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古槐迁民来由
http://www.ningcn.com 2003/5/29
临漳县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个乞丐,在这一带沿村要饭。而这一带人不但不给,还戏弄人家。乞丐拾块西瓜皮,路人也不让他吃。乞丐很气愤,便立下誓言,日后如果得志,非把这一带人全杀了不可。后来这个乞丐成了朱元璋的功臣,他要实现自己的誓言,朱元璋只准他杀射一箭之远的地方。谁知他向高处远处射时,正好射到一只大雁的屁股上。这只大雁带着箭四处乱飞,他带着兵随大雁四处乱杀。就这样这一带人差不多都被杀了。因为没人了,朱洪武才下令向这一带移民。这则故事,仅是传说并非真实记载。 实际上迁民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各地,长期遭受战争破坏,人烟稀少,田园荒芜,蒙古贵族在中原建立元帝国后,对汉人的统治极其残暴,强占土地、奴役汉人,肆意掠夺搜刮民财。到元朝末年,为防起义,禁止汉人收藏兵器,中原汉人几乎无法生存下去,遂相继外逃。为求生存,广大农民相继起义。刘福通首先在河南起兵。接着山东、安徽等地农民相继而起。加上黄河水患,统治者又大量抓夫,以应付战争和治水,以致豫鲁人民死亡和逃亡者十有八九,这是第一次兵灾。元朝诸将,为掠人争地,引起内讧,又相互恶战,山东河南复遭第二次兵灾。朱元璋为统一中国,战争延续了八年,这是第三次兵灾。这三次兵灾长达二十一年。明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为夺帝业,残酷的战争又是三年,这是第四次兵灾。 在多年的兵荒马乱中,水、旱、蝗灾及疾病也不断发生,致使房屋毁坏殆尽,人民很难生存,老弱转乎沟壑,壮者被征或者逃亡,人口自然极稀,形成赤地千里,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惨景。 明朝开国之初及朱棣夺权之后,均有一段安定时期。为了适应形势,朝廷作出向中原迁民之举。迁民是很麻烦的事。若以近处外迁,自然麻烦少些。这样,山西洪洞县就成了向外迁民理想的地方。山西原为蒙古将察汗贴木耳及其子的统治区。他在蒙古将领中,颇有威名,在诸将相互侵战中,谁也不敢犯他。加之山西地理位置险要,物产比较丰富,统治严谨,社会相对稳定,因而山西之民,就繁衍昌盛起来。尤其在连年战争中,山西始终未曾波及,又流入许多难民,逐渐形成人稠地窄的区域。山西地近河北、河南、山东,这就是从山西向外迁民的来由。 山西洪洞县,地处临汾盆地北端,交通比较方便。在洪洞县名胜中有广济寺、广胜寺。据《续文献通考》记载,明兴武、永乐年间,屡迁山西居民于安徽、北平、山东、河南等地,其中又以洪同县及其附近地区居民为多。明朝在广济寺设局派员,负责迁民发给被迁之民凭证川资。广济寺内有特大汉槐一株,被迁之民在槐树下集结,当离家远去时,对大槐树印象很深,故存大槐树下迁来之说,又有演说为大槐树下之人。 当时负责迁民的曾有一个后军都督佥事叫李恪,他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离开故土的农民。有次他扬言,凡志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不愿迁籍的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杨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由此,广济寺侧的大槐树,便成了忍别故里的标志。 在传说中,不志愿迁籍者背着手被捆着而来,故这一带人有背着手走路的习惯。因为捆着手不能大小便,必须先叫押送人解开绳子才能出恭,因而这一带人把大小便叫解手。另传,被迁农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咬裂,以示纪念,故而至今境内多数居民两脚小趾甲盖,乃是两瓣。又说山西洪洞县人的脚小趾甲,就是两瓣。故此,境内居民的脚小趾是两瓣趾甲的,均是迁民后裔。只有原籍土著者,刘姓不是这样。 临漳县原属河南省,与河北、山东、安徽一样,经多次兵灾后,地广人稀。明太祖和明成祖为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诏迁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一带居民,以充实各地。迁民史话,相传至今。
原作者:杜锦霞
来 源:
共有4617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