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钦州甯氏豪族(四)
http://www.ningcn.com 2003/5/22
四、钦州甯氏的衰落时期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及唐王朝的日益强盛,唐高祖开始逐步集权中央,以实现唐朝的真正统一。然而,这种意图与做法,却与当时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那种只在名义上臣服中央,实际上各自割据一方的现状相抵触,而且很快便由思想抵触而拔刀相见。唐武德六年(623年),钦州总管宁长真进贡合浦大珠,昆明、融州、象州等刺史亦进贡筒布,高祖以“道远劳人,皆不受。”这就充分说明,此时的唐高祖与往日的隋文帝已经大不一样,他对那种名义上的臣服与进贡方物已经不感兴趣。至于那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小皇帝”们,他们已经在本土称王称霸惯了,当然也不甘心轻易地退出这块历史小天地,于是便由思想抵触而爆发武力对抗。那时候,因宁长真的媳妇(即宁璩之妻)娶自高州冯氏豪族,而当时的高州地区与钦州地区互为地邻,所以高州的冯氏与钦州的宁氏便由姻亲关系而通同一气。当宁长真进贡合浦大珠,高祖拒不收受之后,大家深感时局对他们不利,便一起商议举兵反唐,但因遭到南合州刺史宁纯的极力反对,于是他们便与宁纯反目。后来,高州首领冯暄、谈殿与越州刺史宁道明一起,联络附近各溪峒的少数民族首领,首先举兵反唐,并攻打宁纯从前亲手开拓的姜州。宁纯也不示弱,立即从南合州起兵救援,把冯暄等部赶走(9)。武德八年,宁长真正式参与反唐,并与冯暄等攻陷姜州驻地的封山县城(10)。武德九年五月,宁道明被州人卢南杀死。不久,宁长真相继身亡(11)。于是冯喧、谈殿等人大乱起来,互相进行攻掠。贞观元年十月,唐太宗派遣员外散骑常侍韦淑谐与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到来招抚,冯喧、谈殿等一齐投降,一场叛乱至此结束。 唐王朝从这次叛乱事件中吸取教训,立即强化他们在钦州地区的统治地位。于贞观元年年底,撤销钦州都督府;二年,废南亭、玉山2州,把其所属各县划归钦州管辖。而且,钦州与各县的主要官员一律从外地调来,彻底改变过去宁氏一统钦州地区的世袭旧规。贞观十年,为了避开宁氏势力的干扰,又把当时设在宁氏根基地的钦州治所迁去灵山县(同年以南宾县改名)的南宾砦(即旧南宾县城)。从此,宁氏豪族便不得再在钦州地区世袭为官,并开始逐步衰落。 在这次以宁、冯两姻亲为主发起的反唐事件中,宁纯不但极力反对,而且当冯暄等攻打他从前开拓的姜州时,还毅然起兵救援。原因是什么?史籍无载。据笔者分析,宁纯在当时的宁氏家族中文化水平最高,当然也受儒家思想熏陶较深,他认为“忠君”便是爱国,反叛朝廷则是“大逆不道”、是绝不可行的可耻行为,因而他断然反对,即使亲人反目也在所不顾。但是,由于宁纯不肯参加谋反,冯暄等便攻打他从前开拓的姜州,他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起兵救援,这便是情理中的事了。然而.为了上述种种原因,宁纯与高州冯氏结下了重重仇怨。至唐贞观元年年底,冯暄已死,宁纯亦迁任越州刺史,冯暄胞弟冯盎继续反叛,并屡次骚扰越州边境,使宁纯防不胜防(12)。后来唐太宗派遣中庶子张元素到越州坐镇招抚,才把事态乎息下来。张元素在越州期间,见宁纯“谨厚有礼。教其子弟读书,蛮俗向化,甚为称赞。”可是,当宁纯在廉州(贞观八年,越州改标廉州)任上死去之后,他的后裔同样不能世袭为官,正如《钦州宁氏族谱》说的:“于廉州作室而居”罢了, 唐贞观元年以后.宁氏家族虽然不能在钦州地区世袭为官,但他们盘据该地时间较长,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直至唐朝中叶,仍不失为钦州地区的豪酋。况且,在宁氏家族中.十分注重家学,世代相沿不断,所以仍能继续出官,只是都从小官做起,都到外地任职罢了。如《旧唐书·地理志》与北宋《太平寰宇记》均载:“唐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宏节遣钦州首领宁师京寻访刘方故道,行达交趾,开拓夷僚,置瀼州。”