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料 | 甯氏源流| 宗亲功德| 甯氏名人| 甯氏文采| 研究文摘| 甯氏家谱| 甯氏祖墓| 史海钩沉| 甯氏动态| 地方联谊|
双击滚屏  关闭窗口
|  研究文摘>>甯姓研究>>阜阳八大家之一:安徽阜阳甯氏
阜阳八大家之一:安徽阜阳甯氏
http://www.ningcn.com  2005/1/13  


    阜阳八大家的传说 


在阜阳这个古老的城市,千百年来,封建世族占统治地位。他们在城中控制着闹市区房屋,在乡间霸占肥沃良田。这些世族依仗封建特权,把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商各个方面的大权。来阜阳任地方官吏的,多与这些世族(如阜阳八大家)们沆瀣一气,以求共存共荣,至今还有八大家的传说。那么,八大家究竟指的是哪些家呢?他们为什么又能称得起大家呢?今日来探讨一下这个传说 ,也可对封建社会的“大家世族”有所认识。所谓“阜阳八大家”,指的是张、李、王、刘、鹿、甯、连、储等八姓。张、李、王、刘这四姓的人很多,有“八张九李王十家”之说。他们并不都属于大家之一列,只有那些“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才有资格称上大家。一般姓张王李刘的平民,是要排除在外的。现在简单介绍一下这八大家之所以成为阜阳八大家的由来。 

(一)张——指的是在明朝末年,即天启年间任兵部尚书(负责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的张鹤鸣(达野)的张家。天启年间,张鹤鸣参加了辽东经略熊廷弼一本,说熊贻误军机,失陷辽阳、沈阳、溃退入关。实际上这次兵败是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大言轻敌,不受调度所致。天启昏庸,听信谗言,将熊押回北京斩首,并传首级示众。这是明末的一大冤案,它引起熊廷弼部下祖大寿不满。崇祯八年,祖大寿密令一部分将士化装,由辽东潜入阜阳,攻陷城池,将已告老还乡的兵部尚书张鹤鸣及其侄儿张大同杀死,并将张首级割走,给熊廷弼报了仇。此事阜阳旧志记载为:“崇祯八年流贼巴伐利陷城”。后人遂认为是农民起义军所为。后来崇祯皇帝诏令以尚书之礼安葬了张鹤鸣。社会上曾有“金头御葬,五门出棺”之传说。 

张氏一族在明清,两代,出了一些大官。如明代的张光继、张鹤腾,清代的张琦等。张姓在城内的张家胡同修了张氏宗祠。八大家的“张”,人称“司马张”。 

(李)——指的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任监察御使李葵及天启年间任户部尚书李精白的李家。李精白虽高官,人品却不甚光彩。因为他投靠了魏忠贤而飞黄腾达。后崇祯即位,魏忠贤事败。李精白因附逆而罢官回里。但他官囊颇丰,在城郊置了很多田地,阡陌纵横。李姓中过进士,作过大官的,在明朝有李葵、李增、李学礼、李荐侠、李贞、李精白、李虚白等七人,在清朝有李文煌、李敏孙、李绅文、李祖旦等四人。李姓在南门里修了李姓宗祠。此外,在清朝二百多年间还出了不少秀才、举人。这支李姓的家族,便是八大家中的“李”家,人称“都堂李”。 

(王)——指的是明朝当过浙江按察司的王谟,当过云南布政使的王之屏,当过四川布政使的王道增,清朝初年中过进士当过号称“清官”的王公楷及顺治年间中过进士王期远的王家。其后,二百多年间,举人、秀才不计其数。还有在清朝末年当过四川、云南几任知县,后提升道台,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当政时期任过凤阳大关督办的王羽人。一九 0 四年,是自隋、唐以来开科举士的最后一年,这年又出了一个翰林王震昌。在北伐战争前,王羽人之子王普又当上了安徽省长、二十七军军长,其侄王平皆当上长江舰队少将怀念。这家姓王的因之显赫一时。王氏宗祠在今迎熏街,这便是八大家中的“王”家。 

(四)刘——指的是明朝末年刘九光的后辈及宗族。刘九光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官为广西布政使(二品)其孙刘体仁,清顺治年间进士,官为刑部主事员外郎。辞官后,在颍州西湖建别墅,并建一座藏书楼,藏书两万卷。刘体仁擅长诗词,是清初有名诗人,与王渔洋相往还,著有《七颂堂集》。这个刘氏家族,自清以来,功名不绝。有顺治年间中过进士的刘壮国、刘搢;康熙年间中过进士的刘淑因、刘凡等,这便是八大家中的刘家,人称“太丘刘”。 

