助管仲一臂之力,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听说一位牛贩子要到齐国做买卖,便主动要求帮他干活,只要管饭,不要工钱。牛贩子一听十分高兴,他就这样来到了齐国临淄。不几天的功夫,他就了解到齐国宫廷内部的许多情况,也打听到伐宋的消息,他便以牧牛为由,在这通往宋国的必经之路上等待管仲。 
  与管仲一见面,使他激动不已。管仲确实了不起,谈吐之间处处展露出他那经天纬地之才。他不想卑躬屈节地向管仲乞求,想出了用唱歌的办法,试试管仲有没有学识。他见战车上飘扬着一面写着“管”字的大旗,便高声唱了起来。他一边唱一边瞄着管仲的战车,他多么想管仲能停下车啊!管仲的车果然停下来,并派侍卫给他送来了酒肉。他十分激动,可他见不到管仲不行,就把酒洒在地上,又让侍卫把“浩浩白水”带给管仲,他料定管仲是会见他的,果然不出所料。他知道,凡是有远大抱负的人,有识之士,从来不拘小节,从来瞧不起那些屑琐卑微的小人。他故意将了管仲一军。管仲非但不生气,反而谦虚地向他请教,亲笔写荐书,真仁人君子也! 
  这两天,宁戚一步也不离开峱山。他不时掏出管仲的荐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最佳位置。他知道管仲这份荐书的份量。齐桓公拜他为仲父,大小国事一律交他先处理,简直就是太公望与周武王一样。他高兴万分。他激动不已。他眼巴巴地瞅着通往临淄的大路,盼望着齐桓公的到来。这两天对宁戚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 
  来了!齐国威武的大军开过来了!只见旌旗招展,绣带飘摇,盾牌滚滚,戟矛如林,战车如云,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宁戚见一面绣着“方伯”二字的大黄旗,断定那辆车上坐的就是齐桓公,便拍着牛角,放开喉咙,高声唱了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 
  南山石呀光灿灿, 
  有条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 
  短褐单衣破又烂。 
  从早放牛直到晚, 
  长夜漫漫何时旦? 
  桓公坐在车里见路边有人唱歌,听着不大顺耳,便令侍卫把宁戚叫到车前。 
  桓公一看宁戚,身穿破烂衣服,赤着脚,不堪入目。不过此人眼里透出一股英气,便问道:“你是什么人?” 
  宁戚也不施礼,说道:“山村野人,名叫宁戚。” 
  桓公见宁戚不叩拜,全然不懂礼节,生气地说:“你一个放牛的,怎么敢唱歌讥讽时政?” 
  宁戚一听,心里佩服,这桓公果然英明,是听出道道来了,便笑笑说道:“我唱的是山歌,怎么讥讽时政?” 
  桓公有几分生气地说:“当今太平盛世,上面天子英明,下面百姓安居乐业。寡人身为盟主会合各路诸侯,命令没有不遵从的,战必胜,攻必克,尧舜盛世,也不过如此!你怎么说:‘生不逢尧与舜禅?’还说‘长夜漫漫何时旦’,难道这不是讥讽时政吗?” 
  隰朋、东郭牙、竖貂、开方等一齐下车,来到桓公车前。 
  宁戚冷笑道:“堂堂大国之君,目光何以如此短浅?小人虽山村野民,却也听说那尧舜盛世,百官廉正,诸侯宾服,天下安定,可说是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百姓乐业,国泰民康,不愧为太平景象。可今天,王室衰微,纪纲不振,教化不行,风气败坏。君上虽想一统诸侯,但北杏之会宋桓公背盟而逃,柯地之盟又受鲁将曹沫劫持,中原各国兵戈不息,戎狄不断侵扰,中原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君上却说是‘太平盛世’‘尧日舜天’,岂不令有识之士齿冷?” 
  桓公越听越气,大军刚刚出城,便遇这么颗丧门星,十分恼火,厉声喝道:“大胆匹夫,竟敢出言不逊,拉下去斩了!” 
  两边武士一声喊,拥了上去,抓住宁戚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往路边推。 
  宁戚面不改色,仰天大笑,道:“好啊,昔日夏桀无道,杀了龙逢;殷纣无道,杀了比干;今天齐侯杀宁戚,可谓鼎足而三了。我可以同这龙逢比干两位贤人并列在一起,成为第三位贤人啦,哈哈,杀吧!”说着,头也不回,迈开大步往前就走。 
  隰朋来到桓公车前,小声说道:“君上,臣看此人威武不屈,浩然正气,并非寻常牧夫可比,一定是个有才能的人,虽直言得罪,应予以赦免。” 
  桓公听了宁戚的话,心中也震动了一下,此人不怕威逼,不惧刀斧,颇有刚直不阿之气。他暗暗称奇,听了隰朋的话,怒气也渐平了。 
  竖貂大声说:“牧牛之徒也敢辱骂国君,那还了得?非杀不可!” 
  蔡姬在车内对桓公说:“君上,妾看此人胸藏韬略,胆识过人,不能杀,可以为君上所用。” 
  桓公沉吟道:“此人太狂妄了!” 
  蔡姬道:“大贤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君上能赦免仲父一箭之仇,难道不能赦免此人一言之罪吗?” 
  桓公笑着点点头,道:“好,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寡人就赦免他不敬之罪,松绑!” 
  武士们为宁戚解去绑绳。 
  桓公从车上下来,走到宁戚面前,重新打量了他一番,说道:“寡人跟你开个玩笑,不过是试试你的胆略罢了。很好,不愧为一名壮士。” 
  宁戚从怀中取出绢书,双手呈给桓公,道:“有仲父书信一封,请君上审阅。” 
  桓公一惊,忙接过绢书,展开读道:“臣奉命出师,行至峱山,遇卫人宁戚,此人不是一般的牧夫,而是当世有用之才,君上宜留以自辅,若弃之而被他国所用,则齐悔之莫及矣!” 
  读罢荐书,桓公笑道:“好,仲父慧眼识英才,所荐果然不错。”转向宁戚:“既然有仲父的荐书,你为何不先呈上来?” 
  宁戚道:“当今之世,群雄并起,列国纷争,不但君要择臣,臣也要择君。君上如果喜听谄媚之言,厌恶直言相谏,那草民宁愿死在刀斧之下,也不会将仲父的书信取出来的。” 
  桓公笑道:“这么说,你还是相信寡人了?” 
  宁戚诚恳地说:“君上能捐弃前仇,信用仲父;今日草民激怒于君上,君上又能宽大为怀,赦草民不敬之罪。不愧为一代明君!草民愿竭尽全力,为君上效犬马之劳!” 
  桓公大喜,道:“请与隰朋大夫同车,随寡人伐宋。” 

