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料 | 甯氏源流| 宗亲功德| 甯氏名人| 甯氏文采| 研究文摘| 甯氏家谱| 甯氏祖墓| 史海钩沉| 甯氏动态| 地方联谊|
双击滚屏  关闭窗口
|  研究文摘>>甯姓研究>>岭南“甯氏族人”考略
岭南“甯氏族人”考略
http://www.ningcn.com  2005/7/10  


    ●杨 豪著

[摘 要] 本文考证了今居广东与广西境被认作是越裔、土著的甯氏族人之本有秦人、汉族族体事实,提出了他们是从齐鲁境迁徙来与地方土著、越裔作出了融合的一支汉族遗裔。

[关键词] 越裔 土著 秦人 汉裔 甯氏墓葬

  在岭南广东西部,广西东南部,包括今钦州、合浦、灵山、防城、吴川、化州、玉林、陆川、博白、兴业、横县等十余县境内,有以甯(即甯、古汉字宁、甯两字相通)为姓氏生存的族群。该族群,隋唐后于祖国南陲已发展成一支子孙昌盛,居地面积广阔,且于岭南史坛并有了一定声望与影响的强大望族群团。对该族群的源流,唐李延寿编撰《北史·令狐熙传》载南朝陈的“岭南夷数起乱”时都给归并于“岭南夷”族群中评述,即谓隋代宁越郡正议大夫甯贙(音县)的父亲甯猛力:“在陈世据南海”,他们是“岭南夷”;继后,唐魏徵著《隋书·何稠传》载云隋开皇年发生的“桂州(今广西贵县境)俚李光仕聚众为乱”事件时,复又把他们归并在“桂州俚”族群著论;当隋文帝表赞何稠于岭南执行和甯猛力等人和睦民族政策并著有成绩时:“何稠著信蛮夷”。也见给予“蛮夷”的谓称;宋,当欧阳修与宋祁等人奉编《新唐书》,在给“蛮夷”相称同时,其于《南平獠》章节:“南平獠……有甯氏,世为南平渠帅”。复又给作出了是南平獠的渠帅(首领)撰论;再于《南蛮下》载广容之南,邕、桂之西的“西原蛮”时,又称之为“西原蛮”族人;入明,按明知州林希元编《嘉靖钦州志·名宦》时所云:“本乌武獠,世为南平渠帅”。却又直截了当称作是乌浒蛮族人首领;再后,则常见称是地方土司、土官与屡见于史籍。其所撰称的獠,即僚,晋·张华《博物志》载有:“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乌武獠,即乌浒蛮,《汉书·灵帝纪》载有:“光和元年合浦、交趾乌浒蛮反”;此中称的乌浒蛮,按宋《太平寰宇记》贵州条载:“郡连山数百里,有俚人,皆为乌浒之夷,率同一姓”(卷一六六),所指也为俚人;“西原蛮”,“西原”本属广西的一个地方名,唐于该地设羁縻州时,均曾以其地名作州名,境内居民,便有其“西原蛮”说。《古今图书集成》“太平府汇考”载有:“太平府……晋以来没于西原,彝(夷)僚居之”。主要也为僚。至于僚前冠以夷,其夷按《太平寰宇记》载“皆为乌浒之夷”。唐《初学记》引《博物志》撰有:“夷,曰俚子”。明显还是指乌浒和俚。这些作俚、僚称的族人,依《隋书·南蛮下》:“曰俚、曰僚”、“古先所谓百越是也”,都同属古越族的遗民。

  这样,对该甯氏家族隋唐后于史籍中的族别归类,便归入古百越族人的行列,而且并认为是岭南的一支原居土著族群。此说到底孰是?是否恰切?这已关系到南方族群的历史研究,甚值得人们细加考证。基于此,以下便试按清道光年至民国初年历史上曾是该甯氏家族族人聚居的广西钦州地方所出隋代《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与唐《刺史甯道务墓志铭》两碑文中所撰有关事实作一探述。该两碑均出自隋代甯贙与唐代甯道务墓内,并是该两人的墓志铭(前者石质,后者陶质)。

