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料 | 甯氏源流| 宗亲功德| 甯氏名人| 甯氏文采| 研究文摘| 甯氏家谱| 甯氏祖墓| 史海钩沉| 甯氏动态| 地方联谊|
双击滚屏  关闭窗口
|  研究文摘>>专题研究>>古代钦州甯氏豪族(三)
古代钦州甯氏豪族(三)
http://www.ningcn.com  2003/5/22  


    三、甯氏对钦州地区的贡献


  在宁氏统治钦州地区期间,除了上面说的在陈亡隋兴和隋亡唐兴初期,为国家统一广西和统一岭南西南部作出重大贡献之外,他们对钦州地区的贡献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开拓落后山区和传播先进汉文化
  南朝陈宣帝至唐初,广西南部沿海一带,属俚、僚等少数民族居住,地荒人少,草木繁杂,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尤其是合浦县东北部的大廉峒和钦州西部的“西原蛮”山区,多数人还在山上过着原始状态的生活。南朝陈末,宁猛力首先派遣胞弟宁宣领兵进驻大廉峒,发动那里的峒民下山报籍编户,开荒耕种,创立大廉县,隶属合浦郡,于是陈后主任命宁宣为合浦郡太守。隋开皇十八年,宁长真用同样办法,在今灵山县旧州坪一带开辟南宾县;二十年,又在今灵山县新圩镇南部开辟遵化县,并把2县隶属钦州。唐武德初年,宁纯“善抚众”,在今浦北县福旺圩与灵山县武利圩一带,“招徕峒民,辟其四境”开创蔡龙、东罗2县,接着朝廷便把上述2县与封山县增置姜州,任命宁纯为姜州刺史。与此同时,族人宁道明也于合浦县的北部和东部开辟安昌、高城、大都3县,朝廷又把上3县与合浦、大廉2县合置越州,任命宁道明为刺史。至于钦州西部的“西原蛮”山区,尽管他们的首领在隋初已经接受宁猛力的领导,人民却一直末肯下山编户入籍。直至唐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宏节派遣钦州首领宁师京寻访刘方故道,才在今宁明、上思2县境开辟临江、鹄山、弘远、波零4县,并以上述4县置瀼州。以上就是钦州宁氏在南朝陈末至唐初的50多年中,为祖国开发边远山区,增置了12个新县的伟大功绩。

  至于传播先进汉文化方面,由于钦州宁氏是中原地区的世家望族,原来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到达钦州定居之后,又世代不断地开办家学,因而在他们家族中人才辈出。同时,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后期,由于桂州总管令狐熙的大力推动,钦州地区也在宁氏的主管下开设学校。所以,无论在施政、指导生产、开办学校、开辟新县等过程中,宁氏族人都直接、间接地传播了先进汉文化,从而逐步提高当地俚僚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促进辖区内的经济建设,逐步赶上先进的中原地区。关于这一点,在下面列举的生产、建设事例中,便可找到明显的印证。

  (二)推动工业、手工业快速发展
  在宁氏统治钦州地区期间,由于政治比较开明,治安良好,与边沿四邻无争斗;甚至在陈亡隋兴、隋亡唐兴的王朝更替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乱动也影响不到这里。因而人民获得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加上人民文化、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生产都得到较大发展。下面列举几个主要方面:

  陶瓷器皿制造业。陶瓷器皿是当时人们所需中最广泛、最大量的生活用具,而钦州地区的陶土、粘泥多而质优,所以发展陶瓷制品生产,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便成为当地领导者当务之急和优先选择。1977年和1981年,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先后在今钦南区久隆镇境内,发掘宁氏族人的南朝至隋唐墓葬7座,总共出土陪葬品130余件,其中青瓷器53件,陶器41件。经专家鉴定,以上器物应该是本地区的陶瓷工匠设计烧造,而且造型合理,施釉均匀,火候也掌握得好。与先进的中原地区相比,在产品质量上不相上下,在造型设计上却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在民国九年出土的宁道务墓志铭陶碑,宽2市尺,长3市尺。这样大的陶碑,其烧制难度是很高的,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1988年,市博物馆开展文物普查时,在今钦南区东场镇大风江东岸的潭池岭上,发现了几处废弃的陶瓷烧制窑洞和散落的大量陶片。经专家鉴定,该岭正是隋唐时期烧制陶瓷器皿的窑址,而“谭池岭”很可能就是旧称“唐瓷岭”的谐音。这又进一步证实,在宁氏统治钦州地区的隋唐时期,钦州一带地方确实已有陶瓷器皿生产,而且其制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与先进的中原地区无异。