  日落西山,晚霞满天。 
  齐军宿营了。一座座帐篷如雨后的蘑菇;一堆堆篝火,如繁星点点。 
  齐桓公兴致勃勃地走进帐篷,迫不及待地对侍女道:“快,快为寡人更衣。” 
  侍女为桓公除去戎装,换上君服。 
  桓公吩咐侍卫道:“去请隰朋大夫带宁戚前来见寡人,为宁戚准备一套大夫冠服。还有,请众大夫到寡人的大帐议事。” 
  侍卫应声而去。 
  竖貂、开方走进大帐。竖貂自宫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垂涎已久的后宫主管的位子,一天到晚,不离桓公左右,对桓公的一言一行,他都了如指掌。此时见桓公面呈喜色,便试探着问道:“君上更衣,可是为了封赏宁戚?” 
  桓公点头道:“寡人要拜宁戚为大夫!” 
  竖貂摇摇头道:“君上,一个山野牧夫,怎能一跃而为大夫?” 
  桓公认真地说:“大才不可小用,何况还有仲父的荐书。” 
  开方道:“君上,臣在卫国时,从来没听说过宁戚这个人,看来是无名之辈。此地离卫国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如果确有才能,再封官也不迟。” 
  桓公坚定地说:“还打听什么?寡人亲自所见,又有仲父推荐,还会有错!再说,有雄才大略的人,一船不讲究生活小节,难免有些这样那样的毛病,如果访查出来,想用他还觉着不放心,不用又未免可惜。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寡人的主张。” 
  竖貂立即见风使舵,朝开方使了个眼色,奉承道:“君上如此胸怀大度,如此贤明,真是为臣们的福气。” 
  桓公看了竖貂一眼,微笑不语。 
  东郭牙、宾须无、王子成父等大臣们鱼贯进入桓公的大帐,只见大帐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齐桓公朗声道:“众位大夫,今日行军路上,寡人遇到了卫国人宁戚。此人性情豪爽,胆魄过人,才识超群,仲父也修书举荐。寡人决定,拜宁戚为大夫。” 
  东郭牙道:“恭喜君上又添臂助!” 
  王子成父也道:“宁戚确实非同凡响,不奉应,不阿谀,是位刚直壮士,应当重用。” 
  隰朋进帐,向桓公施礼道:“君上,宁戚在帐外候宣。” 
  桓公大声道:“排班奏乐,宣宁戚进帐。” 
  隰朋、东郭牙等群臣立即分列两班。音乐顿起。 
  宁戚身穿短衣,脚蹬草鞋,走进大帐,叩见桓公。 
  桓公对宁戚作揖道:“宁戚,寡人拜你为齐国大夫,望你与众大夫同心协力,勤劳国事,辅助仲父,早成霸业。” 
  宁戚叩拜道:“谢君上知遇之恩!” 
  桓公道:“为宁戚大夫更衣!” 
  侍卫引宁戚出大帐,进侧帐,穿上大夫服,戴上大夫冠,蹬上大夫鞋。真是“人是衣裳马是鞍”,这一打扮,宁戚简直判若两人了。他走进大帐,精神焕发,英气勃勃,光彩照人。 
  桓公大声道:“宁戚大夫,寡人今日举火授爵,望爱卿忠心不贰,效力大齐。” 
  宁戚跪拜:“臣万死不辞!” 


