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西安临潼甯氏族人的简况
http://www.ningcn.com 2003/8/25
志强君、开鑫君: 你们好! 无意间看到我们甯姓人自己的网页,我不禁眼前一热,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常言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是见到了自己的本家人。实事求是地讲,相对于其他姓,我们宁姓是一个小姓,人数是很少的,尤其是离开家乡在外闯荡的人,很少能见到同姓人。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宁姓人的祖先是共同的,我们几百年前、几千前是一家,我们是血溶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缘亲情关系。此时此刻,请允许我向所有的宁家人道一声:“你们好!请多多珍重,并祝大家身体好,事业好,家庭好!”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志强君和开鑫君,二位不图名、不为利,只为亲情,开设“宁氏全球宗亲网”,真是为我们宁姓人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下面,我把自己的简况及所了解的宁姓人的一些情况给你们作一汇报。 本人名叫宁志涛,生于1964年9月16日,1982年9月考入陕西师大历史系,1986年7月毕业后从军,现在北京空军部队工作。我的老家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马额镇宁家村。宁家村在当地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因为它是该镇最大的村,有2千多人,宁姓占绝对多数。由于本人是学历史的,故对本姓人的来历曾作过一些调查。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音“瓜”,意“乌鸦”)窝”,按照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说法,我们这一支宁姓人也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到现在这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如下: 在元朝末年至明朝初年,明军与蒙古军队在广大的中原大地展开搏杀,包括陕西的关中地区。由于双方一度势均力敌,因而战争呈拉锯状态,明军这一月打过来,蒙军过几月又打过去。此种战争状态在当时的陕西关中地区表现得最为充分。这样的结果就使得交战地区的生产力,尤其是人口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到蒙古贵族北逃草原,长城以内地区战争结束时,中原地区基本上是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的程度。朱元璋的明朝统一中国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生产。要发展生产,第一位需要的是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人口。通过调查,在北方只有山西省由于地形等原因受到战争的破坏相对轻一些,人口相对稠密些。于是洪武皇帝决定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地区,包括陕西关中。明朝时洪洞县县城有一座广济寺院,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高十余丈,冠如天盖巨伞,周围几十里外都能看到的汉槐。明朝政府在此大槐树下设局驻员,负责移民事务。移民的第一步,是派官员带军队强迫性地把整家整户的人从山西各地集中到洪洞县广济寺院周围。第二步是把这些要迁出的人分成若干部分,并决定出那一部分要迁去的地域。第三步就是由每一户的家长到大槐树下,从移民官那里接受一点补助费,然后便动身前往既定的目的地。据史料记载,山西移民到达的地域十分广大,涉及到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个省市。在当时被分配到陕西关中地区的移民流中,有一家宁氏三兄弟,长兄推着独轮车走在前面,车上坐着年迈的父母双亲;走在中间的是三兄弟的媳妇,各自都挎着包袱卷,牵着自己半大不小的孩子;老二和老三年轻力壮,肩上都挑着重担,担子的一头是幼儿,另一头是必须的家用物。这个拥有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和其他移民一样,在明军的武装押送下,渡汾河,垮黄河,跃渭河,涉零、龙二水,一路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罪,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他们的安身之地——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南沿,戏河东岸,龙河之滨,秦始皇陵东北方向,并距其大约有十公里的一块基本上是丘陵地形,面积有四、五平方公里的地方。 据我父亲讲,宁家村原来叫周家宁村,说是在宁氏一家人到来之前,这里已经有一家周姓人,由于周姓人是本土居民,或者是比宁姓人先到,故在村子的命名或者称谓时,就把周姓放在了前面。光阴如梭,几百年过去了,宁姓人越来越多,到了明清两朝的交替之际,可能是人口压力已显,而另外一地可能由于战乱、水灾的原因变得无人,一些宁姓人就乘机离开周家宁村,迁移到现在的宁家村正北大约二十公里,在渭河和今陇海铁路之间的一块地方。这些宁姓人发展到今天,人口也有千八人了,居住地也叫宁家村。为了区别二者,西安临潼区上了年纪的宁姓人都明白,将地处北边的宁家村叫下宁家村(因其在零口塬之下),而把地处南边的宁家村称作上宁家村。应该说,下宁家村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要比上宁家村好得多,不但全部是平地,位置正好在关中平原的正中间,交通十分方便,而且灌溉农业也相当发达。