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诠释“季亹”
http://www.ningcn.com 2008/1/6
撰稿人:甯恩生 甯昀熙 (山东诸城) 据文献记载,并参照出土文物铭文证实,中国(汉族)甯氏,为 周文王九子 卫康叔之后,至 武公生 季亹,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此乃中国(汉族)甯氏的唯一渊源。(见附件) 西周末年,甯氏从姬姓分出,单独成一姓氏。季亹为甯氏肇姓始祖。 对于先祖季亹二字的音、义、形如何解读,清代以来,各家之说,纷纭不一,真伪难辨。 目前已发现的不同写法和读法共五种:季亹(wei3)、季亹(men2)、季釁(xin4)、季亶(dan3)、季窑(yao2)。近年我们查阅了古今姓氏典籍图书二十余部,经对比分析,现试解读如下: (一)、亹、釁、亶、窑四字,其形体相近,生僻难认,日常很少使用。近年出版的姓氏书籍,多是依照不同版本的古籍整理编纂而成。在编撰、抄录、打字和排版印刷过程中,难免由于疏失或者一字多音造成了混淆和错讹。 1)、张学衔先生编撰《华夏百姓探源》,(2000年1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载:“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亶,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把武公讹变为成公,(按:“成公”乃《姓氏考略》所讹) 把季亹讹变为“季亶”。 2)、清 马驌撰《释史·世系图》把季亹讹变为“季釁”。 3)、刘征先生著《百家姓》,把季亹讹变为“季窑”。(2000年12月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 4)、还有的把季亹(wei3音尾),读作“季亹”(men2音门)。 (二)、清 马驌撰《释史·世系图》,把季亹错写为“季釁”。马驌为清 顺治年进士、史学家,对亹和釁二字的音、义、形没有分清,确是令人有点遗憾和微词。 据王利器先生1983年在《释史》出版说明中称:马驌在编撰《释史》时,“整理不够规范和相当粗疏”,很是有些道理,切中了错讹的要害。 《辞源》载:“舋本作釁”。舋与亹形体非常相近,致使亹字讹变为釁,是很容易发生的。 清 阮元等撰集《经籍籑詁》载:“舋俗作釁。注:罪也,过也,瑕也,隙也,舋隙也,衅本作釁。”《辞源》载:“釁,以香凃身。又衅同釁,用牲血凃器祭祀。” 中国人的名字,有其时代特点和界限,尤其是上古时代,有命名的方法和禁忌规则。根据春秋时鲁国大夫申繻,所总结的五种命名方法和六条注意事项(即五法、六规),命名要选择有意义并具有祥瑞之义的美辞。人的名字,不能以祭祀用畜牲和礼器的名称来命名,若不然会有不必要的麻烦。 “釁”字,虽不是畜牲和祭祀礼器的名称,但用牲血凃器祭祀之义,也与畜牲和祭祀礼器密切相关,不能算是美名或吉祥雅号。所以,“季釁”完全属错讹之称。 (三)、上古时代,人的命名,并不完全是把人的名字当作一个符号,往往含有实质深刻的意义,要给人一种审美的感受。 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总结分析古代人的命名方法时认为,春秋时人的命名一般都符合申繻的“五法、六规”原则,既要合法又要文雅。 “季”和“亹”二字,在西周和春秋时人的命名中,是经常使用的美词。季亹之名, 既含有美义,又是吉祥文雅之称。 《史记·卫康叔世家》中有公子亹(怀公)。《史记·郑世家》中有子亹(无谥号)。至于“季”字在名字中使用的人就更多了。 亹,《辞海》载:(1)、勤勉,如亹亹,勤勉不倦,《诗经·大雅·文王》有“亹亹文王,令闻不已。”(2)、美,如晋孙兴公《游天台山赋》有“彤斐亹以翼櫺”。 《尔雅》载:亹亹——勉也。《易经·繫辞上》有“成天下之亹亹者。” 亹(wei3),音尾。《易经·繫辞上》有“成天下之亹亹者。”书眉处标注:“亹音尾”。《史记·卫康叔世家》有公子亹,《正义》注有:“亹音尾”。陈明远和汪宗虎著《中国姓氏辞典》(1995年11月1版,北京出版社出版),其中记有:“甯氏历史来源:卫武公之子季亹(wei3)。”用汉语拼音明确标示了其发音为“尾”。 (四)、“亹”字另一读音为亹(men2,音门)。亹(men2)为峡中两岸对峙如门的地方。《诗经·大雅·鳧鷖》有:“鳧鷖在亹”。郑玄《笺》有:“亹之言门”。钱塘江有“鳖子亹”。青海省有“亹源”,后改“门源”。 按申繻所归纳的“五法、六规”命名原则,是不能以山川之名命名的,“亹”字在当时虽不是山川之名,但确是指山川的某个地方。古人命名有使用多音字的现象,但把亹(音尾)读作亹(men2),恐也有犯禁忌之嫌。所以人名中的“亹”字,当读作亹(wei3音尾)为确。 (五)、“季”,也是古人命名常用之字。 《辞源》载:“季,(1)、少子(2)、末(3)、物之幼小者。”《辞海》载:“季,(1)、排行第四或最小的,如:伯、仲、叔、季。” 据此,一些姓氏典籍或谱牒,各有其说,把季亹说是卫武公之子、卫武公的小儿子,湖南衡阳市回雁峰,三阳《甯氏族谱·甯氏姓氏考》更直接称:“甯之先本姬姓,文王幼子康叔封于卫,传至武公第四子季亹,食采于甯,以邑为氏”。 1)、中国古代兄弟排行之序,虽有伯、仲、叔、季之分,但“季”字并非完全指排行第四者。 《史记·管蔡世家》载:周文王正妃太姒共生十子,卫康叔排行第九,“次曰:冄季载,冄季载最少”。《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冄季,冄季最少”。 注释:(1)、《史记·管蔡世家·索隐》载:“冄,国也。载,名也。季,字也。” (2)、《史记·管蔡世家·正义》载:“冄,国名也。季载,人名也。” 2)、《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正义》作仲雍)。太姜生少子季历” 。《正义》载:“《列女传》云:太姜,太王娶以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 3)、马驌撰《释史·世系图》载:武公之子有:庄公扬、惠孙、季釁(按:亹)。并注有:“公族孙氏,甯氏,见世本”。