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国宝 今在广州
http://www.ningcn.com 2003/6/19
<<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简称《宁碑》,是隋朝正议大夫宁贙墓志铭。宁贙生于陈宣皇帝太建五年(573年),卒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年仅35岁,死后葬于今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新明村委会石狗坪。清道光六年秋(1826年),当地农民犁地时发现此碑。但不知道是一件重要历史文物,弃在路边。后为某州学士闻知,运回钦州城,镶嵌于尊经阁第二层楼墙上,妥为安置。拓本传至京华,世人疑为伪作,后经当代书法家杨守敬鉴定,以此碑与唐欧阳询化度寺碑相似,书势端厚,古趣盎然,而宁氏父子事迹载隋书,新唐书,北史,断非伪作,始息众疑。从此,钦州人民更把宁碑视为希世之宝。此碑高118厘米,宽79厘米,碑额十二字四行于首,下方就书文,文楷书三十行,每项三十九字,末际稍损一角,疑即创挖所伤,惟损十二字,其余完好。1909年,农民复于石狗坪梨坡,寻获此碑损角,角上有“习”,“泉”,“城”,“将”,“徒”五字,清楚可辩认。经核对是此损角。1939年5月,日寇迭次滥炸钦城,钦州人民恐碑不测,从尊经阁墙上取出,将碑移至沙坡村挖土埋藏,日本投降后,钦州人民怀念此碑,派人挖取,但遍找不获,失踪长达二十余。 解放后,1956年,钦县人民为了寻找此碑,召开了县知名人士座谈会,会上符宗玉提供线索,才于沙坡村秦珠浦菜园内挖出。这块古碑距今已有1398年的历史,是我国南方地区少有的。该碑后经广东省人民政府下过通知上调到广州,在省博物馆珍藏至今。 宁碑的出土,对增补校对史籍和宁氏家族史提供了可靠史料。如《隋书》,《新唐书》,《北史》等记载有宁猛力和宁长真父子情况,再往上溯,即无线索可寻,而该碑文却记有宁猛力父亲宁逵和宁猛力第二子宁的史迹。宁贙于开皇十四年(594年)授“大都督”,仁寿二年“增上仪同三司”,其年“改为正议大夫”。再如,晚籍对宁猛力职务,认为隋时是“钦州刺史”,宁碑则提为“安州刺史”,因为当时钦州还称为“安州”,所以史书对宁猛力的官职就搞错了;同时史书记述宁猛力时皆以“越人”,“蛮夷”相称,如《新唐书》(南蛮传)》等章节,都把宁氏当作古代聚居岭南的土著民族,即百越中的一部。宁碑却刻着:“公讳贙,字翔威,冀州临淄人也”(今山东省临淄)。碑文为探索宁氏家族提供了新的可靠材料。同时还记载有“开皇十四年,帝以公,衣冠子胤,远来入朝,既秉诚心,宜升戎秩,厚赠缣缯,篇加享礼”。这更说明宁猛力命他的儿子宁长真于他死后入朝气的。宁碑碑文于大业五年(609年)撰著,此《隋书》编撰完稿时早27年,比《新唐书》更是早451年,所以宁碑对校正史实有很高的价值。宁碑 的出土,标志着钦州历史悠久和文化的象征;钦州文明发展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到广州视察时,曾前往省博物馆观看过此碑,并给予较高的评价。该碑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碑文主要叙述宁氏家族源流,宁贙的名字,籍贯,世袭及其官职,同时也记述宁贙的生卒年月,最后是给予宁的颂词,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原作者:北部湾报 ,李达通
来 源:
感谢宁兆田宗亲提供!
共有3225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