5.宁戚献计

  齐桓公率领大军来到宋国的边界,管仲在路边迎候:“君上辛苦,臣管仲恭候已久。” 
  桓公道:“仲父劳苦。陈、曹两国军队到了吗?” 
  管仲道:“陈宣公、曹庄公都已率兵来到,周天子也派大将单子蔑率军来到。” 
  桓公高兴地说:“好,好!” 
  管仲道:“请君上先到大帐休息。” 
  桓公向站在身后的宁戚招呼道:“宁戚大夫,过来见过仲父。” 
  宁戚走上前来,对管仲深施一礼,道:“宁戚参见仲父。”管仲还礼,笑吟吟地道:“主公善于用人,管仲甚感欣慰。 
  望宁戚大夫大展雄才,为君上早建大功。” 
  宁戚真诚地说:“仲父教诲,宁戚永志不忘。” 
  桓公吩咐道:“仲父,请陈侯、曹侯、单子蔑将军到大帐商议军情。” 
  一会儿,陈宣公杵臼、曹庄公射姑、周天子使者单子蔑进帐,分宾主而坐。 
  两侧,管仲、隰朋等齐国官员分班列坐。 
  齐桓公道:“周天子派单子蔑为使者,令寡人与陈、曹二君率师伐宋。如何伐宋,我们要商议个万全之策。” 
  陈宣公道:“请盟主发令,杵臼唯命是从。” 
  管仲注目宁戚。 
  宁戚会意,道:“依臣之见,暂且不必进兵。仲父主张称霸不用兵车。此次奉天子之命伐宋,大兵压境之势已成,但以兵车取胜,不如以德取胜。” 
  竖貂冷冷地道:“如何以德取胜,倒要听听宁戚大夫高见。” 
  宁戚不理他,对齐桓公道:“宋国背盟而逃,我们奉天子之命来讨伐,是宋国理屈,我们理直。但宋是大国,若背城一战,难免杀伤太多。如能派一能言善辩之人,说服宋国前来请罪订盟,双方免动干戈,方是上策。” 
  齐桓公问陈、曹二君:“两位意下如何?” 
  陈、曹二君点头:“此计甚好。” 
  竖貂冷笑道:“计是好计,但谁能去说降宋国呢?” 
  开方:“宁戚大夫献上这样的好计,想必已经成竹在胸了。” 
  宁戚仍不理他们,对桓公说:“臣虽不才,愿前往宋国,凭口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宋公前来订盟。” 
  齐桓公:“好,寡人命宁戚大夫为使者,前往宋国。” 

