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料 | 甯氏源流| 宗亲功德| 甯氏名人| 甯氏文采| 研究文摘| 甯氏家谱| 甯氏祖墓| 史海钩沉| 甯氏动态| 地方联谊|
双击滚屏  关闭窗口
|  甯氏名人>>人物专稿>>噩梦醒记忆仍清晰--硝烟磨砺伉俪情深 记甯必成将军伉俪
噩梦醒记忆仍清晰--硝烟磨砺伉俪情深 记甯必成将军伉俪
http://www.ningcn.com  2006/5/1  


    ●1944年

  新四军先后攻克日伪军在苏北的重要据点大兴镇、通洋港等地。

  碧血洒天涯,

  赢来遍地花。

  永记帝国恨,

  勿忘保中华。

  (甯必成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所作)

  人物档案

  宁必成

  1920年5月出生,陕西西乡人。

  1935年,三十八军十七师(师长赵寿山)五十一旅一百零二团三营军械上士。 
1936年12月,参加“西安事变”,部队驻守灞桥。

  1937年7月15日,赴河北保定等地抗日,参加山西井陉县娘子关雪花山乏驴岭战斗,任司务长、见习排长。1938年8月,参加山西永济之役,任排长,左腿负伤。1939年,山西夏县打游击时,左臂负伤,不久又第三次负伤。

  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调往延安。1941年初,在陕北公学学习,后在延安大学高中部学习。1945年,西北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干事兼档案室主任。解放战争中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扶眉、兰州战役。

  解放后,在新疆军区第二步兵学校、新疆八一农学院、广州军区空军工作。1979年6月,任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副政治委员、纪委书记。

  1987年,离休。现参加兰州军区西安老战士大学学习。

  戎马一生,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人物档案

  卫静

  1924年3月20日出生,湖北武汉人。

  1938年10月22日,参加第七儿童保育院,由武汉迁转至四川泸县学习,进行抗日救亡儿童宣传活动。

  1940年1月,就读重庆陶行知育才学校,办墙报、写述评,宣传抗战必胜。

  1941年10月,被组织选送至延安,就读延安大学高中部。参加大生产运动。

  1955年转业至地方,曾从事组织、人事等工作。1983年离休。现参加兰州军区西安老战士大学学习。

  值得85岁的宁必成老人自豪的是,抗战中因为有了十七师这支驻守在中条山的英勇部队,日本鬼子欲图杀过黄河的阴谋一再落空。他们先后粉碎了日寇对中条山的11次扫荡。

  战火中也有感人的爱情。1941年,当他到延安大学高中部学习时,邂逅了17岁的抗战小战士———办墙报、写述评的武汉姑娘卫静。后他们在一个学习小组里学习。共同的战斗磨砺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同样的革命激情使他们产生了爱情。他们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度过了艰苦的岁月,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抗战结束后,1946年,宁必成与卫静结婚了。时至今天,老两口说到这一刻,都会满脸喜悦:“那个高兴劲,简直没法说。”

  2005年夏。西安南郊朱雀路。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满院碧绿,葡萄藤上已经挂满了青翠的果实。再过些日子,这里会呈现出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

  85岁的宁必成老人正在书房里挥毫。他与81岁的老伴卫静刚从老战士大学听课回来,稍作休息,又开始了他的“功课”。

  笔势起承,墨迹洇洇。宣纸上留下了宁必成新写的一首诗:

  碧血洒天涯,赢来遍地花。

  永记帝国恨,勿忘保中华。

  “60年喽,不能忘记呢!”宁必成喃喃自语。

  老人说的,是抗战胜利的60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纪念的日子。而对宁必成和卫静两位老人来说,意义也非同寻常———他们,这对老同学、老战友、老夫妻,即将迎来难得的“钻石婚”。

  【他说】抗日旗帜吸引我参军

  宁必成比老伴卫静大4岁。相同的战斗经历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当兵的时候,我刚念高小三年级。那时我只有十三四岁。”宁必成对自己戎马一生最初始的那一刻记忆犹新。

  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百姓抗日热情高涨,教员上街游行,学生罢课示威。

  不上课了,示威没个回应,咋样才能抗日呢?宁必成考虑去当兵。

  抗日———杨虎城部队的鲜明旗帜吸引了宁必成和他的同学们。在两三个月时间里,他所在的完全小学里先后有七八十名学生参军了。至今,西安还有他几位当年的同学和战友,比如胥继武、胥继昌兄弟。

