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料 | 甯氏源流| 宗亲功德| 甯氏名人| 甯氏文采| 研究文摘| 甯氏家谱| 甯氏祖墓| 史海钩沉| 甯氏动态| 地方联谊|
双击滚屏  关闭窗口
|  研究文摘>>专题研究>>古代钦州甯氏豪族(二)
古代钦州甯氏豪族(二)
http://www.ningcn.com  2003/5/22  


    二、钦州甯氏的鼎盛时期

  南朝陈宣帝祯明年间(587—589年),宁逵长子宁猛力承袭安州刺史。他为了拓展地盘和扩张势力,利用当时安州附近的山区人民尚未编户入籍的历史空隙,首先派遣胞弟宁宣,领兵进驻今合浦县东北的大廉峒,动员那里的峒民下山编户入籍,创立大廉县。后来,陈后主便任命宁宣为合浦郡太守,掌管今广西的合浦、北海、浦北、玉林、北流、陆川、博白一带的军政大权,把持安州的东北部和沿海地区。据《隋书·今狐熙传》说:“时有宁猛力者……在陈世已据南海。”其中所说的“南海”,实际是指今钦州湾以至北部湾北岸一带。与此同时,宁猛力又亲自领兵到达安州西部的上思、崇左等称为“西原蛮”的山区做开拓动员工作。与其父宁逵一样,采取和睦民族政策,说服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使大家听从他的领导和指挥。《新唐书·西原蛮传》说:“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继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峒(今广西扶绥县境),是其隶也。”以上所说,就是宁猛力当年开拓广西西南部少数民族山区的势力范围。因此,钦州宁氏于南朝陈末至隋初,已拥有东至陆川、西至崇左、北接南宁市、南临北部湾,东西1000余里、南北500余里的广大地盘,成为岭南举足轻重的一股地方势力(5)。

  隋灭陈后,宁猛力曾经一度拒不入隋,而隋兵又因瘴毒阻碍未能进入广西南部山区,致使隋朝一时未能统一广西。其中原因是:(一)南朝陈后主叔宝的母亲娶自宁氏,于是宁猛力与陈叔宝是表兄弟相称,两人又是同日同时出生,所以宁猛力自认貌有贵相,陈亡后理应代为天子,因而骄傲恃险,拒不入隋;(二)前时桂州总管府总管“皆以兵威相胁”,而宁猛力是个很有自尊心的耿直人,过不惯那种“卑躬屈膝,俯首听命”的生活。于是索性拒不入隋。直至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6),朝廷派遣清廉贤明、老成持重的令狐熙担任桂州总管府(今桂林市)总管,兼督十七州诸军事。熙到任后,实行广施思泽和以诚取信,一反过去那种“以权势欺压,以武力征服”等强硬做法。首先,他亲自写信给宁猛力,诚恳地提出与他交朋友,猛力母亲有病,他又派人送去药物。于是宁猛力大为感动,亲自去到桂州总管府谒拜令狐熙,表示愿意接受隋朝约束。宁猛力归附隋朝之后,广西西南部各溪峒的少数民族首领,便听从他的话而相率归附。由于宁猛力在隋朝统一广西工作中有功,隋文帝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安州刺史、安州诸军事、宋寿县开国侯等荣誉和职位。

  开皇十七年二月,朝廷派遣令狐熙为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的同时,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何稠率军平定桂州俚帅李仕光叛乱,所以宁猛力在谒拜今狐熙之后,又要求与何稠一起入京朝见隋文帝,以表他归附隋朝的真心诚意。何稠见他病重,劝他先回安州,约定在八、九月间,再到京都相见。何稠班师返京后,向文帝启奏猛力意欲随同进京朝见之事;文帝听后,对何稠不带猛力同来大为不满。当年十月,猛力病卒,文帝获悉后抱怨地对何稠说:“汝前不将猛力来,今竞死矣!”何稠安慰文帝说:“猛力与臣有约,假如身死,当遣子入侍。越人性直,其子必来。”猛力临终前,果然对其子宁长真说:“我与大使有约,不可失信,汝葬我讫,宜即上路。”后来,宁长真就在当年冬天入朝,隋文帝接见时喜出望外,高兴地对众大臣说:“何稠著信蛮夷,乃至于此!”从以上事件看来,隋文帝对宁猛力是何等关心、重视啊!原因是,当时宁猛力不但在广西南部沿海拥有相当大的势力,而且在各溪峒少数民族中最有威信,大家都听他的话。所以,只要宁猛力真心归附隋朝,广西南部以至西南部的政治局势就稳定,隋王朝便可不费一兵一箭而安然地统一广西。