  宋桓公御说听说齐桓公以周天子名义,会合陈、曹等国来讨伐,急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打,有的主张和,争得不亦乐乎。宋桓公也定不住调,心里火烧火燎。 
  相国戴叔皮走上殿来:“禀君上,齐国派使者前来。” 
  宋桓公忙问:“齐军现在何处?” 
  戴叔皮道:“现离城二十里。” 
  宋桓公不解地问:“大军不动,只派来使者,是何用意?” 
  戴叔皮道:“必是前来游说,想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我堂堂宋国出城投降。” 
  宋桓公又问:“齐国使者是何人?” 
  戴叔皮冷笑道:“姓宁名戚。不过是个村野牧人,刚由管仲推荐当了大夫。” 
  宋桓公问:“寡人应如何对待他?” 
  戴叔皮道:“主公把他召来,故意冷落,看他如何动作。如若出言不当,臣这里举绅带为号,令兵士将他拿下。齐国劝降之计便破产了。” 
  宋桓公道:“好,依计而行,武士伺候。” 
  八名武士手持戈矛,跑上殿来,分列两旁。 
  殿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宋桓公在殿上端坐。戴叔皮立于桓公侧前方,喊道:“带齐国使者上殿!” 
  宁戚宽袍大带,昂然而入,对两侧执戈武士不屑一顾,旁若无人地走至殿堂门里,停步,对宋桓公长揖道:“齐国使者宁戚参见宋国国君。” 
  宋桓公端坐不动,面色僵冷。 
  戴叔皮嘴角挂着冷笑。 
  宁戚将手放下,仰面望着殿顶,突然大声说道:“危哉危哉,宋国大难临头啊!” 
  桓公脸现震惊之色。 
  戴叔皮嘴角的冷笑消失。 
  宋桓公道:“我堂堂宋国,兵精粮足;寡人居上公之位,在各国诸侯之上。危险从何而来?” 
  宁戚平视宋桓公问道:“君上自以为比周公怎样?” 
  宋桓公道:“周公乃是圣人,寡人怎敢与周公相比?” 
  宁戚道:“周公正当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太平四海安定,尚且能够吐哺握发,接纳天下贤士。而君上你所处的境地,外有群雄并起,你争我斗,内部变乱叠起,两任国君被弑,人心惶惶,国无宁日。你即使效法周公,礼贤下士,犹恐天下有识之士不来为宋国效力。而你却妄自尊大,蔑视贤良,怠慢来客,纵然有治国之良策,爱君之忠言,君上能听得到吗?长此以往,宋国难道不是很危险吗?” 
  宋桓公听此番言语后,脸色渐渐由震惊而变得严肃、虔诚,不知不觉,站起身来。 
  戴叔皮见势不妙,赶紧注目宋桓公,举起自己腰上的绅带。 
  宋桓公故作不见,对宁戚作揖道:“寡人即位以来,从未听过君子的教诲,刚才多有怠慢,失礼之处,望先生不要见怪。” 
  戴叔皮咳嗽连声,手中绅带频举。 
  宋桓公仍故作不见,却对武士挥手道:“退下!” 
  执戈武士退出。 
  戴叔皮无可奈何地放下绅带,尴尬地站在那里。 
  宋桓公诚恳地道:“先生大才,必有良谋,望先生赐教。” 
  宁戚面对宋桓公侃侃而谈:“如今王室衰微,天子失权,诸侯离心离德,君臣伦理颠倒,弑君篡位之事时有发生。我齐国国君不忍心看天下大乱,这才恭请王命,与各国诸侯会盟。北杏会盟确定了君上的宋国君主地位,但君上却弃会而逃,等于自己否定了那次会盟,也就否定了君上的国君之位。现在天子震怒,派遣王室大臣与各国诸侯前来讨伐,可谓义正词严,师出有名,不用交兵,胜败之数已可判定。” 
  宋桓公诚惶诚恐,道:“先生所言极是。寡人一时失于计较,铸成大错,现在该如何是好?” 
  宁戚道:“依臣之见,不如备办进见之礼,与齐会盟。这样既不失对天子应有的礼节,又与盟主交好,不必兴师动众,宋国安如泰山,君上的国君地位也有了保障。” 
  宋桓公点头道:“先生此计甚好。不过,齐国大兵压境,胜券在握,能受寡人的礼物而与宋国修好吗?” 
  宁戚笑道:“君上大可不必顾虑。齐侯宽宏大量,不念旧隙。曹沫手剑劫齐侯,齐侯却赦他无罪,且归还沦阳之田。君上既然有诚意修好,齐侯怎会不答应?” 
  宋桓公又问道:“那么,应该带些什么礼物作进见之礼呢?” 
  宁戚道:“齐国旨在与邻国交好,并不贪图礼品,礼轻情重,贵在真诚。” 
  宋桓公脸上愁云飞散,高兴地说:“就按先生说的办,寡人立即派使者跟先生去向齐侯谢罪,请求再订盟约。” 