(五)鹿——指的是明朝天启年间中过进士 的鹿献阳的清康熙年间中过进十后累官至河南巡抚鹿佑的家族。鹿佑这位封疆大吏在修黄河干堤的河口时,坚决保住了傅家大路。他宁可让河水在他治黄区域 ------ 河南泛滥,也不让颍州受灾。对此,家乡人民称赞不已。其后辈鹿启烈于道光年间任过湖北知县。鹿氏家族中,也出了一些举人、秀才。鹿氏守祠修的很有气魄,祠址在阜阳地区医院南边。鹿氏家族便是八大家中的“鹿”家。 

(六)宁——宁姓在颍州定居有六百年之久。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了他侄儿建文的天下,年号定永乐。宁氏先祖宁宽,追随燕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封为“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指挥官(二品),永镇颍州。“世袭罔替”即子孙接替,级别不降;“与国同休”即与明朝共丰存亡。指挥职位由长门代代继承。其他支派中,在明万历年间出了个宁中立,进士出身,官居尚宝承(二品)。其子宁予庆官居户部员外郎;其孙宁诰,清顺治已亥进士;其曾孙宁世簪,康熙年间翰林,官翰林院编修,曾奉康熙之命任册封琉球国王的钦差使臣;宁世藻,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太 平府 教授,一连五代高官。宁氏宗祠在大隅首东。宁姓人丁颇众,旧有“宁半城”之称。明、清两代进士、秀才及府县官吏代不泛人。宁氏大门门联“科名高北斗,家世本西清”,便是对宁氏这个封建空阅的标榜。这便是八大家中的“宁”家。 

(七)连——连姓在颍州有三百多年历史。其功名官爵没有前六姓显赫。清雍正年间出了个武举连际成。乾隆年间出了个举人连斗山,他是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大儒,曾任江宁府学训导,著有《周易辩画》四十卷。连姓是阜阳诗书门第,田连阡陌的大族。连氏宗祠座落郭家家胡同(今地区公安处),祠中有地四十顷。作为救济穷苦的连姓宗族的义田。这便是八在家中的“连”姓家。 

(八)储——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 

以上介绍的是阜阳八大家的传说及由来,其实八大家不过是封建社会特权阶级的象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打倒了封建统治阶级,清算了封建社会四根绳索之一的族权,八大家之说已成为历史陈迹,被送到历史博物馆。
http://www.0558.cn/gucheng/yzfq/mjcs/fybdj.htm
安徽阜阳宁氏历史名人:
宁世魁( 1559 - 1631 年),字敬仲,是明嘉靖年间继卢翰之后的又一名颍州学者。他一生不染官场,专意攻读、著作,有钻研古书嗜好。其著作有《周礼注》 6 卷,《礼记类编》 20 卷,《仪礼注》 17 卷,《左传详释》 10 卷,《宋元诗集注》 4 卷。其声名与成就都很显赫,与卢翰同为颍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当时及后世备受推崇。 

宁如轼 ( 约 1862-1927 年 ) 、宁如柱兄弟,阜阳椿树古同人,善画小米竹,精手所行书。其子辈宁丹潋,继承家学,亦善小竹,风致怡人,为时所爱。

宁彬莆 ( 1906-1953 年 ) 本市文德街人。善山水,初学四王,后仿陆廉夫,颇称秀雅,兼画花鸟,亦生动怡人,为世所称道。

宁佩瑶 ( 约 1908 年生 ) ,阜阳西城人。均画花鸟,颇受时爱。

宁隽元,阜阳南城人,十八岁考取秀才。到江南访友期间,在南京加入了革命组织“华兴会”。 1906 年回颍州参加“安仁会”。隽元为人,豁达大度,有胆有识。 1911 年颍州独立时,程稚周首先派宁隽元光复了太和,被委为太和县知事。 

宁栋材,阜阳人,系宁隽元堂弟,与隽元同时加入“安仁会”,后被选为国民党阜阳分部副部长。

宁问礼( 1774 - 1843 年)字景阳,阜阳县人。少孤,贫不移志,富不动心,所学经文,皆由母亲口授。著有《古事图考》、《四书萃要》。嘉庆初,举孝廉方正,他坚辞不受。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认祖归宗”的心态,把自己血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既是对个人的一种交代,同时也是对宗族,乃至民族历史的一种深入了解。

原作者:阜阳网http://www.0558.com/yz/yzfq/mjcs/fybdj.htm 来 源: 感谢甯景聪宗亲提供!
共有8988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重要声明】
  本站所有文字、图像等资料,其版权属作者及本站共同所有。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得到作者及本站许可;非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在所转载的文章内注明“转载自甯氏全球宗亲网 www.ningcn.com”。



电子邮箱:
甯氏全球宗亲网 版权所有Ning’s Clan Sodality of China @2003

Powered by mingb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63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