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序
http://www.ningcn.com 2003/5/22
(民国时甯可风为广东省博物馆所收藏《隋正议大夫宁贙碑》所作之序) 史称南海以西溪洞,自六朝以来,宁族最大,世为俚帅,修其教而不易其俗,蛮僚皆归之。陈祯明时,宁猛力为安州刺史,役服不宾,输贡于陈。陈亡,自以为与秦叔宝同日而生,当继为天子,乃不入朝。隋兵阻碍,不能进;至开皇中,始归顺。其子长真继之,南定交趾,北靖苍梧,又率部众数千,从炀帝征辽东,有功,授上大将军、宁越郡太守。武功煊赫,为岭南所罕见。猛力又以同怀弟宣分守合浦,子纯继之,均能以诗书教其族人,善抚其众,蛮族向化。唐武后永昌元年,宁原悌出荒服,与张柬之同登上第,惊动朝野,历官至谏议大夫,开百越文化之先河。隋唐各书所载诸宁列传,只称为钦江人,而不知其所从自。迄今,我粤钦县、合浦、灵山、防城、吴川、化县及桂南之玉林、陆川、博白、兴业、横县等地,宁氏聚族而居,数达数拾万众。惟一稽其谱牒,无有超越明代以上者。祖系之失传,至无典可数,殊为憾惜!清道光六年,钦州人耕于七星坪,获宁贙碑。碑文三十行,每行三十九字,高三尺二寸,广二尺一寸,顾损一角。宣统元年,土人犁田复寻获一角,符合原碑,考其文句,知猛力之父为宁逵,冀州临淄人,梁武帝时,除定州刺史。后宣武帝改除安州刺史,来镇越中再传猛力,三传长真。宁贙乃长真之弟。民国九年再掘得刺史宁道务墓志铭。信宜林绳武考证其四世为宁据,五世为道务,均世为刺史。挈齐鲁文化,移殖于南越象郡西偏,举归领治者,垂二百年,至开元而不替。百越中以姓名其郡者,宁越以外,未之有闻。廉州知府张育春,以宁贙碑文字近蔡钟二家,铭词尤古雅,足入岭南金石首选。夷考六朝以前石刻,吾粤素无。而隋碑之发现者,亦仅三石:一曰刘猛进,初为四川王秉恩购藏,后归新会简又文;二曰除智竦,番禺胡毅生所藏;其三即宁贙碑。猛进、智竦二石,漫漶颇甚,不若宁贙碑之明晰而富于史料也。其价值不仅为宁氏家乘之环宝,尤为岭南金石珍宝,并足以资研究民族政治文化史者之考证。钦人士嵌置诸尊经阁,珍如拱璧。民国二十八年五月,日寇轰炸县城,县人士乃将碑埋藏于沙坡村荒地,以保无虞。迄三十五年,主事人蔡夏廷,遍掘园地,不可得。三十七年,可风奉檄钦县,复雇工数十名,挖掘数日,亦无所获。痛家乘环宝之云亡,地方金石文献之遗失,乃于今春,向族人募集稻谷贰佰市石,将原碑拓本影印制版,馈赠中外大学及文物馆,以彰史迹而垂久远;并可作家藏珍本,数典以奋踵前徽也。 民国三十八年夏灵山宁可风识 宁可风简介:本名宁君泽,字德润,号可风,系钦州灵山县尧家村福海公第十六代孙,灵山县三海镇司马塘村人,民国时大学毕业后二十八岁即始任灵山县县长,继任合浦县、钦县县长,撰家谱《岭南宁氏家乘初稿》,此家谱今收藏在香港大学图书馆。 (宁开鑫 供稿)
原作者:
来 源:
共有4187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