  宁戚去宋国说降宋桓公,齐桓公老不放心,一是他对宁戚的才能还不甚了解,二是怕宋桓公傲慢无礼,加害宁戚。他派出的探子不断来报,还没发现凶险的征兆。管仲却胸有成竹,他对宁戚深信不疑。 
  齐桓公不无耽心地问管仲:“仲父,宁戚此去能完成使命吗?”管仲笑道:“君上放心,宁戚此行,定然不辱使命。” 
  齐桓公道:“宁戚如果完成使命归来,就立了一大功,寡人定然重加赏赐。” 
  管仲刚要说什么,侍卫来报:“回禀君上、仲父,宁戚大夫与宋国使者帐外候宣。” 
  齐桓公一怔,看看管仲,管仲急忙道:“快请宁戚大夫进帐!” 
  宁戚进帐,叩见桓公道:“臣宁戚叩见君上。” 
  桓公急忙让宁戚平身免礼,问道:“宋肯请罪加盟吗?” 
  宁戚把他说服宋桓公的经过说了一遍,齐桓公大喜过望,对宁戚道:“好,好!宁戚大夫可是立下了大功了!”他转而对管仲道:“仲父慧眼识英雄,慧眼识英雄啊!” 
  管仲笑道:“主公过奖,没有主公的英明决断,就没有宁戚大夫啊!” 
  宁戚也笑道:“主公、仲父,宋使还在帐外听宣呢!” 
  桓公忙道:“对对,快快有请,快快有请!” 
  宋使进帐,叩见齐桓公,道:“蔽国君致意齐侯,修书一封,面呈齐侯。” 
  桓公接过国书,展开看道:“御说叩拜齐贤侯殿下:孤一时失计,北杏之会铸成大错,致使齐侯率王师、曹、陈之军兴师问罪,孤知罪,今派人献上白玉五十,黄金千镒,请予笑纳,御说请求重新合盟,听从齐侯调遣。” 
  齐桓公和颜悦色,对宋使说:“讨伐宋国是奉天子之命,寡人哪敢自主妄为!请你转告宋公,所献金玉,寡人转呈天子,并转达宋公加盟之意。一个月后,请宋公赴鄄(今山东鄄城北)会盟。” 
  一个月后,齐桓公与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诸中原强国会盟于鄄,齐桓公霸主地位已经形成。

摘自高连欣《管子传》

齐桓公启用宁戚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广求天下贤士辅佐。卫国人宁戚也想应聘,但他家里贫困,没有办法让人举荐自己。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就替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住宿在城门之外。
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宁戚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心中十分悲伤,于是就敲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
齐桓公听到了歌声,细细品味歌词,突然抓住了车夫的手,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绝对不是一般的人。”说罢便下令把宁戚带回去。
齐桓公回到宫中后,侍从们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齐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随即召见了他。宁戚见到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他,桓公十分满意。
第二天,齐桓公又召见了宁戚。这一次,宁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准备任用他担任要职。
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劝谏道:“这个客人是卫国人,我们对他的底细还不太了解。好在卫国离齐国也不远,您不如先派人去卫国查询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个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齐桓公摇了摇头,说:“不用了。派人去卫国查询,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人家的小毛病而丢掉了他的大优点,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
最后,齐桓公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还是对宁戚委以了重任。
凡是听取别人的主张一定是有所根据的,而如果听从了某人的主张却不再去追究他的为人如何,是因为其主张符合听者心目中的标准。何况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心中衡量以后再用其所长,而不拘泥于小节,这是成功的领导者举荐人才的恰当做法。齐桓公算得上是掌握了这个原则的人。

《吕不韦谋世大智慧 》/鲍世斌编著 

 
周臣《宁戚饭牛图》  

原文:

  《列女传·辩通传·齐管妾婧》:
  妾婧者,齐相管仲之妾也。宁戚欲见桓公,道无从,乃为人仆。将车宿齐东门之外,桓公因出,宁戚击牛角而商歌,甚悲,桓公异之,使管仲迎之,宁戚称曰:“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所谓,不朝五日,而有忧色,其妾婧进曰:“今君不朝五日而有忧色,敢问国家之事耶?君之谋也?”管仲曰:“非汝所知也。”婧曰:“妾闻之也,毋老老,毋贱贱,毋少少,毋弱弱。”管仲曰:“何谓也?”“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夫伊尹,有■氏之媵臣也。汤立以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观之,贱可贱邪?皋子生五岁而赞禹。由是观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观之,弱可弱邪?”于是管仲乃下席而谢曰:“吾请语子其故。昔日,公使我迎宁戚,宁戚曰:‘浩浩乎白水!’吾不知其所谓,是故忧之。”其妾笑曰:“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此宁戚之欲得仕国家也。”管仲大悦,以报桓公。桓公乃修官府,齐戒五日,见宁子,因以为佐,齐国以治。君子谓妾婧为可与谋。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此之谓也。颂曰:桓遇宁戚,命管迎之,宁戚白水,管仲忧疑,妾进问焉,为说其诗,管嘉报公,齐得以治。”


  《刘向·新序》: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合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逐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屈原《离骚》: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曹沫手剑劫齐侯 桓公举火爵宁戚

