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宁氏简介
http://www.ningcn.com 2005/1/4
一、辽南宁氏概况: 辽宁南部宁姓共有五、六个支系,大部分于明末清初(顺治八年移民)从山东登州府蓬莱(传说“小云南”)一带迁来至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盖县熊岳城镇郭屯村,其字辈有:亭、国、永、广、学、云、金、德、先、作、科、治,立、成,共20个字;大石桥市黄土岭镇汤儿沟村,字辈有:天、永、德、学、玉、家、继、金、恩、长、成、明、生、清、正、治、运、兆、回、广,共20个字;大石桥市旗口镇蓝旗村,辈份有:三、辅、尚、充、维、永、润,共20个字;海城市响堂办事处苗官屯村,有两支宁姓,从山东来时,兄弟二人各居东西村,繁衍后代至今,各有20个字辈;海城市西柳镇小码头村宁姓,始祖宁九德,从六世祖始,排出字辈:维、述、宗、绪、长、国、兆、永、吉、昌、文、清、恩、广、人、洪、福、利、召、祥,共20个字。 二、辽南宁氏九德支系历史延革: 从春秋时期得姓于宁邑(今河南获嘉、修武),战国时期先祖到齐国为官,迁移至临淄。后来宁氏在山东繁衍数代,形成望族,郡望为齐郡,居齐国东北部(今胶州半岛一带)散居。南北朝、隋唐以后,全国农民起义军兴起,战乱频繁,原齐国民众批量从山东向西部、南部迁移,这时宁姓也随移民潮迁移,而我支系一直滞留于齐鲁大地。到了元末明初,山东战乱残酷,形成民不聊生、国无宁日之势,先祖才被迫迁至“小云南”。关于小云南在什么地方,现有七、八种观点,已成学术界讨论之焦点。如: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山西、山东各地等。明朝初年,先祖由小云南返回山东故土(登州府蓬莱县)。据笔者实地考察山东登州府蓬莱大宁家汉代遗址古墓群、宋代遗址小宁家村古墓群,佰马宁家古墓群、小皂村抹直口宁家古墓遗址;山东省平度县马戈庄宁戚冢,认为,这些情况印证“小云南”最具说服力,说明宁氏郡望为齐郡,先祖为宁戚。 清初,山东胶东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加之清军入关,战事频繁,百姓四处流浪。由于东北人烟稀少,为填补满州后方空虚,清政府发出招民启示:“招民百者,文援知县,武援守备”,将山东、河北民众集体迁移至东北。先祖九德公,正是在这时随同众乡亲,背着先祖灵牌,携儿带女闯关东,沿渤海湾陆路经德州、天津卫、山海关,来到海城小码头落户。落户后,四代人生活在一起,处于兴旺时期,经先祖努力,清政府批准,于康乾盛势时期加入八旗“镶黄旗”,宁氏族人在奉天派员驻局。“入旗”,后,其政治地位发生巨大变化,成为名门望族,随之经济也发生变化,拥有土地数百亩,并在奉天(今沈阳)开设商行。另有山数座,海城南十里的唐王山、西南五里的亮甲山等均为宁氏所有。当时满族文化时尚,宁氏入旗后,婚丧嫁娶、称谓均实行满化,逐渐形成独特的满汉文化交融景观。 清咸丰年间,宁氏开始由大户人家解体为分支。 四世祖士俭、士秀之后裔迁往海城东牌楼屯落户; 士臣、士贵、士荣之后裔迁往本县感王乡范家屯村和旗口乡(今属大石桥市)丁家围村落户; 士英、士杰、士君之后裔分别于不同时期移迁到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落户至今,估计约有5000人。 现已知宁氏居住地的村屯有:海城市的小码头村、木码头村、得盛台村、中央堡村、坯场村、商家台村、杨家园村、黎树沟村、东牌楼村、代家沟村、英守沟村、黄堡子村、三角山村、三台子村、小甲屯村、大榆堡村、双岔子村、海清湾村、剪子口村、西四村、道沿沟村、牛庄一、四村、沙河沿村、上夹河村、范家屯村等;大石桥市的丁家围村、二道边村;吉林省梅河口市的三人班村、广丰村、共安村;辽源市东丰县郊区的双胜村,白泉镇等,以及正在查询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市县之内。 本族系落脚点海城小码头村,是块风水宝地,古籍有八大坑,四大庙最为著称。本村有一大奇观,“双棒”即双胞胎奇多,从80岁的老人到几岁的孩童,全村不足3000人,有双胞胎几十对,其中宁姓有十几对,海城自古有“三江越虎城”之称,闻名中外。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长春铁路1895年修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阳至大连)横贯南北;全国最早的西柳服装市场,全国唯一的感王黄金大市场,均坐落于海城县内。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张学良,共和国上将吕正操均出自海城。 三、宁氏家族杰出人物: 宁九德,1596-? 本支系始祖,清顺治八年,携儿带女,露宿风餐、历尽千辛万苦,从山东老家闯关东,平安落户小码头。从此宁门有了相对稳定的家。九德公老人家一生平平,虽无显贵出身,但功不可没,奉为本支系近代始祖。 宁士荣,清康熙雍正年间进士,拨贡举人。宁氏“入旗”后为我宁门参加奉天府八旗驻局代表,入“镶黄旗”参政议政。他德高望重、学时渊博、勤于书法、事业有成,曾为唐王山、亮甲山山门提字,在族内外影响颇深,深受敬仰和怀念。 宁述怀,咸丰年间,在朝庭任小京官。他勤于务业、终于职守,深得上司宠待。1862年,咸丰驾崩,他率领内务人员亲自为咸丰帝穿戴葬衣,因此有功,毕后连升三级,委任为詹事府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家族——即东堂内事务)。 宁宗尧,生于1873年,卒于1921年,清朝末年(光绪宣统年间)一直在奉天府做官,因勤于政务、业绩显著,由七品晋升为五品。他为人谦和厚道、德高望重,在族内和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宁绪生,1907年出生,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在民国军队服役,期间在黄埔军校深造。“八·一五”光复后任国民党东北行辕少将参议、松江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48年去台湾后,在国民党“国防部”任职(中将副部长级),家住台北市仁爱路。 宁长占 供稿 2004年11月30日
原作者:甯长占
来 源:
本站专稿
共有854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