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氏祖源获嘉考
http://www.ningcn.com 2005/7/10
近日,我收到两封广东省吴川市政协委员联谊会名誉主席甯超盛同志的来信,他们很想了解甯氏祖源地——河南省获嘉县的有关甯氏宗亲方面的情况,意欲联络美国、日本、荷兰、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各省市海内外甯氏宗亲组团来获参观旅游,“寻根问祖”,以表他们思乡之情。 为此,我作了一些文史查考工作,现将个人之见坦吐于此,诚望有识之士予以斧正。 《获嘉县志》载:《姓源》甯姓,卫康叔之后,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按春秋时卫人甯戚以饭牛于齐桓公,卫甯俞有道则智,无道则愚,皆甯氏之后也。 《辞海》载:康叔,周代卫国的始祖。名封。周武王弟。初封于康,故称康叔。周公旦攻灭武庚后,把殷民士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国号卫。成王还命他为周的司寇。 《获嘉县志》载:周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改曰修武,其后分属[庸阝]属凡;春秋卫并[庸阝]为甯邑后名南阳,属郑又属晋或属卫。 《获嘉县志》载:(获嘉县)其地在上古为甯邑,属冀州。(上古,指夏商;冀州,为《禹冀》九州中的一个州。河南黄河以背皆属冀州地)周武王伐纣,改曰修武。((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到邢邱,盾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惧,召太公而问之,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兵也。”乃修武勒兵于甯,更名邢邱曰怀,甯曰修武;宋《舆地广记》:修武本商之甯邑。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更名修武,《方舆纪要图说》:获嘉周之修武地)。 《汉语大宇典》载:甯,古邑名,故址在令河南省获嘉县境。 《晋书地理志》载:同州汲郡获嘉,故汲新中乡,汉武帝行过时,获吕嘉首,因欢名。 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阳矣。 《卫辉府志》载:三国魏,获嘉隶朝歌郡。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公元一一一年)东将幸猴氏,至右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春,至汲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 《中国历代名君》载:武王伐纣时为公元前1057年。 以上资料说明获嘉县这片土地,在上古和奴隶制社会时期为甯邑,奴隶制社会末期武王伐封时改为修武,经过封建社会初期,到汉武帝时改为获嘉。也曾叫南阳、新中乡等名。甯姓是从周武王弟康叔“食采于甯,以邑为氏”开始的,所以说获嘉县是甯氏祖源地。 康叔之后,甯氏繁衍下来,也曾出现分支: 《汉语大字典》载:甯,姓。《集韶·径韶》:“甯,姓”。《通志·氏族略三》:甯氏,姬姓,衡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因以为氏。周有宁越,晋有甯赢。” 《贵姓何来》载:甯氏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姬姓,用封地名作为姓氏,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成公的儿子季亹(音wei)被封到甯地,他的子孙有的就用祖先采邑名“甯”作为姓氏;二是用谥号作为姓氏的,春秋时,秦国国君秦襄公的曾孙死后谧号为“寧”,称为寧公,他的后代有的就用他的溢号“寧”作为自己的姓氏。春秋时齐国有甯成,卫国有甯赢。 上述史料显然是有出入的。单就甯赢的记载,有曰“晋有甯赢”,有曰“卫国有甯赢,在《获嘉县志》上还记有“周有甯赢”,说法不一。我们也没有必要详考了。至于甯氏的分支,我们更是难以考究了。不管甯氏以后如何散居和分支,其祖源为获嘉是没有疑义的。 获嘉县现存的古迹主要是同盟山武王庙。周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会同盟,誓师于此,然后掬土成丘,即为同盟山。山上建庙,即为全国仅有的武王庙。获嘉县城南二十里处现有“甯南中学”,此校名沿用已久与“甯”有关。县南大辛庄乡后小召村共1200多口人,90%以上均姓姬,而姬甯二姓有缘。
原作者:张宝云
来 源:
感谢甯鹏飞(hxlningpengfei@126.com)提供!
共有4081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