却说管仲有爱妾名靖,缠离人,通文有智。桓公好色,每出行,必以姬嫔自随。管仲亦
以靖从行。是日,管仲军出南门,约行三十余里,至谣山,见一野夫,短褐单衣,破笠赤脚,放牛于山下。此人叩牛角而歌。管仲在车上,察其人不凡,使人以酒食劳之。野夫食毕,言:“欲见相君仲父。”使者曰:“相国车已过去矣。”野夫曰:“某有一语,幸传于相君:‘浩浩乎白水!,”使者追及管仲之车,以其语述之。管仲茫然,不解所谓,以问妾嫡。靖曰:“妾闻古有《白水》之诗云:‘浩浩白水,绦馅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此人殆欲仕也。”管仲即命停车,使人召之。野夫将牛寄于村家,随使者来见管仲,长揖不拜。管仲问其姓名,曰:“卫之野人也,姓宁名戚。慕相君好贤礼士,不惮跋涉至此。无由自达,为村人牧牛耳。”管仲叩其所学,应对如流。叹曰:“豪杰辱于泥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吾君大军在后,不日当过此。吾当作书,子持以谒吾君,必当重用。”管仲即作书缄,就交付宁戚,彼此各别。宁戚仍牧牛于猫山之下。齐桓公大军三日后方到,宁戚依前短褐单衣,破笠赤脚,立于路旁,全不畏避。桓公乘舆将近,宁戚遂叩牛角而歌之曰: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时。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桓公闻而异之,命左右拥至车前,问其姓名居处。戚以实对曰:“姓宁名戚。”桓公曰:“汝牧夫,何得讥刺时政?”宁戚曰:“臣小人,安敢讥刺?”桓公曰:“当今天子在上,寡人率诸侯宾服于下,百姓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汝谓‘不逢尧舜’,又曰:‘长夜不旦’,非讥刺而何?”宁戚曰:“臣虽村夫,不睹先王之政。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今值纪纲不振,教化不行之世,而曰舜日尧天,诚小人所不解也。且又闻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今明公一举而宋背会,再举而鲁劫盟,用兵不息,民劳财敝,而曰‘百姓乐业,草木沾春,,又小人所未解也。小人又闻尧弃其子丹朱,而让天下于舜,舜又避于南河,百姓趋而奉之,不得已即帝位。今君杀兄得国,假天子以令诸侯,小人又不知于唐虞揖让何如也!”桓公大怒曰:“匹夫出言不逊!”喝令斩之。左右缚宁戚去,将行刑。戚颜色不变,了无惧意,仰天叹曰:“荣杀龙逢,纣杀比干,今宁戚与之为三矣!”隔朋奏曰:“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牧夫也。君其赦之!”桓公念头一转,怒气顿平,遂命释宁戚之缚,谓戚曰:“寡人聊以试于,子诚佳土。宁戚因探怀中,出管仲之书。桓公拆而观之。书略云: 臣奉命出师,行至搔山,得卫人宁戚,此人非牧竖者流,乃当世有用之才,君宜留以自辅。若弃之使见用于邻国,则齐悔无及矣! 桓公曰:“子既有仲父之书,何不遂呈寡人?”宁戚曰:“臣闻‘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君如恶直好谀,以怒色加臣,臣宁死,必不出相国之书矣。”桓公大悦,命以后车载之。是晚,下寨休军,桓公命举人,索衣冠甚急。寺人貂曰:“君索衣冠,为爵宁戚乎?”桓公曰:“然。”寺人貂曰:“卫去齐不远,何不使人访之?使其人果贤,爵之未晚。”桓公曰:“此人廓达之才,不拘小节,恐其在卫,或有细过。访得其过,爵之则不光,弃之则可惜!”即于灯烛之下,拜宁戚力大夫,使与管仲同参国政。宁戚改换衣冠,谢恩而出。髯翁有诗曰:
短褐单衣牧竖穷,不逢尧舜遇桓公。 自从叩角歌声歇,无复飞熊入梦中。
桓公兵至宋界,陈宣公杆臼,曹庄公射姑先在。随后周单子兵亦至。相见已毕,商议攻
宋之策。宁戚进曰:“明公奉天子之命,纠合诸侯,以威胜,不如以德胜,依臣愚见,且不必进兵。臣虽不才,请掉三寸之舌,前去说宋公行成。”桓公大悦,传令扎寨于界上,命宁戚人宋。戚乃乘一小车,与从者数人,直至脸阳,来见宋公。宋公问于戴叔皮曰:“宁戚何人也?”叔皮曰:“臣闻此人乃牧牛村夫,齐侯新拔之于位。必其口才过人,此来乃使其游说也。”宋公曰:“何以待之?”叔皮曰:“主公召入,勿以礼待之,观其动静。若开口一不当,臣请引绅为号,便令武士擒而囚之。则齐侯之计沮矣。”宋公点首,吩咐武士伺候。
  宁戚宽衣大带,昂然而入,向宋公长揖。宋公端坐不答。戚乃仰面长叹曰:“危哉乎,宋国也!”宋公骇然曰:“孤位备上公,汞为诸侯之首,危何从至?”戚曰:“明公自比与周公孰贤?”宋公曰:“周公圣人也,孤焉敢比之?”戚曰:“周公在周盛时,天下太平,四夷宾服,犹且吐哺握发,以纳天下贤士。明公以亡国之余,处群雄角力之秋,继两世拭逆之后,即效法周公,卑躬下士,犹恐士之不至。乃妄自矜大,简贤慢客,虽有忠言,安能至明公之前乎?不危何待!”宋公愕然,离坐曰:“孤嗣位日浅,未闻君子之训,先生勿罪!”
  叔皮在旁,见宋公为宁戚所动,连连举其带绅。宋公不顾,乃谓宁戚曰:“先生此来,何以教我?”戚曰:“天于失权,诸侯星散,君臣无等,篡拭日闻。齐侯不忍天下之乱,恭承王命,以主夏盟。明公列名于会,以定位也。若又背之,犹不定也。今天子赫然震怒,特遣王臣,驱率诸侯,以讨于宋。明公既叛王命于前,又抗王师于后,不待交兵,臣已卜胜负之有在矣。”宋公曰:“先生之见如何?”戚曰:“以臣愚计,勿惜一束之赞,与齐会盟。上不失臣周之礼,下可结盟主之欢,兵甲不动,宋国安于泰山。”宋公曰:“孤一时失计,不终会好,今齐方加兵于我,安肯受吾之赞?”戚曰:“齐侯宽仁大度,不录人过,不念旧恶。如鲁不赴会,一盟于柯,遂举侵田而返之。况明公在会之人,焉有不纳?”宋公曰:“将何为贫?”戚曰:“齐侯以礼睦邻,厚往薄来。即束脯可蛰,岂必倾府库之藏哉?”宋公大悦,乃遣使随宁戚至齐军中请成。叔皮满面羞惭而退。

原作者: 来 源:
共有7277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重要声明】
  本站所有文字、图像等资料,其版权属作者及本站共同所有。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得到作者及本站许可;非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在所转载的文章内注明“转载自甯氏全球宗亲网 www.ningcn.com”。



电子邮箱:
甯氏全球宗亲网 版权所有Ning’s Clan Sodality of China @2003

Powered by mingb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63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