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云南宣威甯氏祭祖文告
http://www.ningcn.com 2007/4/7
维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宣威市、西泽乡、甯家湾老住场祖茔,宁氏后辈子孙:伯、功、德、显四代共 200余人,谨以虔诚跪拜之礼,家常供奉之仪,致祭于本支始祖讳虁、字萃之祖公,并周氏祖婆;二世祖讳云呈、字现瑞祖公,并李氏祖婆;三世祖讳维珩、字佩聪祖公,并顾氏、袁氏祖婆;及远迁昆明大阪桥沙沟村的维常、维义两夫妇,以及四代学字辈、五代尚字辈、六代伯字辈、七代功字辈,再及迁居各地、殁后安葬各地的列祖列宗之坟灵前而祭以文曰: 呜呼,时光易逝,沧桑多变,遥想我支始祖携二世祖公父子,二百多年前,于清朝乾隆后期,由宣威州城北门前迁居西泽蔴塘地老住场,这里山高坡陡,树大林密,他们筚路蓝缕,惨淡经营,开山垦荒,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兴家创业,历经清嘉庆、道光两朝,枝生蔓延,逐步发展。二三代祖公,又从老住场置产于店子地对面,并迁居于此,遂发展为今日宁家湾之雏形。先祖们父子兄弟妯娌,栉风沐雨,顶霜冒雪,治沙治水,改地造田,随之衣食有余,家业振兴,驻地始有宁家湾之名实。清道光、嘉庆两朝,朝政腐败,正值我族三代维字辈,四代学字辈勤俭治家,教耕课读之时,由于薄有余财,故再创业并迁居一枝于落水;百余年来,我族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帝,政权腐败,国势衰微,列强入侵,割地赔款,官贪吏腐,豺狼当道,黎民百姓,如蹈水火,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宁氏族人,忍辱负重,复遭蘿难。帝制推翻,民国肇建,封建结束,共和伊始,孰料军阀混战,硝烟又起,土匪暗偷,强盗明抢,鱼肉百姓,殃及万民。我氏族人,难逃罗网。日寇入侵,国土沦陷,烧杀抢掳,无恶不作,兽性横行,又辱国民。我境虽未亲受蹂躏,但国破家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更兼社会混乱,政治黑暗,官吏盘剥,敲骨吸髓,抓兵派款,夫役繁多,贼偷盗抢,鸡犬不宁,通货膨胀,战乱不止。我族我氏,何得安宁? 回顾溯望,屈指计算,宁氏的维学尚伯四代,恰处民族最为黑暗的艰难时世,但先辈们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靠勤耕苦做求得衣食温饱,靠和善待人求得生计安稳,靠教育求知谋得长足发展。百年苦难,劫后余生,全赖我列祖有德:忠厚传家;列宗有道:信义为人。扶危济困,援孤助寡,强不趋奉,弱不侵凌,富不张狂,贫不沮丧,达不跋扈,穷不失志。宠辱不惊,临难勿苟,不悱不愤,勿怨勿忧。遂使我族,代有能人。 今逢盛世,百业俱兴,全境物丰人寿,举国鼎故革新,国力强盛,人民富足,经济腾飞,宁氏一族,亦兴旺发达,人才济济,本姓本支能有今日之盛况,一靠国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二靠文化科技改变愚昧落后,三靠合族男女自强不息,自尊自爱。慎终追远,皆列祖列宗之积德庇佑,报本思源,亦灵山秀水之余泽滋育。故于公元2007年新春大年正月初四,各地族人200余名,群聚共议:洗沐焚香,敬献供品,顶礼膜拜,祭天奠地。禀报于祖宗之灵前:宁氏后辈,不忘祖德宗功,勤俭治业,忠厚为人,扶弱恤孤,和睦四邻。为官者,守廉戒贪,勤政为民;务农者勤俭持家,耕读为本;为工者,精于本行,钻研创新;经商者,诚实守信,交易公平;求学者,勤读博学,日思上进;从教者,诲人不倦,百年树人;从军者,忠于职守,卫国为民;其余诸行,亦应爱岗敬业,克勤克俭。 