  刚到部队,因为年纪小,宁必成先在医务所做护士。没多久,他就成了一名真正的拿枪杆子的战士。“三十八军十七师五十一旅一百零二团三营军械上士。”尽管已经过去70年了,宁必成说起部队的番号和自己最早的军阶,依旧一字不差。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宁必成所在的部队参与了这次震惊中外的兵谏。他们从泾阳开赴西安,在灞桥停驻,直到事变的和平解决。

  未几,“卢沟桥事变”使得中国开始全面抗战。短短一个星期后,1937年7月15日,三十八军十七师师长赵寿山带着宁必成所在的部队,开赴保定前线,中经滹沱河和娘子关前线。

  “和日本鬼子打起来了。”这一时刻该是激动人心的。说起这一幕,宁必成老人晃了晃拳头,声音也陡然提高了许多。

  【他说】打鬼子三次英勇负伤

  打鬼子,宁必成负了三次伤。

  第一次,1938年8月的永济之役。这是一次遭遇战。打仗很勇猛的副团长杨法震带着宁必成他们不到200名战士,在一次行军中与1200多名日军狭路相逢。杨法震是个共产党员,个子挺高,握着一把左轮手枪,冲在前面杀敌。很快,相距只有五六十米远的日本鬼子发现杨法震是指挥员,火力一下对准他。宁必成就站在杨法震身边,正瞄准射击的他只觉得左大腿猛地一麻,被战友救了下来,幸无大碍;而杨法震则壮烈牺牲了。

  不久,已是排长的宁必成在山西中条山夏县一个不知名的村子交战时,再次被鬼子打伤。子弹从他的左上臂穿过,至今仍留有一个椭圆形的疤痕。“膀子负伤嘛,没有啥影响。”宁必成简单包扎了伤处,并未下战场,继续拼杀到战斗结束。

  可第三次的负伤就比较厉害了。子弹从腹部打进,从背部穿出。宁必成在医院休养了好几个月。当时,他已经是名共产党员了。得知宝鸡下马营的一六一后方医院院长马祥荣也是共产党员,他就与其接触,给边区联系运送了很多医药器材、文化用品。

  介绍宁必成入党的是一百零二团二营营长王廷杰,他觉得这个青年不错,看了一些进步书籍,又能打仗。而宁必成的回忆是“打仗很惨呢”,其中有一仗是在1937年10月在井陉县娘子关雪花山乏驴岭的那一仗,就打了将近半个月,一万三千多人的部队和鬼子拼杀,只剩下两千多人。后来,为了纪念这场恶战,十七师成立了一个“血(雪)花剧团”,还编了一首战歌:我们在乏驴岭上,誓与阵地共存亡,我们在雪花山上,血花扶着我们的刀枪,井陉车站夺大炮,娘子关外毁车辆……

  不过,值得宁必成自豪的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支驻守在中条山的英勇部队,日本鬼子杀过黄河的阴谋一再落空。十七师先后粉碎日寇对中条山的11次扫荡,使日寇视中条山为盲肠,三十八军也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1940年10月,宁必成被组织调往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一年后,当他到延安大学高中部学习时,遇见了17岁的武汉姑娘卫静。

  【她说】作为难童离开亲人

  卫静的家在长江边上的汉口。1938年,日军战机不断轰炸武汉,正在读小学的卫静停课在家,天天躲警报。她生性胆大,似乎并不害怕鬼子的飞机。有时,趁大人不注意,她甚至站到墙头上去看那中了高射炮以致“屁股”冒着黑烟的家伙。

  那一年的10月,眼看日本鬼子逼进武汉,很多百姓开始拖家带口逃难。卫静一家有9口人,老祖母已经89岁了,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的父母以及哥哥嫂子决定留下来。而给卫静、还有她的侄子,到汉口儿童保育院报了名,准备随同其他孤儿,一起迁转到后方。

  儿童保育院是1938年4月在武汉保卫战中发起成立的,主要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还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组织学生们到儿童保育院,慰劳那些因为战乱遭到遗弃的孩子。没想到,卫静也作为难童,离开她的家乡,离开她的亲人。

  10月22日,14岁的卫静登上了前往四川的轮船。这一别,她再也没能见到祖母和父母。一年后,她的祖母在战乱中撒手人寰;又一年,母亲累病交加,去世了;而一直给资本家做工的父亲看到了抗战胜利,但也在武汉解放前故去了。

  1938年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卫静的家乡沦陷了。这一天,孤苦伶仃的她到了湖北宜昌。随后,卫静所在的第七保育院辗转来到四川泸县,在一个名叫二郎寺的破庙里开始学习。

  在学习之余,卫静参加了保育院组织的抗日救亡儿童宣传活动。回忆这些往事时,老人的表情一直很凝重。她说,那时候不懂得革命,只知道国家有难,而我们誓死不当亡国奴!