  开皇十八年(598年)春,隋文帝批准令狐熙的奏请,把安州改称钦州,这便是“钦州”得名之始。后来,明嘉靖《钦州志》及清雍正《钦州志》等都说:“隋文帝把安州改称钦州,是取“钦顺之义”,即宁猛力“钦顺”隋朝之意。笔者认为,这虽是后人的据理推测,未见当时史籍记载,但从事实看来、假如没有宁猛力的“钦顺”隋朝,也确实没有“钦州”的得名。在把安州改称钦州的同时,隋文帝又授予宁长真上仪同三司,钦州刺史。此后,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和为了享受需要,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宁长真便受命东征西讨而过着戎马生涯,比其父宁猛力更加威名远播。隋大业元年(605)正月,他与在开皇十四年入朝、授予大都督的胞弟宁贙一起,率领本土水、陆部曲,随同欢州道(今越南义静省)行军总管刘方,南征林邑国(今越南平治天省)。刘方派遣长真与欢州刺史李晕等率领步骑万余人,由陆路进攻林邑国的西北部,自己与宁贙率领配有20艘楼船为骨干的水师,由欢州湾出北部湾攻打林邑国的东南部。经过一番激烈的海、陆战斗后,长真等于同年四月攻入林邑国都,国王梵志逃避出海。长真等在其国都刻石纪功后班师回朝,林邑国王随后遣使至京都面帝谢罪,并从此朝贡不绝。在这场战争中,宁长真兄弟两人功劳最大,隋炀帝赐予宁长真上开府仪同三司、钦江县开国公、兼行军总管、食邑1000户;赐予宁贙开府仪同三司、正议大夫。大业二年,又晋升宁长真为上大将军,三年改授右光禄大、宁越郡太守。当时钦州改称宁越郡,下辖钦江、安京、内亭、遵化、南宾、海安6县,境域包括旧钦州、灵山、防城3县和邕宁县部份地区。大业四年,宁贙病逝于钦州,年仅35岁,上面说在钦州出土的隋朝墓碑(今存广东省博物馆)就是他的。大业七年(611年)二月,宁长真又率领本土部曲数千人,随同隋军东讨高丽国(今朝鲜)。归来后,隋炀帝赐予宁长真鸿胪卿、安抚大使。由此可见,当时宁长真在钦州地区已拥有一支能征惯战的水、陆劲旅,并且颇受隋王朝的赏识和重用,而宁长真也确实不负朝廷厚望,在南征林邑、东讨高丽等战争中功勋卓著,因而隋炀帝先后赐予他右光禄大夫、鸿胪卿、安抚大使等中央勋位。那时候,宁长真的名声威震岭南,在全国朝野中也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隋朝后期,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秋,湖北沔阳人张绣等起兵造反,推举前南朝梁武帝的后裔萧铣为梁王。与此同时,宁长真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亦乘机出兵占领附近的郁林郡(今玉林地区)。隋义宁二年(618年)四月,萧铣迁都江陵(今湖北潜江县)城,并派遣张绣南下掠夺岭南地区,宁越郡太守宁长真与合浦郡太守宁宣等,皆被迫以地附铣,唯独与宁越郡毗邻的交趾郡太守邱和不肯归顺,于是萧铣命令宁长真率领本土水陆部曲进攻交趾,结果全军被俘,独宁长真幸免归来。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高祖以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为行军长史,统十二总管之兵讨伐萧铣。十月,兵困江陵城,萧铣被迫出城投降。次年五月,李靖度岭至桂州(今桂林市),遣人分头招抚。宁长真、宁宣等立即遣使谒见,并以宁越、郁林、合浦等郡归附唐朝。由于宁氏族人顺应历史潮流,主动归附唐朝,唐高祖任命宁长真为钦州总管府总管。武德七年.继任钦州都督府都督。统领钦州、南亭州、玉山州等3州8县,境域包括今钦州市和防城港市——浦北、上思两县除外。宁宣遣使谒见李靖之后病逝,高祖任命他的儿子宁纯担任新设置的姜州刺史(7),掌管封山、蔡龙、东罗3县,境域包括今浦北县大部、灵山县东南部。不久,宁纯迁任南合州刺史,掌管海康、隋康、铁杷、扇沙、石城5县,境域包括今广东的海康、徐闻、遂溪、廉江等地。同时,高祖又任命族人宁道明为新调整的越州刺史(8),掌管合浦、安昌、大廉、高城、大都5县,境域包括今北海市和浦北、博白2县南部。由此可见,在唐朝初期,钦州宁氏的地盘又进一步扩大至广东西南的雷州半岛,成为宁氏势力的顶峰。

