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码法”在修建家谱中应用的改进
http://www.ningcn.com 2011/10/10
古谱大多是依代次及血缘关系吊线竖排,有“字”辈的还附以与代次相应的“字”属。这是历代先贤们为我们修建家谱留下的宝贵遗产。 我们认为,家谱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记载族人在族谱自始祖起的遗传脉络中的定位。遗传脉络是由直向(父而子、子而孙)的单根吊线和横向(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从堂兄弟姐妹……的长幼之序及性别及辈分的高低层次等)排序定位的。从始祖起节节衍生的越来越多的吊线及越来越多的层次编织而成。 就字辈而言,原本民间就有兄弟之间的姓名或中间字同,或第三字同,或末一字同(或同一偏旁)的习俗 。修谱时规定了该谱中以不同的“字”表示不同的代次,这些“字”依次读起来大多如“四言”、“五言”诗(即所谓字辈歌),不仅合辙压韵,而且寓意深刻。这样不仅便于记忆,而且便于取名时的配合。规定了字辈的谱员依修谱的要求同一代次的谱员姓名中间的那个字要用表示代次的那个“字”。 就本人所见的一些姓氏字辈的“字”由于时代、历史变故等原因不仅字数不同(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甚至超百个),但大多是字辈歌的第一个“字”并非代表第一代。如今,取名不按字辈规定的也大有人在,尽管他们或许也知道自己所属的字辈。但“字辈”只能表示代次而不能“直观”地体现谱员的单线遗传脉络和整个遗传脉络中的准确定位。如血缘关系的“远近” (同辈近则同父,远者同祖、同曾祖、… …,不同辈也同样有远属近属之分)及个人若干代内的遗传脉络全景等。 而树枝图的掉线固然有清晰直观的遗传脉络,但因排版印行方面的原因,一个几十代人的庞大家谱的重修、发放甚至保管、查找都不是很简单易行的。 本文介绍的“谱码”行辈排序的方法,是对古谱中纵横交错的遗传吊线用数字链取代,从而为家谱的编修、排版印行、现代化的电脑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一、谱码的设置 所谓“谱码”就是给每个登谱人员一个用数字1、2、3…(10)、(11)…组成的数位大于等于一的数字链表示的序码:无一例外的是谱中始祖的谱码必然设定为1,这后面是始祖的名号、生卒年代、配偶简况等族人认可的谱登项目。始祖的子女(第二代)的谱码依长幼之序,名号前分别设定谱码为11、12、13*、14…。其中谱码13末位数字后加“*”表示始祖的第三个后代是女性。第二代的子女(第三代)的谱码则依长幼之序为111、112、…,121、122…,13*1…。其中13*1表示其长子随母姓入谱(古谱虽无此例,近谱当不可避免)。仿此可设置第四、五、六…十… …多代的谱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并不多见的子女十位以上的情况下,那些排序在10以上子女的谱码末位可能会是带括号的两位数。如“14(11)”表示他是第二代“14”的第十一子,是第三代,读作“一、四、十一。”这和读作“一、四、一、一”的“1411”不同,因为“1411”表示他是第三代“141”的长子,是第四代。因为谱码的位数和代次是统一的,所以带括号的两位数在谱码中只能算一位。总之,与每个谱员唯一对应的谱码(数字链)的位数就是谱员所属代次,谱码最后一位数字表示该谱员在兄弟姐妹中的长幼之序及性别。每个人的谱码,不仅明显其“直向”的吊线定位,还隐显其“横向”的遗传定位。设第n( n﹥5)代某某的谱码为1…44332,其直向吊线是1…4(其高祖)→1…44(其曾祖)→1…443(其祖)→1…4433(其父)→1…44332(本人)。及其横向定位的导引:本人的平辈是1…4433a(a﹥0且a≠2),其父辈是:1…443b(b﹥0且b≠3)类推可得1…44、1…4、1…都有各自隐显的横向定位的导引。1…是(n-5)位的谱码。这所有的直向及横向定位都显示在谱码里,可在印刷版的由卷次、册次、门次、支属及电子版家谱数据库中谱码与人名的“切换”查出。这样就较为方便地查出谱员以上若干代以内亲属的全景直系图了。现时生活里,一般讲,人们能知道自己“祖宗八代”(其实,我们这里的习俗,讲近属是以五代之内为准)也就足够了。 二、谱码的“缩码”及改进 代次超过十时谱码的位数也会达十几甚至几十位,会有诸多不便。对此我们曾考虑过用一到三个拼音字母的可重复排列对整十代次有后人的族人的谱码予以替代式的压缩。但因我们用“谱码法” 修建并印行《河南郾城马店甯氏分门(支)近代家谱》(第一卷)时,村里第十代人还未出世,所以那种“缩码”的设想还没有实践的机会。我们原定家谱第二卷是十一代到二十代,而第二卷对我们而言虽非遥遥无期,但也不是百十年内可完成的事。在这后十代人陆续到来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家谱定有多次的重修。