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不定
http://www.ningcn.com 2003/5/29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国君卫献公因孙林父和甯殖发动政变,逃往齐国。不久,孙林父和宁殖立公孙剽做国君,即卫殇公。卫献公在外住了十一年后,宁殖这时已死去,他就派人请求宁殖的儿子宁喜帮助他恢复国君的位置,宁喜答应了。大夫文子听到这件事后,就说:“唉!《诗经》上讲,‘我自己还无处存身,哪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后代呢?’宁喜可以说就是不顾念他的后代了。他能够把迎接卫献公回来这件事办成功吗?我看是不会成功的。有修养的人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它的后果,如果有把握了才去做。《诗经》上讲,做事时开始要小心谨慎,要认真对待它的后果,这样才不会有什么困苦了。《诗经》上又讲,侍奉国君从早到晚,不能懈怠。现在宁喜对待国君,还不如下围棋慎重呢,他怎么能避免灾难呢?下围棋的人举起棋子,拿不定主意往哪里放,不可能战胜他的对手,何况是拥立国君而拿不定主意呢?宁家是九代的贵族之家,就要因为这一次的举动而被消灭了,可悲呀,可悲啊!”孙林父不赞同宁喜的这一举动,但遭到宁喜的武装攻击,就归附了晋国。不久宁喜杀死卫殇公,把卫献公接了回来恢复了他的国君的地位和统治权力。公元前546年,卫献公趁宁喜不备而杀掉了他。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遇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原作者:
来 源:
共有281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