由此可见,宁氏豪族于贞观中期,仍然得到唐王朝的重用,而且还是“钦州首领”。在武则天太后掌政的永昌元年(689年),宁长真之孙(即宁璩之子)(13)宁原梯赴京殿试,考上进士第九名,当时朝野震动,认为他“出荒服,得上第”很了不起。武则天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后来累官至谏议大夫。唐玄宗掌政时期,他又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可见宁原梯在盛唐时期,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文仕之一。后来他在编写国史中,敢于秉笔直书“唐朝初期,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杀害”事件,结果逆旨去宫,死后葬在钦州。还有宁长真的次孙(也是宁璩次子)宁道务,于武则天执政中期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先后担任瀼州临江县令(14)、爱州牧、郁林牧及新州、封州刺史等职。他在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任上病故,归葬于今钦南区久隆镇平心村背后山上,上面所说在钦州出土的唐朝墓志铭陶碑(今存广西自治区博物馆),便是该村农民犁地发现的。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五月,钦州宁氏家族的根基地(今钦南区久隆镇一带)遭受毁灭性的大捕杀。从此族散人亡,往日的炎炎赫赫一去不返。具体情况是:唐中宗做太子时,娶晋州参军韦玄贞之女为妃。后来他于嗣圣元年(684年)即皇位,韦氏升为皇后,韦玄贞也擢升豫州刺史。不久,中宗帝又想把韦玄贞拉回自己身边担任侍中,遭到中书令裴炎(武太后亲信)的极力反对。于是中宗帝气愤而大声地对裴炎说:“我把天下送与韦玄贞又有何不可?何况区区一侍中耶!”裴炎大惊,告密于武则天太后,武太后便召集文武百官于乾元殿,宣布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中宗问:“我何罪?”武太后答:“汝欲把天下送与韦玄贞,何无罪?”中宗无言以答。接着,武太后把韦玄贞一家流放钦州,后来,韦玄贞在钦州忧郁病逝。住在钦州宁氏家族根基地的豪酋宁承基兄弟两人,欲乘机强娶他的两个女儿为妻,玄贞妻崔氏坚决不答应,承基等人便杀死崔氏,她的四个儿子逃命到容州(今广西北流县),也被承基派人追踪杀死,仅剩两个女儿侥幸逃回京师。事隔22年后的神龙元年,武太后病逝,唐中宗复当皇帝,韦氏也重做皇后。次年五月(15),中宗为报岳母之仇,命令广州都督周仁轨,率领官兵20000人,到达钦州宁氏族人的根基地,执斩宁承基兄弟两人,以其首级祭拜崔氏墓,并捕杀住在那里的宁氏族人及其兵丁、家奴等。据说当时有一些宁氏族人逃避躲入钦州湾,也被周仁轨带兵乘船出海搜捕,直至“杀掠殆尽”才止。从上述事件表明,当时宁氏豪族在钦州地区的势力仍然相当雄厚,他们竟然敢把流放的皇亲国戚视如平民百姓,照样生杀予夺,任所欲为;而广州都督周仁轨为了对付他们,竟然动用官兵20000之众,如果是一般地方官员,确实是奈何他们不得的。 上面说过,这次大捕杀仅限于宁氏族人的根基地(亦即肇事地点)一带,至于钦州地区范围的其它州县,以及在其它地方任职的宁原悌、宁道务等人,则全无株连骚扰。所以,宁道务的长子宁岐岚和次子宁岐岌,仍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分别担任桂州始安县主簿与荔浦县丞。宁原悌的七世玄孙宁宗乔、宁宗谔两人,也于南宋绍兴年间先后中进士,分别授予参军和通直郎。然而,在宁长真这支人中,除了宁原悌、宁道务两人死后归葬钦州之外,他们的子孙都不敢、或不愿再回钦州,而且都先后迁去灵山县居住(16)。至于宁纯这支人的后裔,也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统治者李乾德出兵骚扰广西南部边境,攻陷钦、邕、廉3州时,他们与逃难人群一起逃去灵山县上东乡避难,后来也在那里落籍生根。