  一、甯氏非岭南原居土著

  隋代《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之碑》(下简称《甯碑》)撰志甯贙籍贯时云:“公,讳贙,字翔威,冀州、临淄人也”。

  唐代《刺史 道务墓志铭》(下简称《墓志》)撰志甯道务籍贯时亦云:“府君,讳道务,字惟清,临淄人也”。

  冀州,为古代中国境所开置的九州中之一州。其原辖地,史籍说法不一,于周代前,大体是在今河北、山西和辽宁以西,及河南黄河以北一带;周代以后,辖地已有缩小,治地亦随朝代更迭,互有迁徙变化,间以东汉时设高邑(今河北柏乡北);东汉末,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再迁信都(今河北冀县);入晋,又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南朝时又再徙今山东的历城。

  临淄,是周代齐国国都地方所在,汉唐时仍称临淄,在今山东的淄博境内。

  上溯甯氏家族远祖,《甯碑》又撰有:“故甯相、甯渝传昆玉之名,甯喜,甯戚纾遗芳之哲”。

  甯相,《左传》载成公“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围龙”句下有:“卫侯……甯相向禽将侵齐”。甯渝,《春秋公羊传》文公四年亦撰有:“晋侯伐秦,卫侯使甯俞来聘”。甯喜,同上书,襄公二十六年又载:“晋人执卫甯喜”二十七年并云:“卫杀其大夫甯喜”。甯戚,原也是卫国人,其后因去了齐国,才变成了齐国一员大夫,《晏子春秋》载“景公问晏子”句下接有:“昔吾先君桓公变俗……异日,君过康庄,闻甯戚歌”语。卫即卫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纣子武庚反叛后给康叔分封的一大国,国都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后迁楚丘(今河南滑县),再后转徙帝丘(今河南濮阳),及后再迁野王(今河南沁阳)等地,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齐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为吕尚分封的一诸侯国,国都设营丘(后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也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这样,该甯氏家族原有籍贯:最早是在山东今淄博境的临淄;就其远祖,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是卫国和齐国的官员,也都一直身居今河北、河南及山东一带。其原出籍贯地望,明显都不在岭南,而在中原偏东境山东包括有今山东半岛暨淮河流域一带。其原持民族,此一中原偏东境地方,古代皆称东方;居其境中的民族,《后汉书·东夷传》引《王制》载有:“东方曰夷”。主要为夷,即属东夷族人居地。此族群中的首领,是太昊、少昊及蚩尤。当时同居于斯的,黄河流域尚有由姬姓的黄帝与羌姓的炎帝联合组成的华夏族群;长江中、下游又居有由伏羲与女娲所统领的三苗集团族群。此夷称族群,据说都很为强勇,且擅制弓矢,故夷,便作一人弓的书写。但华夏族却是最早进抵黄河流域和一直是以中原为活动基地的族群。故在华夏族与夷族群共同生存时代,双方便曾常发生战争,今河南的涿鹿县南,便是历史上他们曾互相激战过的要地。其后,华夏族因有了轩辕黄帝领导族人的奋力抵抗,最后并杀掉夷族群的首领蚩尤,这才平息了中原相争的局面。经此,该夷族群中的遗裔,有不少便与华夏族发生了民族混化接触。

  到了春秋甯氏远祖甯相、甯渝、甯喜、甯戚等的生存时代,那时周已灭商,而夷此族群于商被周灭前,皆多同情商室,甚至曾举兵助商抗周。故继后当周灭商时,周文王四子周公姬旦,便给周文王少子康叔封卫国于河南淇县;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又给其岳父吕尚封齐国于今山东胶东益都境;给其胞弟周公旦封鲁国于山东今曲阜县境;严密地控制了该夷族群。这样,自当又进一步促进该夷族群与华夏族人的接触混化。基于这样,到了秦汉该族群走南闯北徙迁时代,他们中的民族成份,有不少都已不再纯属于夷,多已与华夏族混化成称秦或后来为汉族的一部分,即属夷裔的秦或汉族遗民了。