  造船业。钦州地区南临北部湾,地理环境促使宁氏必须发展造船业。当时除了制造采珠、捕鱼、运输等用船之外,更重要的是卫护海疆安全而大量制造水师船舰。前面说过,在宁长真任职期间,曾于隋大业元年和唐武德初年,先后率领本土水师南征林邑国和攻打邱和于交趾。尤其在南征林邑国的海战中,宁贙率领的水师“击溃贼舻千乘”,如果自己没有相当数量的船舰是办不到的。据钦州出土的《宁贙墓碑》记载,在他的水师中,单是绘有5只鹢鸟的指挥楼船便有20艘。这种楼船的规模情况,宋人周去非(他曾任钦州学官——教授)在所著《岭外代答》中这样描述:“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圈豕酿酒其中。”足见当时这种楼船的巨大和制造技术的高难度。这种楼船是不是钦州当地制造的?在《岭外代答》中也可找到答案。他说:钦州山中生长一种“乌婪木”,用它制造大船的舵,“虽有恶风怒涛,(舵)截然不动、绝天下之妙也!”又说:钦州沿海出产一种“茜草”,晒干后用它塞在船板夹缝中,遇海水后迅速涨开,船就不漏水了。由此可见,这种制造技术和木材用料都要求很高的楼船,正是钦州地方生产的。那么,在当时钦州地区之内,每年需要制造、修理那样多的民船、兵船,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冶炼铸造业。隋唐时期,宁长真已拥有上万人的水、陆部曲,并适应国家需要而东征西讨。为了铸造命令、激励士兵冲锋陷阵的铜鼓,以及士兵使用的兵器等,他们又必须着重发展冶炼铸造业。目前国内学术界认为,过去灵山县生产的铜鼓很有地方特点,已经把它定为南朝至唐开元年间的标准器,名为“灵山式”。据1980年统计,灵山式铜鼓已有72件散藏在全国各地的文物和博物馆中。其中最多的次序是:广西41件,广东15件,北京5件,上海4件。灵山铜鼓的特点是:鼓面环行六只三足蛙,鼓面和鼓身的饰纹多样而精美,造型古朴典雅,铸造工艺精致。说明了当时钦州地区的冶炼铸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而且,灵山铜鼓的最早制造年代是南朝,消亡时间是唐朝年间,它与宁氏在钦州地区的兴衰史正好一致,这就充分说明,该项铸造工艺是在宁氏统治钦州地区时期发展起来的。致于铸造兵器和民用工具方面,至今末见文字记载,也未有出土文物证实,但当时既然能够冶炼铸造那么精致的铜鼓,而那些制造技艺简单的刀、箭、剑、朗、犁、锄、锤、钳等,当然可以自己就地生产而不需远地运来了。

  此外,在宁氏管辖的越州、钦州沿海一带,当时的煮盐业与采珠业也很兴旺。例如:南朝齐时,越州设有盐田郡,可见那里的盐民、盐田必定很多,而且当时广西内地无并盐,人民食盐全靠南部沿海供应。三国时,吴国黄武七年(228年)改合浦郡为珠官郡。唐武德六年(632年),又在越州南部沿海增设珠池县。由此可见,当时越州与钦州沿海一带,其煮盐业与采珠业也是相当繁荣的。

  (三)创建和扩建城镇

  城镇建设水平的高低,体现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的盛哀程度。在宁氏统治钦州地区的鼎盛时期,由于人力财力充足,以及建设新增县城等需要,他们曾经先后创建和扩建了不少城镇。例如:位于今钦南区久隆镇的安州城,与位于今钦北区平吉镇的宋寿县城,它们之间相距仅几公里,这一带又是宁氏豪族的根基地和聚居地,宁逵、宁猛力、宁长真等三代人,先后在此盘据、经营50多年。还有位于今浦北县石埇镇的越州城,与位于今浦北县泉水镇的合浦郡城,则是宁宣、宁纯、宁道明等人,先后经营、盘据将近50年的地方。1963年和1976年,广东、广西考古队先后到达以上4城址考察,均发现有隋、唐时期的建筑用陶器物,如筒瓦、布纹板瓦、莲花纹瓦当及兽面纹城砖等。而整个隋朝时期,钦州地区都在宁氏统治之下,所以肯定,他们在隋朝时期曾经对上述4城作过大量的修营或扩建工作。至于在宁氏统治钦州地区期间,先后开辟新县8个(后期在上思县开辟的4个新县未计),至今有7个故城址末见,只有位于灵山县旧州圩附近的南宾县故城址,至今保存较好。1963年和1976年,广东、广西考古队也先后到达该城考察,除了发现其中有内城(即南宾县故城)与外城(即钦州治所迁去后扩建的新城)之外,同样发现有隋唐时期的建筑用陶器物品,从而证实了,该城也是宁长真在隋开皇十八年开辟南宾县时兴建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原作者:黄学成 来 源:
共有5262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重要声明】
  本站所有文字、图像等资料,其版权属作者及本站共同所有。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得到作者及本站许可;非赢利性媒体如要转载本站内容,必须在所转载的文章内注明“转载自甯氏全球宗亲网 www.ningcn.com”。



电子邮箱:
甯氏全球宗亲网 版权所有Ning’s Clan Sodality of China @2003

Powered by mingb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63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