由于房次高低之间差别越大,使得同代次年龄之间的差别也越大。换言之,我们第一卷谱中第十代尚未到齐,而第十一代甚至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本谱已有年龄相仿但代次相差五代的实例)已经陆续降临。这样我们原定第一卷含十代、第二卷含十一到法二十代是不现实的。而且“字母缩码”的设想对修谱者的要求较高,这也和我们谱码法“简单易行、人人可为”的初衷相悖。多年来,我们都没能找到解决谱码过长的更合适的办法! 最近是志强宗亲《关于谱码法的改进设想》(摘要附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设想中提出对第五、十、十五、…代族人的后五代子孙们的的谱码前面直书相应的五、十、十五、…世祖之名再设置不超过五位的数字链即可表示六到十代、十一到十五代、十六到二十代…。如(虚拟)第五代13422 甯成业之长子的谱码可记为“成业1 胜利”(第六代) ,甯胜利的某玄孙甯继昌的谱码可记为“成业13222 继昌”(第十代)。这样不论多少代的家谱用谱码表示时就不会有过长之虞了。依志强宗亲的设想,一般情况下谱码的长度最长是两个汉字加上五位数字。当然,谱码前显示的第五代名字隐含着和他对应的五位数字的谱码,所以上例中胜利的谱码“成业1”全显应为134221 胜利、继昌的是1342213222 继昌,到甯继昌显名时,“继昌”就是双重隐码,当然隐码的解读也得两步。如“继昌212 永兴”(继昌之曾孙,该谱之第十三代)。永兴全码的“解隐” ,第一步得“成业13222212 永兴” ,第二步得全显“1342213222212 永兴” 。类推,十五代显名时是三重隐码,全码解读需三步…。 《改进设想》中涉及的数据库等专业的电脑处理的问题,因水平所限,我只能是热诚地寄以厚望,却没有资格参议。另外,本文关于《该进设想》的议论中“设始祖的谱码为1”是我个人的意见,这是为了每五代“显名隐码”规律的完整及谱码位数与代次的统一。此“意见”和《改进设想》并没有原则的冲突。仅供志强宗亲参考而已。 三、我们《近代家谱第一卷》重修时的改进打算 (一)卷次的重新设置:鉴于我们的家谱是新建,第十代到齐之时估计第十一、十二、十三代的大部分及十四甚至十五代的少部分也已经来到。所以原定每十代一卷的设置是不恰当的。我们打算卷次不受代次的局限,而是由族人的繁衍致使家谱内容递增的情况而定。比如,当第一卷的内容已由现在初版的32k120来页增至16k150页左右时,再增下去会翻阅不便,就得印发第二卷了。同样印发第三卷、第四卷、…。卷次可依总卷的页次衔接,即下卷的首页页码为上卷末页的页码加1。这样,虽然上卷完成容易而下卷开始却很麻烦!因为下一卷资料搜集、整理及保存工作是相当艰巨的。估计非依赖电脑这一先进工具不可。究竟如何处理,这副重担就交给我们族人里后来有志于此的智者吧。 (二)谱码的改进打算:下次我们重修家谱时,完全采用志强宗亲五代一个周期的“显名隐码” 的缩码方法重新排谱(本人已开始对第一卷的重排),以便和志强宗亲这方面设想的电脑功能接轨。只是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各支系始祖需设谱码为“1” 。 (以上打算拟分别通知相关修谱同仁,尚需诸位同仁认可) 河南郾城马店甯氏四门(1)近代家谱第六代 甯海根(谱码131221) 2011-10-11 附录:志强宗亲《谱码法改进的设想》 现提出对谱码法的改进设想: 1、总原则是以“双汉字名”加谱码。支系始祖因固定为1,所以不编码。如龙跃公支系始祖,谱码即为“龙跃”二字。如始祖名为单字,冠以姓“甯”即可为二字。 2、长子女记为1,次子女记为2……第10子为A,11子为B,12子为C……如有超过36位子女的例子,则可考虑启用拉丁文。女性后代标注“*”。 3、二世祖至五世祖编码为始祖名加序码。如龙跃支系第五世明玉公,谱码为“龙跃1313”。 4、六世祖至十世祖,另起序码,以五世祖名为冠,如明玉公次子,谱码为“明玉2”。同时,为方便查询,建立五世祖对应码表,如:“明玉=龙跃1313”。 5、第十一世至十五世祖,又另起序码,以十世祖名为冠……以此类推。 这样改进后,能兼顾电脑数据库和印刷本查找的问题: 1、保证谱中每人都有唯一电脑编码,且字节不超过10位,便于建立电脑上的关系型数据库,且解决了原20世以上谱码过长问题。 2、通过带有五世、十世、十五世祖等对应码的印刷本,也能快速查找到家谱关系。 3、通过个人唯一码数据库,和五世、十世、十五世祖等对应码数据库,电脑能自动接续,排出个人谱码全码(用以电脑自动判断亲疏关系)。 4、有利于快速转换传统族谱吊线图。传统欧式吊线图规律为五代一表,直接转换即可。 5、本系中世系不明的支系,则可单独字头处理;有明确世代数而中间失佚的,则每一代可用一个?符代替。 附:按改进方法重排的《河南郾城马店分门(支)近代家谱》-四门(1)(富顺、海根整理)
原作者:甯海根
来 源:
共有418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