这就是今天灵山县姓宁人多,钦州姓宁人少的重要原因。(17) 注释 (9)清道光《钦州志·人物·宁长真传》说:“道明与高州首领冯暄、谈殿据南越州反,攻姜州,宁纯以兵援之。”又在《人物志·宁纯传》说:“族人道明刺南越州,为高州首领冯暄所陷,纯兵击退之。”真是前后矛盾,莫衷一是。原来前一说引自《新唐书·南蛮南平僚传》,后一说引自《资治通鉴》与《太平寰宇记》。但《通鉴》说:“武德六年四月……南越州民宁道明、高州首领冯暄俱反,陷南越州,进攻姜州,合州刺史宁纯引兵救之。”《寰宇记》所说与《通鉴》基本相同,只在时问上有差异,说在“武德六年春”。综合上述,“宁通明与冯暄俱反,据(或陷)越州,攻姜州”是统一的,所差异者是“援之”与“救之”。笔者认为,从事实看来,自从钦州地区的宁氏反唐以后,能继续任刺史的只有宁纯一人。所以他当时是“引兵救姜州”,不是“援兵攻姜州”。应以《通鉴》《寰宇记》所载为准。 (10)清道光《钦州志·人物志宁长真传》引《新唐书·南蛮平僚传》说:“八年,长真陷封山县,昌州刺史庞孝恭掎击,暄等走之。”但该志《纪事志》又说:“案李孝恭传:武德四年,河间王孝恭分道抚慰,岭南四十九州皆附款……。是时,赵王统水陆十二总管击长真,或即其人名与庞同,致误为庞耳。”又是前后自打嘴巴。今查《资治通鉴》:“武德四年九月,赵郡王孝恭……统十二总管…以击萧铣。”并非是“倚击长真”。又说:“武德六年四月,南州刺史庞孝恭、南越州民宁道明、高州首领冯暄俱反……。”由此可见,庞孝恭也不可能于武德八年“掎击宁长真与冯暄等”。所以,清道光《钦州志》前后两说皆误,本文不录。 (11)《新唐书·南蛮南平僚传》说:“未几,长真死,子据袭刺史。”后来明嘉靖《钦州志》、清康熙、雍正、道光等《钦州志》皆照录。现据钦州出土的宁璩之子《宁道务墓志铭》所载,只说,父璩,皇朝请授钦州都督上国柱开国公之仲子也。”即只说他是宁长真的“仲子”,并未说他任何职。古代“碑文隆祖”,而子碑不载父职,便说明《新唐书》所载之误。又据《廉州府志》封蹭条载:“宁踞,钦江人,以子原悌赠谏议大夫。”按旧规,如果宁琚确实任过“钦州刺史”,便不再有“因子仕”而封赠的,所以,宁据“袭刺史”事本文不录。 (12)《钦州宁氏族谱》说:“惟廉州刺史纯公有胞叔盎在钦州,仇恨纯公,常欲攻杀,及纯卒,子孙遂不回钦州。”这是张冠李戴,所谓“盎”即高州的冯盎,《钦州宁氏族谱》误。 (13)清康熙、雍正、道光等《钦州志·人物志》皆说:“宁原悌……刺史纯从孙也。纯能以诗书礼义教其族人,原悌少好学……。”因而很多史料都把“宁原悌”误解为“宁纯嫡孙”。按《辞典》解释,“从孙”即“堂孙”。再据《廉州府志·封赠》所说:“宁踞……以子原悌仕赠谏议大夫。”那么,宁原悌则是宁琚之子,亦即宁长真之孙,这是十分明白的。 (14)民国九年在钦州出生的《宁道务墓志铭》载:“府君……拜瀼州临漳令、万岁通天年调补龙州司马。”因而民国以后的史料都说:“宁道务,初拜瀼州临漳县令。”今查《上思县志》,唐万岁通天年以前,瀼州下辖临江等4县,并无“临漳县”。这是碑文误载,造成以讹传讹,今按《上思县志》更正。 (15)清雍正《钦州志·历年记》:“神龙二年冬十一月……。”《通鉴》。今查《资治通鉴》,却是“神龙二年五月”。清雍正《钦州志》误。 (16)据明嘉靖《钦州志·科贡》所载,把宁宗乔、宁宗谔两人列入灵山县人。因而可以肯定,他两人于南宋绍兴年间考中进士之前,已迁去灵山县居住。 (17)据宁氏族人于1996年重修族谱时调查,今钦州全市约有宁姓15.3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5%。其中:灵山县7.5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7%;浦北县7.2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10%;钦南、钦北两区共3000多人,占两区人口的0.3%。所以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钦州姓宁人反而少于灵山、浦北两县。 <<上一页
原作者:黄学成
来 源:
共有919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