  这种成份变改现象,还可由出现“甯”此一姓氏作出佐证,因为古代在岭南聚居的土著或越民族群,习惯只有名而无姓。此种现象,有见于五六十年代在上引俚族遗裔、今之海南岛的黎族群中,即他们都习惯保留按祖辈排列取名而无姓;纵然是有,也都只见于外围与汉族已有了接触的地方,或是在汉族负责登记户册一类场合由别人代称而成。于云南的西双版纳,按笔者实地考察,也见于汉称滇越、掸,今为傣的越族遗民。见于史籍载撰事实,《周书·异域上》所载僚族群:“俗多不辨姓氏,又无名字,所生男女,唯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 、阿段,妇人阿夷、阿第之类,皆其语之次第称谓也”。即循辈数言谓,无具体的姓。再按《史记》、《汉书》业经有载的越人:吴阳、吴芮、毕取、居翁、驺力、敖,与越王摇、无诸、郢、及丑等言,所称亦都同是名,而非姓。就是闽越郡的“姓驺氏”,依《集解》释云:“徐广曰:驺一作骆”,其具体所指,也仍非是姓,而是指族群——骆。至于以他人姓作己姓的,《后汉书·任延传》载九贞夷(骆越族)时也云:“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即以太守任延姓为姓。

  凭此,上述甯氏家族属百越、越族,与岭南土著之说,均缺事实根据,故而此说也不恰切。

  本属秦或后称汉的这些甯氏族人,他们又是何时徙迁到岭南去的?其迁时所取的路线该是怎样的呢? 

  二、甯氏家族南徙时间、路线

  对该甯氏家族迁徙岭南的时间、路线、史籍与上引《甯碑》、《墓志》皆无具体撰志。然按《甯碑》上载甯氏远祖处春秋战国时犹居今日山东、河南、河北境,并且是那里卫国与齐国的官员。在岭南有见他们活动足迹,按上两碑文和史籍有载事实,则始见于南朝,即梁时甯贙祖父甯逵的出任定州(今广西玉林、北流一带)、安州(今钦县境)刺史;而定州、安州设置,前者按《隋书·地理志》载,是始置于梁;后者依《嘉靖钦州志》载,是始设于齐。这样,该一族群的徙居岭南时间,当发生在战国末年至南朝初年。即始自秦汉魏晋这段时间。广州于解放前出土的汉初赵佗南越国板瓦及陶片上已留印有“甯”字(见广东省博物馆秦汉陈列材料),该是秦末汉初甯氏已对岭南插足的见证。

  其迁徙时经取的路线: 

  由秦末汉初时进入岭南的甯氏族人,依其“甯”字有出自赵佗南越国中现象,当有可能采取跟随秦军逾越五岭的路线进入岭南;继后于晋、南朝间发生的,按《甯碑》中:“公,匡衡在辅……所以繁衍陵穆,盘根闽越者哉”,与“令美闽越,德隆蕃邦”;及《墓志》:“干蛊之任,迁移钦江,长为茂族,永保家邦”此等撰语。甯贙及其祖辈入两粤,“匡衡在辅”,那是明指他是受委派而出任封建王朝辅政官职的。所取路线,其“根盘闽越”与“令美闽越”句中之“闽越”,若作连读,便是泛指古代于今福建境聚居的闽越族群;若自两字中加一标点,形成“闽、越”,那便是分指今之福建广东两地。今依其句义,似指后者。当时甯氏族人进抵岭南任官所取的路线,该是取循东南沿海,先到福建,后至广东的路线。按“干蛊之任”中的“蛊”,为事,“干蛊”,便是指父有过而子贤能,其下再接“之任”“迁移钦江”,钦江即钦州,那便是说:他们经抵广东后,父子经过一段相争,完了再由嗣子率领其族人继续西南徙,及至最后于今钦县“盘根”,落下了户籍,“繁衍陵穆”,“长为茂族”,发展成为今天此一强盛旺族。