群议定立后土碑于老住场之正(东南西北前后)方,并作偈赋辞而赞曰:宁氏族裔,勿忘祖宗,皇天后土,育我先人,厚德载物,泽被子孙,;凡我姓氏,一体同遵: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待人接物,公正平允,尔不我虞,我勿尔诈,交朋结友,诚实为本;务农经商,勤劳为本;为官作宦,清廉为本;家居外游,慎独为本;求学置业,戒懒为本;邻里相处,谦和为本;利害得失,忍让为本;子孙后代,教育为本;尊老礼贤,伦理为本;永志不忘,子孙其昌! 凡我老住场一门子孙,皆宜慎尊祖德,恪守先训,上秉列祖列宗之遗教,下传子孙后代之良行。 列祖列宗诸天之灵,薄有祭奠,伏祈来嚐。 呜呼,尚飨! 敬禀者 :宁立功 率 合门族人。 公元2007年正月初四 宣威市西泽乡宁家湾老住场祖茔宁氏源流概述 各位族亲代表,各位叔伯弟兄,先生们,晚辈们: 今天,落水雷营、海子的族人代表,以及在各地工作的本家族亲,还有宁家湾本村的家门族人,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聚集于老住场祖茔,按照我们家族的习惯,祭奠我们的先人,给老祖宗们拜年,表达后代子孙对列祖列宗的怀念、追忆,和我们不忘祖德宗功的感激之情,同时加强彼此之间天然的感情纽带,增进相互间的认识、了解和联系,我以为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两百多年前,本支本门的始祖萃之祖公(讳夔)夫妇,带领着他们的几个儿子(云清、云呈、云亮、云福、云凤),从宣威州城北门来到这里,在此开山垦荒,生息繁衍,从而形成我们家族人口众多的这一支系,死后又埋骨安葬于此,让我们这些后代子孙从四面八方赶来,能够找到自己的祖宗血脉,凭吊先人的遗迹,启发我们开辟新的生活道路,这些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下面,我把与我们西泽宁家湾老住场,宁氏祖茔的有关历史、传说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一、宁氏的起源 相传,宁氏的起源来自于周朝的分封制,宁氏的祖先本是周文王的苗裔,文王的儿子康叔受封于卫,传十一世到武公的小儿子季亹(音门),季亹受封食采于宁,就是在宁地收取赋税作为俸禄、工资,子孙就以地为姓,形成宁氏。宁氏形成以来,支系繁多,人才辈出,对中华文明多所贡献。史有明载的是季亹传穆、速、俞、相、殖、喜七世,子孙袭爵世代为卫卿。其后,有宁越积学十余年(即埋头苦学做了十多年的学问),后由中牟入齐,被拜为上卿,名动一时。还有一个叫宁戚的牛贩子,由卫入齐,饭牛而歌(就是在贩运、喂养耕牛的过程中高声唱歌),桓公听到了非常欣赏,举为相国。据北宋的大学问家朱熹注释说:“宁戚,卫人,修德不用,退为商贾,宿齐郭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正在喂牛),扣角而歌曰‘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禹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曰:“奇哉,歌者非常人”,命后车载之,用为客卿。”这就是宁越饭牛歌的传说。以上两个传说都跟教育、文化有关,说明宁氏先人自古以来就知道要靠知识文化改变自己的处境、命运。 二、宁氏怎么到宣威的 据清末贡生,本姓先贤学麟公撰写的《宣威宁氏字派稿》推论、考证,宣威宁氏原籍系湖南三阳(衡阳、祁阳、邵阳),“因宁公干,官衡阳司马,遂居衡阳”(宁干在衡阳当司马,就定居在衡阳)。三阳之谱,以司马公宁干为始祖。明朝永乐年间,法席公袭元帅招讨职,镇守黔南至威宁等处,数年,又调山东镇守济南,定居叶县,宁氏便籍贯山东,到了明末,高、龙、贤三兄弟跟随黔宁王自鲁入黔,招讨南蛮,命宁公高为乌撒卫后所千户职,旧衙又称“宁家院”。至清裁职,高祖隐居,为北门派一世,龙祖迁居云南江川,贤祖为下堡街一世。宁姓便开始在宣威繁衍、发展起来。宁高祖公就是我们宁家湾老住场一支来到宣威时的祖先。 