  【她说】小战士办墙报写述评

  保育院的院长杜君慧,卫静后来知道她是共产党员。1939年暑假过后,卫静该上中学了。杜君慧问她想报考哪所中学。卫静回答,我已经没有家了,什么都听保育院的。1940年1月,卫静按着杜君慧的推荐上了育才学校。育才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开办的,专门录取在抗战中失去父母或家庭的难童,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卫静至今仍记得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也就在战争年代的生活磨砺中,她开始一点一点地接受革命教育的熏陶。

  学校设在重庆附近合川县凤凰山上一个叫古圣寺的庙里,卫静和100多名难童在这里学习。这一年的9月,周恩来、邓颖超专程访问了育才学校。这是卫静第一次见到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

  那时候,育才学校里已经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很多教师都是共产党员。卫静记得有位老师叫任光,会弹琴、吹号、拉手风琴,是一位谱写了很多革命歌曲的作曲家。可是,这位教卫静他们唱抗日救亡歌曲的任光老师后来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了,学校把烈士的遗物进行了展览,年幼的卫静和同学们一起追悼英雄的战士。

  除了学习,卫静当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办墙报。说起这一段经历,老人有点兴奋,一边比画着说,主要内容是抗战时事,鬼子侵略到哪里了、我们又在哪儿打了胜仗、世界形势如何、欧洲战况怎样。另外就是摘编《新华日报》的重要文章,编发教师写的时事述评。皖南事变后,一些共产党员教师撤走了,卫静开始尝试着写述评,继续宣传抗战必胜的信念。

  形势越来越严峻,学校决定选送10名学生到延安,这其中就有卫静。去之前,周恩来与他们面谈,说延安很苦,卫静站起来,大声说:“我们不怕!”

  1941年10月底,卫静到了延安,进入延安大学高中部,和宁必成在一个学习小组里学习。共同的战斗磨砺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同样的革命激情使他们产生了爱情。他们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度过了艰苦的岁月,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时至今天,宁必成老两口说到这一刻,都会满脸喜悦:那个高兴劲,简直没法说。抗战结束后,1946年,宁必成与卫静结婚了。

  【他们说】活到老学到老

  1983年后,卫静、宁必成相继离休。老两口都参加了兰州军区老战士大学的学习。

  80多岁的老人了,每天听课学习,能行吗?宁老摆着手,很是自信:坐几个小时没问题。活到老,学到老嘛。卫老更是不服输,她卷起袖子,攥起拳头:都说是老人了,哪来的肌肉呢?你看看,我这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练就的一胳膊肌肉。

  战争岁月的磨砺练就了老人特殊的精神气质,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高尚品德。

  宁老的名字似乎象征着抗战必胜的信心,但老人却说,我还有个名字———无用,就是说我这个人哪,没有多大用处。他问记者,我的那一点事还有必要写吗?而卫老也说,我又有什么好采访的呢?

  宁必成、卫静,他们都是经历了战乱甚至和鬼子拼杀过的老人,但他们似乎并未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宁老说起自己的几次负伤经过时,三言两语就结束了,好像打仗负伤简直就是一件小事,不值一提。那种淡然,令人难忘。

  其实,我们知道,他们是一直把自己当作了一名老兵:杀鬼子,责无旁贷;全民参与抗战,哪怕当年是一个小女孩,那也是一名中国人不屈不挠刚烈性格的体现。本报记者 孙强

  征集线索

  本报将继续与全国数十家媒体携手,面向全国、侧重陕西,征集与抗战有关的故事和线索。

  热线电话:029-88412323

  传真:029-88429062

  电子邮箱:shixian@mail.huash.com

  地址邮编:陕西省西安市含光北路156号华商报社抗战报道组(710068)

  

原作者:华商网-华商报 来 源: http://news.sohu.com/20050629/n226171274.shtml
共有4601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重要声明】
  本站所有文字、图像等资料,其版权属作者及本站共同所有。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得到作者及本站许可;非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在所转载的文章内注明“转载自甯氏全球宗亲网 www.ningcn.com”。



电子邮箱:
甯氏全球宗亲网 版权所有Ning’s Clan Sodality of China @2003

Powered by mingb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63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