  三、甯氏族人墓葬与其墓主人探索

  甯氏族人已于钦州地区落户生存,都必然会有许多卒后瘗尸的墓葬留存,这些当是人们今天探索该一族群历史发展的珍贵资料。今依史籍有载与考古已得的材料,计其墓葬是有: 

  清道光年在石狗坪发掘的隋代正议大夫甯贙墓①;民国10年平心圩发掘出的唐代刺史甯道务墓②;在墓山上保留的唐谏议大夫甯悌原墓③;鸡灵山、平吉那隆坪、平吉独竹岭三处地方保留的“甯公墓”④;方志《钦县志》有载的“见之于志,连发见(现)者,共有十人以上”的墓;暨1977年至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队在久隆、青草、新明、石狗坪等地所发掘的甯氏族人7座墓⑤,等等。

  这许多墓葬(包括《钦县志》上所载“甯公墓”),都同是以砖块砌结成的砖室墓。中除清末与民国初年所出有着墓志铭的留存,墓山保留的有具体墓主姓名,足可作出身份稽查外,余都多是无名无姓与无任何文句残存的身分不明墓葬。

  今依所掘7座墓之有见作长方形双室合葬,有作或“凸”,或:“中”,或“干”,与或是作“十”字形等的形制结构;墓室顶作,有作双层卷顶、三层卷顶、及M3墓的保留正方形,纵横跨度且是很大,并似作一攒尖顶式等多种顶作形式。墓葬时代,经手发掘者依据墓中之见多设璧龛、灯龛与底筑排水沟、暨见作双室合葬诸特征结构,和M1墓已出土有器里底刻印花纹的青瓷碗,M4与M5墓还出土有隋代五铢与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和十二生肖纹之青铜镜等诸事实给为订作是隋至唐时间的认定,诸项中稽考。

  笔者50~60年代于粤北和其他地区考古发掘时于已得的百计这类墓葬中有见事实:其于墓里设壁龛、灯龛、排水沟及作双室合葬等的结构制作,隋代前的南朝墓中都早已很为盛行,特别是见作合葬的葬俗,它见有作双室合葬同时,且还见有作三室以上类似家族的合葬。随葬中的刻画花纹的青瓷碗,虽然韶关有见出于带“大业六年”的隋代纪年墓内,但像作直口、圆底这样形制的碗属,却一直是六朝迄唐墓中常见器制;于器的里底刻画纹饰制作,韶关、始兴等地所出的盘、盆与碗等器,其里底也都一直兴行刻纹,已有且有双鱼、莲花花叶与花草纹等,中像作成与钦县刻画花草表现近类的,浙江新昌的“齐永明元年”墓中也见有出⑥,中间差别,亦只钦县的碗作圆底,而新昌的碳作饼状矮圈足而已。但此两式的底足于六朝迄隋唐时代,也复同样时兴。故对所举的制作本身,时代寓含都不明显。其能时代寓含明显的,都该还是M6墓之见出青釉瓷碗、杯器等同时犹见出炊煮使用陶釜一件的这种现象。因为用一件炊 用陶釜随葬之俗,于韶关等地所掘的晋、南朝墓葬中都一直很为盛行,中时代明确的,也见有韶关带“永嘉四年”⑦与带“建元一年”⑧的晋墓,曲江留带“永明五年”⑨的南朝墓有出,其见出于隋唐墓中者,起码在粤北地区至今还未有见。除此所见作“凸”字与“中”字形制的墓葬,目前也都还是多见于汉至六朝间的墓中保留。