三、宁姓怎么到了西泽的 按嫡、直系而论,高祖的后裔,二世登舟,三世智,四世元相,五世卫,六世周模,周模公生有四子,名为彬、谈、仁、佩。也就是宣威宁姓的第七世,四兄弟均迁居西泽,至于迁居的原因,今已无从得知。彬公有维富一支,今迁居马嘎,谈公有维科一支,迁居得禄,仁公的墓碑在宁家湾村旁嘴子地坟茔,即今德珊一支。 佩公讳夔,字萃之,即宁家湾麻塘地老住场始祖,娶周氏祖婆,生有七子:长云清,少夭亡;次云呈,字现瑞;三云亮,后代一支迁到来宾徐屯;四云福,五云凤,六云德,七云凯,后四位皆无可考。 现瑞祖讳云呈,本是佩公的次子,长子云清亡故后即成为嫡长子(宣威八世,宁家湾二世),现瑞祖娶李氏祖婆,生育子嗣六人,长子早亡,次维珩,字佩聪,娶顾氏、袁氏;三维常,娶浦氏;四维义,娶李氏;维珩维常维义俱迁昆明大板桥沙沟村居住,后维珩仍转宁家湾居之;五维泰,自平阶,娶崔氏;六维品,字上一,娶王氏。 维珩祖行二(宣威九世,宁家湾三世),生子三人:长学忠,娶鲍氏,学忠生子尚宽,后迁落水海子;次学仁,娶林氏,学仁生子也是三个:长尚荣,次尚才;三尚能,皆世居宁家湾;维珩祖第三子学义,娶张氏,学义生子五:长尚明,次尚体;三尚成,四尚槐,五尚云,今亦居宁家湾。 维常祖行三,生子一,名国?到尚文辈属单传,功字辈有一女,名金凤,赘德发。今居昆明大板桥沙沟村。 维义祖行四,子嗣多赘。 以下子孙,可从家谱中查找,这里不一一赘述。但需要说明的几点是:我们老住场坟茔每个世祖的寿延,从碑文上看一般都比较长:一世男祖82岁,女祖84岁;二世男祖74岁,女祖72岁;三世维品祖75岁,女祖69岁;四世学礼祖81岁,女祖80岁。三世维泰祖的曾孙名伯尧,字子堂,一生几乎未生过病,2004年去世时,享年96岁。他大爹的姑娘,他的亲堂姐宁招留现已经105岁,就是我们今天下午要去祝贺的百岁族亲老人。三世维品祖的后代伯汉83岁,伯沧97岁,勤功83岁。这说明我们祖人的遗传基因是比较健康的。在此,谨祝各位族亲好好享用我们祖人的遗传基因,人人长命百岁,个个寿比南山。 四、下面介绍祖先到宁家湾的传说 祖先怎么到宁家湾的呢?老人们传说,我们的始祖宁佩(讳夔、字萃之)公尚未迁居西泽的时候,因有进城卖野猪肉的苗族猎人,夜晚投宿家里。闲谈中始祖询问猎人西泽有无逃生之处?猎人答道:“我们苗族过的是刀耕火种的流动性生活,我们快要搬家了,不嫌弃的话,可以搬到我们那里去讨生活。”于是我们始祖就搬到苗族猎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名叫蔴塘地。始祖82岁寿终(1739年3月11日——1821年12月17日),死后葬于驻地茅草房后墙下,而今为宁家湾支系的坟茔,名叫老住场。 可想而知,二百八十多年前的这里,是一个野兽出没,阴森可怖的黑松老林独家村,吃水要靠天下雨,干季要到山下的西泽河去背。先辈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在蔴塘地种荞子丰收以后,祖公们搬到半山的坪子地住了几年,后又搬到对面的大营洞岩脚下住了几年,再后来用钱向吴家买了一部分土地,又买了何家住基(何家搬打乌),并买了安登连的家产炮台(今伯甲的住房,过去就叫炮台),慢慢的这里才叫成了宁家湾的地名。 三世祖的时候,维珩、维常、维义都搬到昆明大板桥沙沟村居住。维泰和维品仍居宁家湾,几经努力奋斗,艰苦创业,在睦乐(原名磨砻)槽子购置了能种数斗种的土地。维品祖又在落水雷营,置产业两份,分给学礼和学深两个儿子。 这期间,维泰和维品小兄弟两个,知道了搬昆明沙沟的大哥三个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如在宁家湾好,于是维泰请了一个叫吴玉六的人陪伴,到沙沟去叫大哥三个回来。不料,维泰祖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叫磨刀田的地方,被三个土匪杀害,请去的吴玉六跑脱,得以回来报信。事出后,小兄弟维品于腊月间赶往昆明大板桥报案,恰巧遇上当时在宣威任职的州官,州官答应帮助查办,并很快在大板桥的街上抓到了那些贼,结果三个土匪被法办掉了两个。