史载卫武公之子只此三人,并未按伯、仲、叔、季排序。 以上诸例可以看出,“季”字解读为排行第四之义,恐未必然。当为少、小或幼义解。 古代人行文,有名和字连称的习惯,两汉以前一般是先字、后名。例如:季(字)友(名),孟(字)视(名),叔梁(字)纥(名)。据此,也不能排除“季”为字,“亹”为名的可能性。 (六)、据唐《元和姓纂》、宋《通志·氏族略》和宋《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古籍,对先祖名字的记载,均作“季亹”。 上述几部典籍,都是颇具影响力的姓氏著作之精华,尤其是《元和姓纂》,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姓氏专著之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姓氏谱牒学的基础。 一般地说,编撰和刊刻年代较早的古籍,应当是保存资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更为准确可靠,较少有因后世流传、辗转翻刻所产生的讹误。这几部典籍的记载应当是准确无误的。 综上所述,先祖季亹之名的“季”字,当为少或幼义解。“亹”字,当为勤勉和美义解。读音为“尾”(wei3)。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学,但思而考的结果不一定确切,仅限作探赜索隐、抛砖引玉而已。 撰稿人:甯恩生 甯昀熙 (山东诸城) 公元2007年8月8日 电 邮:ningensheng@Sohu.com 附件:《甯氏渊源考略》 甯氏渊源考略 甯与寧,在《说文解字》中为二字。二字于公元1956年文字改革时,均简化为甯。宁实为寧的简体字。 作为姓氏,甯氏源于姬姓,为周文王九子卫康叔之后,至 武公生 季亹(音尾),食采于甯,以邑为姓。(见《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此乃中国(汉族)甯氏的唯一渊源。 寧氏的渊源,据《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载:“寧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寧公”,支庶因以为氏。” 史称“寧公”者,《史记·秦本纪》作“寧公”,《史记·秦始皇本纪》作憲公。虽然历史记载纷纭,但历代学者,多从《秦本纪》作“寧公”,从西汉一直沿用至今。 那末,究竟是“寧公”还是憲公?他关系到寧氏的渊源,二千年来,没有解决。历史上也曾有人提出质疑,但没有引起重视。公元1979年版《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也作“寧公”。看来称“寧公”,从西汉司马迁开始,似乎已成定论。 然而,公元1978年1月,在陕西省宝鸡杨家沟太公庙村,出土了《秦公钟》和《秦公鎛》铭文135字,铭文记述了秦襄公受封,秦文公、静公、憲公的世系及秦武公的政绩等。从铭文字形看,很明显是为憲公,而决非“寧公”。(拓文见《文物》1978年第11期,实物藏宝鸡市博物馆)这一考古发现证明,史载“寧公”乃憲公之误,当以憲公为是。《史记·秦本纪》作“寧公”是错误的,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作憲公是正确的。 《史记·正义·谥法解》载:“博文多能曰憲”。《谥法解》共列谥号194个 103字,未见有“寧”字。也未见史载其他谥“寧”字者。 《谥法解》中说:“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是后人对先人一生总结的高度概括。(据《史记·秦本纪》载:“寧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十二年伐荡氏,取之”。)“寧公”短暂的一生,除了迁都就是战争,他的人生旅途,是既不安又不宁,后人何敢在《谥法》规定之外谥其为“寧”? 《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共得十四氏,未见有寧氏。 秦和战国时期,秦国典籍不可能把先祖憲公误写为“寧公”,因此,秦以前不可能有寧氏。西汉以后,秦已败亡,无论“寧公”之人有无,甯氏之人也不会攀附,自己改为寧氏。 看来,错误就出在《史记》,清 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憲公是,(金文与小篆)寧字以形近(憲)致讹”,是有道理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的楚霄敖,《索隐》楚甯敖案说:“此作‘甯敖’恐是‘霄’字讹变为‘甯’也。”)字形近而讹变,在《史记》中屡见不鲜。 由于《史记》把憲公讹变为“寧公”,于是姓氏学者,根据以谥号为姓氏的传统规则,推而广之,把讹称“寜”载入姓氏典籍,一个新的姓氏寧氏,就这样误传了二千多年。 依此不但创造了新的姓氏,而且还有的解释说,甯与寧二字通用,不一而足。 后来,有人提出了疑义,《史记》中的寧成,《集解》徐广曰:“寧,一作甯”,班固在《汉书》中作甯成达九次。《史记》中的六国之士寧越,《索隐》中贾谊作宁越。他们不仅注意了甯与寧二字的区别,而且谨守“注不破经”之礼,对姓氏‘寧’字作了修正。 综上所述,根据出土文物铭文,并参照文献记载,史称“寧公”乃是憲公之误,中国历史上既然没有“寧公”之人,那末,中国(汉族)就没有寧氏。《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所谓 “寧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寧公,支庶因以为氏”的错误之说,应予以废止。 撰稿人:甯恩生 甯昀熙 甯堂原 (山东诸城) 公元2006年7月 注释:本文原名作《寧氏为秦“寧公”后裔之说不成立》(二),修订后,现更名为《甯氏渊源考略》。
原作者:提供人:甯恩生
来 源:
共有742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