  基此,对以上7座墓之时代认定,像M1与M6这两座墓,凭墓葬形制与所出器物特征,时代都该为略早,即是属于南朝时间的,不该是同属于隋唐时间的。有关其中的墓主人:岭南的墓葬发掘,于50~80年代所发掘出的魏晋至隋唐期之墓葬中,见有作钦州那样“凸”、“中”、“干”与“十”等字形结构的砖砌墓葬同时,还见有作单室的长方形砖墓与只挖个长方土坑不用砖结的土坑墓,所见营建,且都很窄很小和鲜有随葬器物;纵使是有,也都是只有几件陶瓷杯、碗、即使是罐,也都罕见。这便具体给人说明了其中的墓主人都本是贫困、低贱身分阶层——即一般的百姓平民。钦州有见墓长4米以上,5米以下的规格现象,其长有逾10米以上的规格墓,钦州未见,而广州北郊50年代却曾见有一座(长11.64米)南汉的砖室墓,广州象岗山近年也曾出有一座(长10.85米)汉初的石室墓。前者有考证是南汉王刘晟墓;后者墓里已出有南越王赵昧石印章,证明都同是属王、侯人物阶层的墓。这种现象,江苏南京州阳胡桥的仙塘湾、胡桥的吴家村、建山的金家村、南京两兽桥的油坊村、麒麟门外的灵山等地所掘同作凸字形的南朝齐与陈王陵的墓,也见分别作长13~15米的规格(10)。故此这一长逾10米以上规格的墓,无可置疑,当是属于王、侯这一人物等级的墓,今钦州地方历史上压根未见有帝、王阶层出现,今不见有该一种墓规格,这都是很符合它的历史沿革发展的。

  今依有见长4米以上5米以下规格和作“凸”字形结构的墓,广州北郊与东郊两座“大兴二年”晋墓曾分别随葬有“部曲督印”与“部曲将印”铜质印章(11),南京老虎山凸字结构晋墓见出有“零陵太守章”石印(12),杭州老和山“兴宁二年”东晋墓出有“吴郡嘉兴故丞相参军都卿侯”砖文(13),福建永春金峰山唐墓也出有“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圆”砖文(14)等这些事实: “部曲”,按上引《后汉书·百官志》载:大将军“领军皆有部曲”(二十四卷)。它是汉代以后官僚、地主组织的地方武装。其“督”与“将”,便是该武装组织中的领军将领;“太守”,即刺史,类似今天省一级的行政长官;“参军”,为参谋军务的官职;“丞相参军”,便是丞相府中的幕僚;“金紫光禄大夫”与“上柱国”,于唐高宗李治帝后,皆俱二品,并可任刺史一类官职。再依墓的顶作有作攒尖顶的结构,广东作此顶作结构墓葬,今有姓名和官职可稽的,也有唐代开元间丞相张九龄墓(15),与张九龄弟殿中监张九臬墓(16)。这样,对钦州这种4米以上5米以下和见作“凸”字形形制的墓葬,母须置疑,也都该当是属地方王侯、官僚、地方豪强这一阶层人物的墓葬;其中当然也包括上述人物生前与他们共享富贵荣华的妻妾及其子女。如像“凸”字形这类东晋墓,江苏即有三国吴名将周鲂的儿子周处文字;南京老虎山的“永和”墓有“琅耶颜谦妇刘氏”文句(17);南京象山有“王彬继室夫人夏虎”文字(18);长沙南康“宁康三年”晋墓有“刘氏女墓”文字(19);作长方形的砖墓,南京象山“王闽之墓”也有“特进卫将军彬之孙”文句;广州“姚潭墓”亦有广州都督府长史长女墓文字等等便都是例证。