维品这才赶回家过了残年。第二年,维珩祖带着儿女转回了老家。维常、维义仍居沙沟。由此可见,先祖间,一奶同胞,骨肉之情,亲如手足。那种在生死关头,前赴后继,不顾一切的壮举,很值得我们后代子孙哀思、怀念。 我提议:为了祖先的这种友爱精神,全体起立,默哀三分钟! 五、老住场祖茔的墓碑历次树立、修缮情况 老住场祖茔的墓碑修缮,第一次是在道光十九年,打了始祖的碑两筒。第二次立碑是在1941年,由落水雷营、海子边的荣鼎、荣卫,尚宽老哥三个承头。他们主持建立了二世祖(讳云呈及女祖李氏)的合墓双柬碑一筒、三世祖维珩及三世女祖双柬碑两筒,学礼男祖、女祖双柬碑两筒,学深祖双柬碑一筒。当时,双柬碑每筒价60元。另有围子一对,工价也是60元,由学礼祖一人负担,原因是,维品祖在世时,就要打碑,二儿子学礼表示,等荣鼎学成,获取功名后,碑和围子一次完成。后来,荣鼎果真考取廪生的功名,71岁才承头打碑,围子由他替父单独出钱60元,其他人概不牵连。 文革中,受破除四旧的风潮影响,祖茔墓碑亦未能幸免,到处被推倒掀翻,残碑断柬,一片狼藉,让人惨不忍睹。我等在故藉的家门族人,待时局平定,条件允许后,于为我父母立碑之际,请人重树祖宗先人的旧碑,故今天各位得以避免看到那些暴虐祖宗的伤心场景。我们也才能不愧对远道而来的家门族人。 今天,当我们重新聚首祖茔、缅怀先人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人世的一切沧桑而感慨万千。我们也不能不好好珍惜列祖列宗留给的时光、生命等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让我们在祭奠祖宗、追思先人的时候,互相抚慰,互相祝福:年年康健,岁岁平安,一切都好,趁心如愿。让我们在祭奠祖宗、追思先人的时候,谨祝列祖列宗的诸天之灵 新春快乐,保佑我族,福祚绵长,子孙万代,福禄寿昌。 祈告人:宁宏功 公元2007年2月21日 农历丁亥年正月初四日 在祭祖仪式上的发言 (德字辈代表宁勇) 各位叔伯弟兄,各位家门族人 今天我们以感恩的心情,以虔诚的态度来完成我们共同的心愿,祭拜我们共同的祖先,来认祖归宗,我们只有8个字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的这种心情,那就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 到老住场祖茔来看过之后,就了解到,我们的姓氏、我们的血缘都是本于同一血脉、同一源头。几百年以前,我们的先人曾在一个锅里吃饭,一张床上睡觉,一间房里生活。我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一家人。不管走到何方何地,不管流向何土何水,我们都将永远铭记:我们的祖先姓宁,我们的祖宗埋葬在这里。 28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养育后代。我们要教育后代的子孙不仅要保护好我们的祖茔,更要保护我们的山林,保护好我们家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 当生命一代代延续,家族意识是使我们即使在天涯海角也能聚首相认的密码和锁钮,因为在我们的心底,都埋藏着一个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地方——老住场祖茔,我们都是他的孙男孙女,是他生命的传人。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当我们有机会的时候,都回来走走,回来看看,哪怕只是拔拔草,哪怕只是拍拍土……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一切美满。 2月21日 于宣威师范学校
原作者:
来 源:
感谢甯勇宗亲提供!
共有9878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