注释:

(5)《新唐书·南平僚传》说:“南平僚,东距智州(今广西玉林),南属渝州(今四川巴县),西接南州(今四川萦江县),北涪州(今四川涪陵县)……有宁氏者,世为南平渠帅。陈末,以其帅猛力为宁越太守。”据此,后来不少史料,都误载钦州宁氏“世为南平僚渠帅”。现据《广西钦州俚僚首帅宁氏家族研究》一文的作者郑超雄考证,认为《新唐书》作者方域不明,人群不分,将住在四川巴县的“南平僚”和住在广西的“乌武僚”混为一谈,统称为“南平僚”,而当时钦州宁氏的势力实际未有达到四川巴县。笔者认为郑超雄的考证正
确,本文把“南平渠帅”及其所辖地盘省去不录。

(6)清道光《钦州志·宁猛力传》说:“开皇中,拜令狐熙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并注明引自《北史令狐熙传》。但该志于《纪事纪》中又说:“谨案:此事通鉴系于开皇十七年(阮通志)。”今查《北史今狐熙传》,见只载其事不记时间。查《资治通鉴》,此事记在开皇十七年二月。今以《通鉴》所载时间为准。

(7)《新唐书·南蛮南平僚传》载:“宁宣亦遣使请降,未报而卒,以其子纯为廉州刺史。”所以清康熙、雍正、道光等《钦州志·人物》皆说:“宣卒,以纯为廉州刺史。”今查合浦县建置沿革:唐武德五年,分合浦郡地置越州、南合州、姜州。贞观八年,把越州改称廉州。故宁宣归附唐朝时,未有“廉州”之设。其实,清道光《钦州志,人物志宁纯传》的后段文字很能说明问题,它说“唐高祖武德初,长真与宣皆以地降。宣卒,以纯为廉州刺史。纯善抚众,招徕蔡龙峒民,辟其四境,请立为县,已而徒刺合州。”笔者认为,宁纯当时请立的“蔡龙县”,接着便与封山、东罗2县合置姜州。所以唐高祖起初任命宁纯担任的是“姜州刺史”,不久迁任“南合州刺史”。至于前面所说的“廉州刺史”,可能是作者未有认真考虑“廉州”的设置时间,而把后来的名称误作前面的名称,这是史籍中常见的失误。

(8)对于“宁道明”的记载比较杂乱,《资治通鉴》在武德六年事件中说他是“南越州民”,在武德八年事件中说他是“越州刺史”。《新唐书·南蛮南平僚传》说他是“南越州刺史”。清代《廉州府志》说他是贞观年间“廉州刺史”等等。今查《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五年,置越州。”《新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曰越州。”并无“南越州”之名。今按《新唐书》作“越州刺史”。
 

<<上一页  下一页>>


原作者:黄学成 来 源:
共有715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重要声明】
  本站所有文字、图像等资料,其版权属作者及本站共同所有。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得到作者及本站许可;非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在所转载的文章内注明“转载自甯氏全球宗亲网 www.ningcn.com”。



电子邮箱:
甯氏全球宗亲网 版权所有Ning’s Clan Sodality of China @2003

Powered by mingb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63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