  如此,于上述地方所出墓葬主人,尽管还缺具体姓名与埋葬时间,今依墓葬都属王侯、官僚、地方豪强这个阶层人物事实,结合史籍与《甯碑》、《墓志》已有刻志的实情,它们无可置疑,又自当可确认它们都是甯氏家族中的一些成员。其中按《甯碑》志南朝梁时的甯逵:“驰千载仁风,拥六奇高辩”,曾自“梁武皇帝除定州刺史”,“陈宣武皇帝又除授安州刺史”,首次担任了当地新置安州地方的首席长官;甯逵儿子甯猛力,依同碑志:“德贯神皇(黄),气冲牛斗”,“文皇帝除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安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宋寿县开国侯”。经嗣父位袭充刺史后,又复曾任当地新置宋寿县的首席长官;还依同碑,甯逵之孙甯长真:“包山岳之志,操云霞之襟”,隋文帝曾给“授上仪同三司、钦州刺史”,“寻,进上开府仪同三司、钦江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同样犹见担任着南朝迄隋间的当地首席长官;甯逵次孙、甯长真弟甯贙:“履端器量,增万顷之渊,含翰纵容,逾四学之励”,于隋代十四年,复又曾获隋文帝“授大都督”,隋大业二年,隋炀帝给“改为正议大夫”,也曾执掌当地的官职;进入唐代后,依《墓志》载,甯逵的曾孙、甯长真的次子甯璩,具体任官情形不明,然其儿子、甯逵玄孙甯道务,却又给任“ 州临章令”,“龙州”与“爱州司马”,神龙年中期,并得“授上柱国”,开元初年,“授朝议郎新州刺史”,后再迁任封州刺史;甯道务儿子甯歧岚,亦曾任“皇朝朝议郎、桂州始安主薄”;次子甯歧岌,也曾任“荔浦囗丞”;季子甯歧雄,因当时年幼,未参加社会活动,故“未仕”。

  南朝梁代甯逵生子甯猛力后还生有仲子甯宣。甯宣当时也曾任合浦大守;甯宣儿子甯纯,也曾任廉州、合州刺史;继甯纯后,便为唐代谏议大夫甯悌原了。这样对经发掘出的以上墓葬的墓主人,其属南朝时间的,就当有可能便是首任安州刺史的甯逵,与或是曾任宋寿县开国侯的甯猛力,或其弟甯宣这一批人;属南朝以后的,则又当可能是甯长真这些掌管地方权力的统治者,中间也当包括他们的家属;对M6的双室合葬墓,凭《墓志》载甯道务有谓其夫人“囗氏,隋儋耳太守仁杰之孙,皇朝岩州囗司马囗忠之女,令女天作,秦晋是姻,归于公室”。即有兴行夫妻合葬之俗,这又自当可能是属该甯氏族人当时所行的夫妻合葬。但墓主到底孰是?因缺具体文字材料,这就不敢过多臆测了,容待日后续有材料发现时再考。

注释:

①②《隋正议大夫甯贙》书册附录(民国38年版)。
③《嘉靖钦州志》载(按:黄通中的“甯悌原”是作“甯原悌”)。
④《钦县志》(1936年版)。
⑤《考古》1984年第3期报导。
⑥《文物》1983年第10期报导。
⑦《考古学集刊》1981年第1集笔者文。
⑧⑨《考古》1959年第9期报导。
(10)《考古》1985年第3期冯普仁文。
(11)《文物资料丛刊》1983年第8期报导。
(12)《考古》1956年第6期报导。
(13)《考古》1961年第7期梅福根文。
(14)《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报导。
(15)《文物》1961年第6期笔者执笔文。
(16)《考古》1964年第7期报导。
(17)《考古》1959年第6期报导。
(18)《文物》1972年第11期报导。
(19)《文参》1955年第11期报导。

[作者简介] 杨豪,1925年生,印尼侨属,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广州,邮编:510110。


A brief Research Into "The Ning Family" Living In Linnan
--On The Origions Of Han Nationality In Guangdong
YangHao
(Linnan Cultural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10)

The thesis researches into the fact that the Ning family,who 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 the descendants of Yue people and natives,partly originates from Gao people and Hanpeople,and suggests that they actually be the hybrid  descendants of a group of Han people from Qiluand natives and Yue people.

原作者:杨豪 来 源: 感谢甯鹏飞(hxlningpengfei@126.com)提供!
共有5182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重要声明】
  本站所有文字、图像等资料,其版权属作者及本站共同所有。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得到作者及本站许可;非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在所转载的文章内注明“转载自甯氏全球宗亲网 www.ningcn.com”。



电子邮箱:
甯氏全球宗亲网 版权所有Ning’s Clan Sodality of China @2003

Powered by mingb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63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