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肯与他的《蒙面之城》
http://www.ningcn.com 2003/5/27
甯肯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是今年最风光的小说之一,它不仅被新浪网大力推介,而且被国内最权威的文学杂志《收获》和《当代》看好,《收获》执行副主编李小林对这部小说非常重视;《当代》则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了稿件,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予以刊出。然后,国内出版文学作品最权威的两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都看中了《蒙面之城》,经过一番洽谈,小说最终落入作家出版社之手,今年4月,作家出版社推出了这本《蒙面之城》。笔者就这部小说采访了作者宁肯,同时在座的还有宁肯的朋友:北京晚报的记者孙小宁,诗人穆童。 蒙面之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十七岁的高中学生迷恋福尔摩斯、希区柯克,用可笑的侦探眼光怀疑周围的一切,秘密跟踪别人,甚至怀疑历史学教授的父亲是否自己的生父,并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查,由此堕入了历史和现实的迷雾,放弃高考,走出“蒙面之城”,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蒙面之旅”。 仅看这个故事的起点,已颇为不俗。然而真正展示作者实力的是作品的语言与情节的展开,作品以近乎音乐声部的表现力,大开大合,展现了四个截然不同又为人物贯穿的地域画卷:古老神秘的北京、民间的寓言的秦岭、超越与绝顶的西藏、活力与欲望的深圳。 宁肯先生谈到一件事,说有一个孩子看了《蒙面之城》后,给他写信,说自己也想学马格那样蒙面天涯。宁肯给这个孩子回了一封信,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这种想法。因为小说毕竟是小说,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满足,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去这么做,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我问宁肯这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蒙面之城》与他的网上所发的小说相比有没有什么改动,他说改动很大,一方面是吸取了一些网友的建议,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构思更加成熟了。他还谈到,在作家出版社出此书之前,市场上已有盗版出现,盗版书主要是由网上下载下来的。关于这一问题,他已同有关部门作了交涉。 在书的扉页,印有《蒙面天涯》这首歌:“蒙面天涯,我看不见城市的脸,但我看见了星星和晚霞。一只狼引导我,我蒙面天涯。蒙面天涯,我看不见群山和大海,但我看见了寒冬和盛夏。一只狼引导我,我蒙面天涯。蒙面天涯,四海没家,与狼为伍,立于悬崖。没有思绪,没有记忆,黄昏之前,夜幕之下,我只有一口寂寞的獠牙。但永不开口,永不开口永不说话,永不开口,永不说话。永不开口,永不说话。一只狼引导我,我蒙面天涯。” 这首歌词有着诗一般的韵味。我刚看到这首歌词时,心中还有点纳闷,我认为这样的歌词,只有诗人才能写出来,听了孙小宁的一段话,我才最终搞明白。 孙小宁说,起初她听到宁肯写了部小说,而且反响很好,她就有点不相信,因为宁肯一直是写诗的。可是拿来一读,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她认为宁肯的小说语言非常美,很好地运用了诗的节奏和凝练。她本人对宁肯的这部小说爱不释手,一扫起初的误解。 我们更多关心的是《蒙面之城》的成书情况,宁肯先生对此作了耐心地答复: 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历经了十多年的时间。《蒙》的有关西藏部分章节最早写于1986年的西藏,在《蒙》之前我曾写过两个两万字的中篇,一篇是《青铜时代》,发表于1992年的《江南》,一篇是《还阳界》,1993年完成,也就是现在《蒙》的第二章“岩画”,这两个中篇构成《蒙》的写作基础。我的《蒙》的最终成篇与《阿姐鼓》有关,不过这也是后来的事,我说的有关,是我在中断写作多年后,《阿姐鼓》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引爆”了我,几乎造成了我人生的重大选择。我从西藏回来之后,一直从事广告业,与市场和企业打交道,马格这个人物,这时其实也一直伴随着我一起经历很多事情,越到后来,这个人物形象在我脑海中也越来越成熟,但是也一直没时间静下心去写。1996年,我驱车去王府井天伦王朝谈一笔广告生意,车堵在银街,正在这时,我在交通噪声混乱中听到了一家音像商店飘出的一脉高原的清音,那一刻,我无法形容,感到一种迷失,完全是个人的迷失。去过西藏的人都会有一种情结。许多年了,遥远的我在呼唤我。我曾经为了诗歌一直追寻到西藏,在西藏高原整整隐居了两年。十年之后《阿姐鼓》从天上降临与闹市,偶然也是必然在商海人潮中一举照亮我。我把这磁带买回去,只听了两首就不敢再听了,它对我的冲击力很大,我想我应该回到写作上来,既然音乐上已经出现了如此表现天籁的东西,我们在文学作品上也应该有所表现。1998年,我艰难地退出了广告公司,重新拿起中断了多年的笔,在《阿姐鼓》音乐中写下了《沉默的彼岸》,给了南方杂志《大家》,诗人海南当时就答应了,接下来我决定把两个中篇合起来写个长篇小说,当时长篇小说比较为大家接受,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初稿,回头看看自己写的东西,发现了很多问题,一直改到今年的二月份,改的过程非常费力,我的最大体会是小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不过,这种改动就象是跳高运动员,当他达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冲高,就会非常困难,小说的每一次改动,都是向上突破自己,也突破别人。 当我们问到关于马格这个人物的构思情况,宁肯先生也作了简单介绍: 《蒙》主要塑造了马格这个人物形象,有评论家说,在中国反映自由精神的小说不是很多,《蒙》充满了自由感,其自由感主要体现在马格身上。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知。我认为自由有两层涵义,一种是现实层面的,一种是精神层面的。在现实的层面,一个人很难获得自由,可人仍然是自由的,因为他的精神是自由的。马格是精神自由的体现。马格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家长给他设计了一条很顺的道路: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但这些与人的自由的本性并不一致。马格放弃高考、选择流浪,完全凭内心的选择,就象我们去爬著名的山峰,明明有修好的栈道,可是马格对这样的阶梯,只感到压迫,这就是马格最大的特点,在放弃的道路上他感到了极大的自由。 宁肯的《蒙面之城》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题记:“我们何时能生出父亲?”当我问他这句话怎么理解时,他反问我是怎么理解的,我说:“我觉得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游戏、调侃式的话语,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另一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都处在一种寻找之中,寻找我们的追求的目标,寻找我们精神上的父亲,可很多时候,我们的信仰失落了,我们总是努力地想去找到它。”宁肯先生说:“这句话的涵义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我倾向于你对它的后一种解释。” 宁肯的两位朋友还特地提出一点,他们说很多人认为《蒙面之城》是“网络文学”,他们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宁肯的《蒙》只是借助网络进行传播,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文学”,他们也不同意有人以《蒙》为据,认为“网络文学”自此可与“非网络文学”比肩这一说法。 《蒙面之城》本站下载: http://www.ningcn.com/download/meng.zip 作者宁肯介绍: http://www.ningcn.com/list.asp?id=221 著名作家宁肯给本站的留言: http://www.ningcn.com/list.asp?id=244
原作者:涓子
来 源:
网易
共有2485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