这些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往后越发明显。与宁姓家族人丁兴旺相比,上宁村的周姓家族可能是什么遗传病在作怪,人口数量60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增加,到了二十世纪初只剩下一个老婆婆带着一个整天病怏怏的孩子。随着这个周姓孩子的病逝,周村宁家就逐渐地被称为宁家村了。 据老人们讲,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我们村东头有一个祠堂,供奉着宁氏祖先的画像和牌位,还存着宁氏家族的家谱。每到过春节前,下宁村就要派代表带上礼品,跑上几十里路来和上宁村的人一起,在除夕之夜给祖先的画像和牌位献祭品和守夜。有一年的除夕之夜,当上宁村为祖先画像和牌位守夜的人跑出去玩时,而祠堂里只剩下几个下宁村的人时,他们就商量:“都是宁姓家族的后人,为什么每年就让我们跑几十里路?干脆乘他们不在,把祖先的画像和牌位以及家谱,都偷回下宁村。”事不疑迟,说干就干,于是他们就将祖先的画像和牌位以及家谱包装好,连夜赶回了下宁村。等上宁村的人发现后,非常气愤,本打算派人去兴师问罪,但冷静商议后认为,“都是宁氏后人,祖先画像、牌位和家谱放在他们那里也不为过”,于是便不了了之,直到今天。我曾几次想去下宁村,看看那个族谱,但终未成行,真不知道在历经过“破四旧、立四新”的社教运动和文革劫难后,宁氏祖先的画像和牌位以及家谱还在人间没有? 我们这支宁姓人的辈份排列是很有序的。我曾祖父辈及更早先辈们的人怎么起名,我没有调查过,不得而知,所能知晓的只有近三代。我爷爷的那一辈人每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是“登”,如宁登成、宁登峰等;我父亲的那一辈人每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是“文”,如宁文贤、宁文昌、宁文华等;我这一辈人的部分人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是“志”,如宁志和、宁志平、宁志文、宁志远等。很可能是由于家谱在外或者是人们的家族意识逐渐淡漠的原因,我这一辈的相当一部分人起名时就不按祖先定的规距办了。 至于这支宁氏家族的名人,仅我知道的有这么几位。 <1>宁志孝,上世纪二十年代生人,小时候家境贫穷,上过几年私塾,十几岁时就到陕西三原县学裁缝谋生。期间,与陕北共产党取得了联系,便加入了中共,后到延安,不久被送到苏联学习。回国后,一直在军队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校或者是大校军衔。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回过宁家村,当时村里许多人都见过他,给人的印象是身材不高且比较单薄,撑不起所穿的戴有肩章的军装。由于其亲人都已早亡,故他后来基本上就与其他族人失去了联系。有人说他曾担任过浙江省杭州市的市长。他如果还健在的话,现在可能快80岁了。我在此声明一点,关于此人只是道听途说,可能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了解此人的准确情况,望给予指正。 <2>宁利中,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在宁家小学读的小学和初中,在马额中学读的高中,1978年考入西北农学院(今天的西北农业大学)水利系,1982年大学毕业时考上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硕士学位并被分配到陕西机械学院任教,八十年代末获博士学位,九十年代初去日本留学,至今未归。 <3>宁洋,1960年生人,在宁家小学读的小学和初中,上高中时遇上了要凭贫下中农推荐,因家庭成份是富农,故未能上成高中。回家参加农业劳动没多久,便加入到当时公社组建的工程队,在西安市周围承包工程,开始接触外面世界。改革开放开始后不久,就自己开公司,作起了钢材生意。由于他为人热情、坦率、诚恳,胆大而机敏,加上进取心很强,在私生活方面又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事业发展很快。他现任陕西五洋集团(独资公司)总经理,业务涉及钢材贸易、旅游度假、仓储和房地产等,资产已超过10多亿人民币。 另外,我们宁氏还有几位历史名人,春秋时齐国有宁戚,卫国有宁嬴;战国时代有宁越,明清之际有宁完我,晚清至民国时有宁调元等。 宁越,战国时赵国人。原为中牟(河南鹤壁西)农民,因努力求学,十五年而成为周威公之师。《汉书·艺文志》儒家有《宁越》一篇,今佚,有清马国翰辑本。 宁完我(?——1665) 明清之际辽阳(今属辽宁)人,字公甫。天命年间投后金(清),隶汉军正红旗。天聪初年在文馆办事,建议设六部,为皇太极所采纳。后因好赌被免职。顺治元年(1644年)起用为学士,不久擢宏文院大学士。曾三次担任会试主考官,充《清太宗实录》总裁官。顺治十年授议大臣,次年因争权夺利,排陷陈名夏致死。后以年老休退。 宁调元(1873——1913)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仙霞,别号太一。湖南醴陵人。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宣传革命。萍、浏、醴起义,他赶往参加,在岳州(今岳阳)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办《帝国日报》。武昌起义时在两湖进行革命工作。1912年赴广东任三佛铁路总办。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与熊樾山在汉口秘密活动讨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有《太一遗书》。 宁姓子孙:宁志涛(信箱:njh316@hotmail.com) 二OO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原作者:甯志涛
来 源:
共有1109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